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寺建於清代,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對雲南省西南地區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數民族有重要影響的寺院之一。目前還保存有大殿和二門,(寺院占地面積為22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允佛寺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清代
- 地區:雲南省
歷史起源,構造,文化底蘊,
歷史起源
滄源廣允佛寺與景洪縣的曼飛龍白塔和勐海縣的景真八角亭,為雲南省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築。該寺廟位於滄源縣城勐懂鎮大街被側的往娥村,俗稱“學堂佛寺”。
構造
寺前樑柱上兩條倒懸的木雕巨龍,龍尾在上、龍身盤柱而下,龍首高昂,一定前伸,一足踏木質鏤空的雲座,樑柱上朵朵形態各異的木雕詳雲,繚繞其間。精雕細刻,做工上乘,形態極佳,堪稱木雕藝術中的精品。雙龍兩側為清水牆,下層鑲嵌著鳳凰和麒麟圖案花磚一列。大殿牆面上繪製的這10幅彩色壁畫,其中兩側正台的6幅,(寬均為3米,高2.1米);另4幅就木格窗而布局,使畫圍窗而成倒著的“凹”字。大殿佛台兩側的較小,寬僅1.3米。總面積約48平方米。具有傳統中國畫風格。除兩幅畫的內容屬佛傳故事外,其餘八幅均為風俗畫。畫面中有樓閣、城池、園林等;人物有達官貴婦、侍侯僕役、文官武將、兵丁、乞丐……人物的服飾多樣,達官貴人的穿戴,多像明朝的打扮;武士的馬蹄窄袖上衣、頂帶等衣著,是典型的清代服飾;其中部分婦女的穿著,與現代滄源、耿馬一帶的漢、傣婦女的著裝相似。壁畫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風土人情、禮儀制度、階級關係、建築藝術等方面的情況。
從10幅壁畫的內容來看,主要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冊封土司的場面,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地的社會風俗和人物的情況,具有歷史、宗教、民族、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文化底蘊
廣允佛寺是集建築、雕刻、繪畫等特色於一體,融漢族、白族、佤族和傣族的佛教文化於一身,在歷史、地域、文化和宗教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1988年元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