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升藥店

廣升藥店

山西太谷縣廣升藥店的前身是廣盛藥鋪,約創辦於明代嘉靖年間。廣盛藥鋪原是到太谷縣行醫的某大夫開辦,後被當地地主杜氏所侵吞。清朝嘉慶帝年間,藥店改組,新增姚聚等人入股,藥店遂更名為廣升(聚記)藥店。

基本介紹

廣升遠藥店舊址,特色藥品,歷史沿革,

廣升遠藥店舊址

"廣升遠"藥店舊址位於太谷縣城西大街34、37、38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廣升遠"藥店的前身為"廣盛號"藥店。明嘉靖二十年(1541)襄垣籍老中醫於在世太谷縣城西街開設"廣盛號"藥鋪。清嘉慶十三年(1808),改組為"廣升聚",同時在漢口、廣州等地設立分莊。光緒七年(1881),資方除原有的杜氏、姚氏、段氏外,又增加了申氏等七家股東,另起爐灶,建成"廣升遠"藥店。經理申守常。主要產品是"遠"字牌龜齡集、定坤丹。光緒三十三年(1907)太谷紳士孟廣譽任經理。改名"廣升譽",產品用"譽"字為商標,以區別"遠"字牌。1955年,"廣升聚"、"廣升譽"兩家並廠,改名為"廣譽遠製藥廠",成為山西省公私合營首批試點單位。1956年,又併入"廣遠興"藥店。三家各取一字取名"廣升遠"。1973年,在縣城南門外另建新址,改名山西中藥廠。"廣升譽"舊址位於西大街37號,坐南朝北,原為二進院,現僅存房屋15間,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廣升聚"舊址位於西大街38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380平方米,有房屋20間;"廣遠興"舊址位於西大街34號,坐北朝南,二進院,占地面積約720平方米,有房屋36間;均為磚木結構建築。現保存基本完好
廣升藥店
'廣升遠'藥店大門'廣升遠'藥店大門

特色藥品

廣升藥店出售的自製中成藥龜齡集定坤丹,在歷史上很有名氣,現在仍然馳名海內外。這兩種藥原來都是宮廷藥品。據說龜齡集是明代方土向嘉靖皇帝進獻的一種長生不老藥,後由方士陶仲文的義子太谷縣陶某將配方抄出,又經太谷藥鋪修改定名為龜齡集,從此流傳於世。當然,說此藥能長生不老純屬方土騙人。但此藥確有增進人體新陳代謝,調整各部機能,加強血液循環,滋陽補腎作用,尤對年老體虛者療效良好。定坤丹是專治婦女經血不調的中成藥。清朝宮女一般是十五歲入宮,二十五歲才能出宮婚配。長期的宮禁生活,使大多數宮女精神憂鬱,體力虛弱,身患經血不調之症。乾隆帝四年(1739),太醫院集全國名醫修《醫宗金鑒》,同時擬出治療宮女經血不調的藥方,即定坤丹。但因此藥方不能外傳,故《醫宗金鑒》未收入。後來,太谷籍監察御史孫某,因母病從太醫院抄出此方。從此,定坤丹也流傳於世。傳說,鹹豐帝二年(1853),太平天國派軍北伐時,天王洪秀全曾命北伐軍攻占山西後,要保護好生產龜齡集和定坤丹的太谷廣升藥店。後來,北伐軍因孤軍作戰失敗,天王關於保護好太谷廣升藥店的命令雖未能實行,但由此可見,廣開藥店出售的龜齡集和定坤丹影響之深遠。

歷史沿革

廣升(聚記)藥店從嘉慶帝年間改組後,到光緒帝初年是它的迅速發展時期。當時,漢口是川廣藥材的集散中心,懷慶(今河南 沁陽 )是生地、山藥等藥材的主要產區,廣州是中西藥品的進出口岸。廣升(聚記)藥店先後在 漢口懷慶 、祁州(今河北安國)、禹州(今河南禹縣)、廣州等地設立了分店。同時,自製銷售的丸散膏丹也發展到十多種,如治霍亂的“麝雄丸”、治時疫的“玉樞丹”等均負盛名,銷售頗佳。至於龜齡集、定坤丹則更是該店生財的靈丹妙藥,儘管這兩種藥當時產量較低,龜齡集年產僅 500瓶,定坤丹年產僅 300盒,但因價格奇昂,每瓶(盒)平均需銀 2兩左右,使該店收益不小。
光緒帝四年(1878),廣升(聚記)藥店又進行了一次改組,藥店更名為廣升蔚,資方包括杜、段、申氏等,而藥店實權被段氏所掌握。
光緒帝十一年(1885),廣升蔚店的資方內部產生矛盾,又進行了第三次改組。申氏帶領七家股東退出廣升蔚,另組成廣升(遠記)藥店,或稱廣升遠藥店。從此,兩廣升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廣升遠首任經理申守常,精明強幹,藥店在他的主持下發展很快。雄厚的資本是經商的物質基礎,申氏首先設法廣為吸收遊資,擴充藥店資本。接著,積極向外擴展,開設分店,如在營口、濟南、重慶、煙臺等地也都設立了分店。此外,積極擴大龜齡集、定坤丹的銷售市場,使這兩種藥的銷售地區由原來的山西、河北、河南、廣東等地,又擴大到東北、西南各省和南洋一帶。有人估計,廣升遠從成立到1930年,盈利在70萬銀兩以上。
但是,廣升蔚卻與廣升遠相反,由於經營不善,每況愈下。光緒帝三十三年(1907),吸收太谷巨紳孟廣譽入股資金九千兩,又將店名改為廣升譽。但藥店經營並未改善,仍然連年虧損。1918年廣升譽再次改組,更名為廣升譽(正記)藥店。終因經營不力,與廣升遠相比,營業一直處於劣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