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翻九樓習俗

廣信翻九樓習俗

廣信翻九樓習俗,流傳於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的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廣信翻九樓習俗內容主要有翻九樓、上刀山、下火海,約形成於唐宋時期,大約在清末時期從福建地區流傳至上饒,是以福建臨水夫人信仰(也稱“夫人教”“奶娘教”)為核心的南方古代社會宗教與民俗傳統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廣信翻九樓習俗多在當地廟會、祭祀、祈福、禳災等各類活動中舉行,隆重者為每歲春秋兩季社日對社神的祭拜儀式,時間分別為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

2017年11月10日,廣信翻九樓習俗入選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5-Ⅹ-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信翻九樓習俗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
  • 批准時間:2017年11月10日
  • 遺產編號:5-Ⅹ-7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廣信翻九樓習俗起源於道教閭山派武科和南方古代以禳災納吉為主要目的巫法遺緒,約形成於唐宋時期,大約在清末時期從福建地區流傳至上饒縣,後衍變民俗活動。

民俗內容

廣信翻九樓習俗多在廣信區廟會、祭祀、祈福、禳災等各類活動中舉行,隆重者為每歲春秋兩季社日對社神的祭拜儀式,時間分別為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廣信翻九樓習俗內容主要有翻九樓、上刀山、下火海,正式表演前要擺好供筵、奉上供品,請道士登場祭祀履行一系列科儀。
翻九樓:翻九樓一般都就地取材,以九張鄉間常見的八仙桌依次搭疊上去,高達十餘米。表演開始則去廣信區當地村莊挨家走過,會到村莊九口水井請九龍水。表演時以牛角、南蛇、雷牌等法器一旁祭祀吹打,另一旁在桌下有表演者表演武術、翻竹槓動作承說精格。一切結束之後,翻九樓才正式開始。表演者共有兩位,一位表演翻樓時,另一位表演者則借自身重量幫助穩定劇烈晃動的九樓,兩人逐層輪番往上翻跟斗,直至頂桌,並表演“金雞獨立”“童子拜觀音”“倒持紫金鐘”“盪鞦韆”等動作。
上刀山:上刀山首先要在空曠的場地中央立一根長約二十餘米的圓木,圓木立在兩張疊白旬良起的八仙桌上,周圍以三根長繩拉頁擊道住。表演者頭扎紅額,赤手跣足,在尖刀上依次攀爬至頂,並表演各種高難度的凌空翻滾動作。
下火海:下火海一般體危犁以傍晚或夜間舉行,在供台之前以稻秸或木炭堆積長約數米長的“火海”,炭火燒得通紅,並升起熊熊焰火,旁邊還有人不停的用扇子扇動以加重其火勢。牛角吹起,數名表演者赤足大喊,從火堆上依次踏過而毫髮無傷。
廣信翻九樓習俗
廣信翻九樓習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廣信翻九樓習俗是以福建臨水夫人信仰(也稱“夫人教”“奶娘教”)為核心的南方古代社會宗教與民俗傳統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奶娘教”約在清乾隆年間幾祝傳至江西上饒縣黃沙嶺鄉麻墩村,因翻九樓習俗表演時頭扎紅巾,也稱“紅頭教”。
傳承譜系
據覡譜《天堂玉格》,其傳承是按“忠正演金科,沖漢通玄——高宏鼎大羅,武當愈興振,福海起洪波,穹窿揚妙法,寰宇登仙都”的順序來排定法號譜系,黃沙嶺鄉麻墩村人周宏生為第一代傳人(也是三十三代),此後世代相傳,現今第四代(三十六代)傳人周莊武。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8月,由上饒市廣信區文廣新旅局主辦、廣信區文化館承辦,靈山工匠小鎮景區協辦的“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在廣信區靈山工匠小鎮景區舉行,包括廣信翻九樓習俗在內的12項廣信區滲設端戲非遺項驗盛刪目參與了該活動。
2020年8月,由上饒市廣信區文廣新旅局主辦、廣信區文化館承辦,靈山工匠小鎮景區協辦的“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在廣信區靈山工匠小鎮景區舉行,包括廣信翻九樓習俗在內的12項廣信區非遺項目參與了該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