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效應是一種民眾心理,指在人群聚集的公開場合,人們往往會表現出與日常生活大相逕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這種心理多數時候使民眾的群體道德水平比個人道德低下。
基本介紹
來源,含義,行為特點,主要影響,案例,
來源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切人群聚集的公開場合,人們常常表現出與日常生活大相逕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這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性的愚昧無知問題,而是基本的人性問題,是無意識統治下的群體心理問題,這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廣場效應。
含義
因為某一個目的而產生的群體,總是在一個公開場合聚會,在聚會場過程中,人們的心理會發生畸變,這種畸變就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洛倫茲所說的社會感應:它意味著參與的個體愈多而且群體的力量愈強時,堅決離群的行為也就愈少。在一個群體中,有意識的個體會很容易喪失,而代之以無意識的群體,洛倫茲把它稱為無名民眾。
行為特點
美國社會學家帕克指出,這種集體行為分接觸與摩擦、情緒感染和群體激動三個步驟完成,具有自發性、狂熱性和非結構性三個特徵。
法國著名群體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指出總結了群體的心理特徵,認為群體衝動、易變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情緒容易誇張並且單純,群體是偏執的,專橫的,也是保守的,但群體的道德可能比個人高尚,也可能比個體低劣,事實證明多數情況下群體的道德比個人要低。
產生這一切心理特徵的原因:是個人在群體中的消失,無意識成為統治者。原本散漫無序的個體人格、個體意識都在無數人的情緒感染中消失,只存在著更加凌亂卻被大家莫名其妙接受的某種思想,但是這種思想會立刻發生變化,甚至極有可能朝反方向發展。
主要影響
廣場效應在特定環境下會影響民眾對法制和道德標準的判斷,甚至干擾正常的司法審判,從而導致多數人暴政,或者司法審判利用群體行為製造多數人暴政的假象,如蘇聯的莫斯科審判、某些特定時期的公審。在這種情況下,主持審判工作的法官必須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迎接公眾群體的聒噪,不被群體行為的無意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