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

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

反映歷史上全國各域人群遷徙巴蜀、代表世紀偉人鄧小平家鄉——四川省廣安市文化與民俗縮影的《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一書,2014年8月由紅旗出版社出版,全書62萬字,收錄巴蜀方音475個,詞條12100個,按邏輯和音序雙目錄分類,是目前川、渝兩地展示地方方言題材最為豐富的語言文獻,亦是川、渝、湘、閩、粵、晉等地區口頭非物質文化的寶貴遺產。

基本介紹

  • 書名:《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
  • 又名:巴蜀方音精華,民眾語言智庫
  • 作者:宋勇
  • ISBN:9787505130418
  • 頁數:598
  • 定價:68元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787 X 1092  1/16
目錄,前言,作者簡介,讀者評價,

目錄

(按照邏輯、音序分類的雙目錄)
一、發音
(一)聲母變異(二)韻母變異(三)有音無字(四)自創音節
二、辭彙
(一)名詞1. 稱謂○長輩○○平輩○○晚輩○○其他○2. 身體○頭部○○軀幹○○四肢○○其他○3. 動物○牲畜○○飛禽○○蚊蟲○○魚蝦○○其他○4. 植物○農作物○○花草○○樹木○○蔬菜○○水果○○其他○5. 器物○農具○○炊具○○工具○○其他○6. 時間7. 天文8. 地理○土石○○江河○○處所○9. 其他(二)動詞1. 動作2. 心理3. 語言4. 其他(三)形容詞○顏色○○大小○○多少○○高矮○○胖瘦○○軟硬○○冷熱○○快慢○○味道○○神態○○其他○(四)副詞(五)代詞(六)數詞、量詞(七)助詞、嘆詞(八)其他常用詞句
三、習俗
(一)農耕類1. 種植篇2. 養殖篇3. 氣象篇4. 漁事篇5. 工匠篇6. 休閒篇
(二)民俗類1. 飲食篇○食材·葷菜○○食材·素菜○○烹飪○○食物·主食○○食物·菜餚○○食物·小吃○○煙○○酒○○茶○○其他○2. 民居篇3. 服飾篇4. 交通篇5. 商貿篇6. 婚嫁篇7. 生育篇8. 成長篇9. 壽辰篇10. 喪葬篇11. 醫學篇○傷病○○治療○○養生○○其他○12. 兩性篇13. 倫理篇14. 教育篇15. 禮儀篇16. 治家篇17. 節慶篇18. 禁忌篇19. 宗教篇
(三)市井類1. 嬉罵篇2. 嘲諷篇3. 守舊篇4. 迷信篇5. 賭博篇6. 偽詐篇7. 貪婪篇
(四)人文類1. 情感篇○愛情○○親情○○友情○○其他○2. 情緒篇○喜樂○○哭悲○○怒氣○○仇恨○○其他○3. 性格篇4. 相貌篇5. 膽識篇6. 處世篇7. 人生篇8. 勵志篇9. 講話篇10. 團結篇11. 孝和篇12. 讚譽篇13. 困境篇14. 經驗篇15. 辯證篇16. 方法篇17. 廉正篇18. 警誡篇
四、音序目錄(略)

前言

廣安市位於四川省東部,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家鄉,幅員面積6344平方公里,總人口475萬,轄廣安區、前鋒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並代管華鎣市,東、南兩邊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區、渝北區、合川區接壤,西邊與遂寧市蓬溪縣和南充市嘉陵區、高坪區相鄰,北邊與南充市蓬安縣和達州市渠縣毗連。廣安歷史悠久,據史志記載,廣安遠古居民源於4000多年前的“巫山人”,川東地區的“巫山人”後裔被人們稱為巴人。《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人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巴人中民族之一的賨人,又名板楯蠻,分布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系廣安古代先民。公元969年,取“廣土安輯”之意設廣安軍,為歷代建制之始。1993年7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廣安地區。1998年7月,撤銷廣安地區設廣安市。
方言是語言逐漸分化的結果,而語言的分化往往從移民開始。廣安歷史上有六次較大移民:一是公元前316年,秦王派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巴國和蜀國,秦移民入蜀約四五萬人。《華陽國志》記載:“秦滅巴蜀後設巴郡於江州(今重慶市),廣安為巴郡轄區……秦漢時,廣安一帶居民被稱為賨民,居住在渝水(今嘉陵江)兩岸”。《文獻通考》記載:“秦時,廣安一帶人口達10000戶以上,並建有戶籍”。二是公元4世紀初,從西晉末年開始,隨著全國性的人口南遷,鄰近四川地區的陝西、甘肅移民大量從秦嶺入川。《晉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廣安一帶人口凋零,宕渠僅有數十戶人家,約300人”。《文獻通考》記載:“公元6世紀初,廣安人口約2000戶,人口過萬”。《舊唐書》記載:“唐朝開元後期,廣安有人家3000戶以上、人口18000餘人”。三是公元10世紀中葉,北宋初年,全國再次北民南遷,陝、甘移民又一次大量入川。《宋史》記載:“廣安人口在5000戶以上。熙寧時,達47507戶、111754人”。四是1361年至1387年元末明初,以湖廣地區為主的南方移民首次入川。《元史》記載:“元朝時,廣安人口劇減,僅為500戶、10000人”。明朝時期,廣安人口有較快恢復。《廣安州新志》引《大竹志》記載:“洪武四年,廖永忠平蜀,大肆殺戮。復徙楚之黃(州)、麻(城)人來實茲土”。民間流傳下來的族譜、家譜亦可佐證,廣安區《李氏家譜》記載:“廣安李氏入川分六支。祖籍湖廣永州府零陵縣鵝頸大丘,因地窄人密,聞四川賊寇作亂,血洗,無有人煙,奉旨填實,於是搬移四川各地散居”。廣安區《鄧氏家譜》記載:“鄧氏始祖鄧鶴軒,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員外郎入蜀,遂籍廣安州北姚平家焉”。鄰水縣《孔氏族譜》記載:“公元1399年至1402年,山東曲阜孔氏遷徙鄰水鎮”。岳池縣《楊氏族譜》記載:“楊氏祖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明宏志年間移居湖南靖州天柱縣。康熙三十三年十代祖入川,落業順慶府岳池縣顧縣場跳岩壩”。《廣安州新志·氏族志》記載:“廣安張氏譜系原出江西吉水縣籍,元末兵竄,徙居湖北黃州麻城縣。明洪武九年有拱京者官湖南道,由楚入川至廣安州”。五是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即清代前期,以湖北、湖南和廣西為主的十餘個省的移民南移入川,俗稱“湖廣填四川”,移民人口達170多萬。據史志記載,清朝初,由於久經戰亂,人民大量逃亡,倖存居民稀少。順治十七年,知州徐世振清查戶口,廣安男丁僅存93人。康熙時期,平定吳三桂叛亂後,廣安更是滿目蒼夷。為充實郊野,當局招募湖北人前來廣安定居,劃給田宅為其永久產業,並建立戶口。至清朝後期,廣安總人數達到131199人。廣安區《楊氏家譜》記載:“川軍高級將領楊森,祖籍湖南衡陽縣草塘村,清康熙年間,先祖楊興階舉家外遷於廣安縣龍台寺”。岳池縣《周氏族譜》記載:“周氏祖籍山東東昌府,宋遷江西吉安,明洪武年間,移湖南沅州府竹平縣、靖州府天柱縣太平里下洞鄉廖高沖,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再遷入岳池縣苟角鎮等地”。武勝縣《段氏族譜》記載:“段文魁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攜妻率子孫姑媳16人,長途跋涉,由湖廣永州府祁陽縣歸陽鄉,遷四川定遠縣(今武勝縣)德清里四甲小池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廣安州新志》記載:“湖北黃、 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60%……略核其實,明之黃麻(湖北黃州、麻城)籍最早,而武昌通城之籍次之;康熙之永零(湖南永州零陵縣)籍最盛,而衡州、寶慶、沅州、常德、長沙籍次之”。六是20世紀中後期,抗日戰爭移民、三線建設移民、山西南下幹部、三峽移民等,各地移民匯居廣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廣安人紛紛到全國各地打工,到廣安創業、安家的外地人也急劇增加,網際網路、電視、報刊等各種現代傳媒加速了地域間的語言文化融合,擴大了廣安話與其他方言之間的辭彙共性和兼容空間。
廣安是歷史上移民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的“東大門”,各時、各地移民駐居廣安,將不同的文化、民俗習慣和方言也帶入了廣安。《廣安州新志· 戶口志》記載:“著籍既久,立家廟,修會館, 冠婚喪祭、衣服、飲食、語言, 日用, 皆循原籍之舊, 雖十數世不遷也”。3000多年來,勤勞、勇敢、聰慧、豪爽、憨厚、熱情、好客的廣安人,傳承、汲取、融合、沉澱、演繹著土著文化、巴楚文化、湖湘文化、長江三峽文化、川渝文化等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精華,將各種方言互相雜糅融合、兼收並蓄而成了獨特的廣安語言文化。廣安話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分支,即西南官話成渝片,語音、辭彙、語法等和國語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風格,大體上的區別在語音語調上的變化,國語里的1、2、3、4聲往後推一位,就基本上是廣安話了。廣安話主調為“四川話”(以成都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如多數不分平舌音、翹舌音,聲母h、f混淆和n、l混淆等),又似“重慶話”,兼收“客家話”(福建、廣東話,如“公雞”稱“雞公”、剛才的“剛”讀“jiāng”等)、“吳語”(上海、蘇州話,如“寶氣”指傻乎乎、“轉來”指回來等)、湖南“永州腔”(如“豬”讀“居”等)、湖南“長沙話”(如“吃”讀“七”、“燙”讀“nài”等)、“江西話”(如“尿”讀“yǎo”、裡頭的“里”讀“yǐ”、泥巴的“泥”讀“yí”、“牛”讀“yóu”等),其形象生動,靈活多樣,詼諧幽默,朗朗上口,以多樣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反映了地方的特有人文風貌和廣安人的天性機智和幽默,展示了無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它既是廣安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亦是川、渝、湘、閩、粵、晉等地區口頭非物質文化的寶貴遺產。
筆者將三十餘年親身聽、聞、說和以各種途徑蒐集、查證、考究到的廣安方言<民俗>整理成冊,其主要目的有五:一是傳承地方語言文化。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曾說過:“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遊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大力推廣國語,並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在語言的社會套用中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廣安方言日益萎縮,一些方言詞由於年輕一代不會使用而趨於消亡,有些廣安方言已經處於瀕危的狀態。客觀反映廣安方言的原貌和變化,還原祖祖輩輩說的“祖宗言”,可以增加對地方民俗、社會和文化的綜合了解,有效保護地方歷史和文化,承載廣安文化延續的根和種子,夯實廣安區域文化資源的軟實力。二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廣安。一個地方的語言特色和語言內容,沉澱了這個地方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凸現這個地方人群的獨特思維、習慣、性格、氣質和秉性,不同的地方語言皆浸潤著獨有的文化“味道”,猶如人們所形容北京話的“辣硬”、上海話的“甜軟”、廣州話的“酸韌”、成都話的“細軟”和重慶話的“耿直”一樣,廣安話的“味道”足可用“麻辣燙”來形容,其入口酣暢淋漓,出口韻味綿實,備受人們喜愛。希望讀者朋友們閱讀本書後能夠真切感受和體味到廣安話的“本味”與穿透力,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廣安,熟悉廣安,愛上廣安。三是方便人們溝通。俗話說:“鄉親見鄉親,方言最好聽”。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方言本身是一種民眾語言,具有一種無比的感染力與親和力,比如人們日常生活交流、老鄉或老同學見面、幹部在基層與老百姓交談、外地人在廣安創業和居家等,在一定的地域和圈子中說方言,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自然產生親切感。四是凝聚廣安力量。“月是故鄉明,心繫桑梓情”。方言既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情結,從幼兒接受最初的“母語”開始,方言便成為一種蘊含著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機體,給人以文化教育、心靈滋潤和精神培養,並深深烙在我們心中。不少廣安鄉友離鄉背井,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曾回到家鄉,鄉土、鄉情、鄉音變得陌生,但“鬢毛衰”卻“鄉音不改”,一句熟悉的廣安話,一首兒時的歌謠,可以喚起對故鄉、親友、童年的深厚感情和美好回憶,觸動他們思念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心弦。五是緬懷小平同志。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四川話說慢點都聽得懂,我的四川口音,看來這一輩子都無法改了”。鄧小平同志生前一口地道的廣安話,簡潔利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風趣耐聽,讓全國、甚至全世界讀懂並接受了廣安話,他老人家用濃濃的廣安音說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殺出一條血路來”、“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穩定壓倒一切”、“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等經世名言,將廣安話的味道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本書應運而生,亦旨在緬懷廣安籍鄉友鄧小平,並藉此作為一種文化以傳承、一種精神以凝聚、一種感恩以紀念。
古人云:“最強莫過民眾才智,最美莫過民眾語言”。廣安話並非局限於廣安市轄區內方言,其展示的更多是四川、重慶、湖廣等各域方言精華在廣安的融匯,全書收錄的音、字、詞和句子,都是活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及各行各業用語,內容甚為豐富,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適合全國各地喜歡四川話和重慶話的朋友學習收藏。“語言無貴賤,母語最動聽”。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儘量保持社會語言的原汁原味,客觀尊重民眾自創語言的真實存在,遇有隻可言傳而不可書寫之生僻怪字,以讀音或音義相近的漢字和拼音替代,並按國語的正確發音與人們口中的實際發音進行了標識。市井中真實存在的不少非文雅的口頭辭彙,其雖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但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故而雅俗未分、不作迴避地予以了收錄。

作者簡介

宋勇,男,1977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人,熱愛寫作、美術、武術,國中時期開始從事業餘記者、編輯,筆耕不輟,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調研文章、新聞等上千篇(件),系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著作有《岳池農家話》、《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等。
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作者宋勇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作者宋勇
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作者宋勇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作者宋勇

讀者評價

一本入川移民演繹本土方言的“趣味書”;
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背面廣安方言與民俗詞典背面
一本巴蜀子孫後代傳承母語的“教科書”;
一本各行各業熟悉地方民俗的“實用書”;
一本領導幹部學習民眾土語的“工具書”....
它是廣安語言文化沉澱的“歷史見證”;它是外界認知鄧小平家鄉的“真實名片”;它是老百姓原汁原味的“精神食糧”;它是萬千鄉友情系桑梓的“相思信物”.......
實物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