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

2022年8月17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
  • 印發時間:2022年8月17日
通知內容,內容解讀,

通知內容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工作原則
第三節 總體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共繪協調均衡的同城化空間格局
第一節 一區:南北向的廣佛全域同城化引領區
第二節 三軸:東西向的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軸
第三節 一環: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動發展環
第四章 共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路
第一節 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第二節 打造智慧城市
第三節 推進能源領域協同發展
第四節 提升水利支撐能力
第五章 共促資源共享的創新驅動發展
第一節 夯實創新基礎能力
第二節 壯大科技創新主體
第三節 打造創新平台載體
第四節 營造優越區域創新環境
第六章 共築協同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發展壯大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二節 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三節 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
第七章 共塑綠色低碳優美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 構築同城化綠色生態網路
第二節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
第三節 強化環境污染治理
第四節 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
第八章 共享優質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務
第一節 深化教育合作
第二節 強化醫療衛生合作
第三節 推動文化傳承融合
第四節 加快社會保障接軌
第五節 加強社會治理聯動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健全規劃落實機制
第三節 凝聚發揮各方力量
附 件 名詞解釋
前 言
  廣州、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核心區域,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社會發展聯繫緊密,合作源遠流長,尤其是2009年兩市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以來,同城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廣佛地區生產總值之和達3.6萬億元,常住人口之和超2800萬,在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強化廣佛全域同城效應,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雙區驅動”效應1、形成“一核一帶一區”2區域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行編制,是指導“十四五”時期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及年度工作計畫的根本依據。規劃期限為2021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十三五”期間,廣佛兩市不斷深化各領域合作,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成就,區域整體競爭力邁上新台階。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兩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同城化取得新的成效,為“十四五”時期向全域同城化升級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區域經濟實力更加強大。廣佛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6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6萬億元,與京滬相當,在全國發展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強化。2020年,廣佛經濟密度為3.2億元/平方公里,是全省(0.62億元/平方公里)的5.2倍,以全省6%的土地面積和22%的人口貢獻了32%的經濟總量,取得19%的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彰顯較高的經濟效率和財稅貢獻。
交通往來更加順暢。佛山西站被納入廣州“五主四輔”客運樞紐格局(“五主”為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廣州白雲站和佛山西站,“四輔”為廣州北站、魚珠站、新塘站和南沙站)。廣佛線全線開通,日均客流量從開通時的10萬人次提升至50萬人次。廣佛環線(佛山西至廣州南站段)、廣州捷運7號線一期西延順德段、佛山捷運2號線一期(引入廣州南站)即將建成。先後建成開通廣佛肇高速、海華大橋、番海大橋等路橋項目,截至2020年底,兩市主要銜接道路達30條。開通95條跨市公交線路,基本實現毗鄰區域公交全覆蓋。
  產業發展更加協調。“廣州服務+佛山製造”的協同效應凸顯,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大力共建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先進裝備製造和汽車兩個產業總規模超2萬億。攜手深圳、東莞共建廣深佛莞智慧型裝備集群,攜手惠州共建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慧型家電集群,均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中成功勝出(全國25家)。建立廣佛同城全球聯合招商機制,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首次設立佛山分會。廣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在佛山建成“菜籃子”基地14個,共同赴西寧和銀川等地舉辦旅遊主題推介活動。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16條廣佛重點跨界河涌整治全面完成,廣佛跨界河涌綜合治理省政府督辦帽子成功摘掉,跨界區域考核斷面水質實現全面達標。共建跨市碧道,累計建成陳村水道、平洲水道、大沙河、夏茅涌、石井河等碧道共17.5公里。強化大氣污染源頭治理,聯合整治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共同完成燃煤電廠超潔淨排放改造。攜手打擊無證經營、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等違法行為。
  公共服務更加一體。在全國率先開展政務跨城通辦,2020年實現廣佛跨城通辦事項78大類,番禺等區利用5G3、VR4等技術,以不見面、非接觸、雲端批的方式開啟“服務無界”新嘗試。廣州部分院校與佛山相關機構、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廣州向佛山免費開放廣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等教育資源。共抗新冠肺炎疫情,互相支持重要防疫物資,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協同推進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復工復產。合作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廣州地區高校在佛山設立多家附屬醫院。社會保險無障礙轉移,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實現即時結算。實施公共圖書館“廣佛通”合作項目,首家廣佛共建圖書館——“閱讀家”(廣州圖書館南海天河城分館)投入運營。共享體育場館和賽事活動資源,93家佛山場館、逾500家廣州場館上線廣州“群體通”平台。
  同城化機制體制更加健全。“黨政四人領導小組—市長聯席會議—分管副市長工作協調會議—專責小組”多層次同城化協調機制日趨完善。共同印發實施《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發展規劃》,以廣佛為核心積極謀劃廣州都市圈建設,廣佛極點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交界區一級政府全部建立正式合作關係。兩市沿197公裡邊界線規劃建設面積約629平方公里的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為加快全域同城化進程提供了堅實載體。
  雖然廣佛全域同城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距離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引領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還存在差距。一是同城化內生動力還需進一步激活。兩市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發展較快,但在產業等方面的協同程度不高,尤其在合力集聚國際高端要素方面還有待加強。二是同城化機制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隨著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展和深化,亟需探索建立更加常態化和更具有約束力的工作推進機制,推動同城化工作取得新突破。三是同城化合作缺乏高層次平台載體。兩市已圍繞廣州南站等重點交界地區謀劃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但該平台還沒有上升到省乃至國家層面,缺乏相關政策支撐。
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世界經濟政治呈現新的格局,我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廣佛全域同城化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
  從國際看,“一帶一路”5建設不斷走深走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6順利簽署,為廣佛深度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製造模式、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和產業分工格局不斷更新,為廣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搶占新工業革命戰略制高點,在部分合作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提供了契機。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有助於廣佛全方位參與全球競合。
  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給廣佛穩定外貿外資、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構成了新挑戰。
  從國內看,中央日益重視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並賦予一系列試點任務,為廣佛全域同城化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為廣佛協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和形成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模式提供了機遇。
  另一方面,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公共服務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廣佛要實現高質量同城化發展仍存在一定壓力。各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加速資源要素競爭,對廣佛地區鞏固提升發展位勢提出更高要求。
  從省內看,我省經濟總量大、產業配套齊、市場機制活、開放水平高,轉型升級、領先發展態勢更加明顯,為廣佛地區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環境和堅實的基礎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三個重大合作平台”7建設加快推進,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效應持續釋放,“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有利於廣佛強化與深圳、東莞、肇慶、珠海、湛江等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城市聯動,攜領清遠、雲浮、韶關等北部生態區城市發展,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另一方面,我省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仍未解決,處於“兩個前沿”所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更為直接,廣佛產業結構的同質性和競爭性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受到外部衝擊時抵禦風險能力仍需提升。
  綜合研判,“十四五”時期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兩市必須著眼“兩個大局”,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尊重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破除要素流動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價值創造能力,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展現更強擔當。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切實貫徹中央、省以及兩市“十四五”規劃部署,深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結合國家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要求,服務全省、輻射全國、面向世界,高水平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8和省關於“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部署要求,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和“三個重大合作平台”建設重大機遇,立足共同振興實體經濟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廣佛全域同城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增進兩市人民福祉為根本目的,以基礎設施一體高效、科技創新協調聯動、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重點,全面提升廣佛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致力打造充滿活力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重要極點和城市間高質量同城化發展的示範區。
第二節 工作原則
  ——統一謀劃,協同創新。加強前瞻性研究、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從城市群、都市圈的視野謀劃廣佛全域同城化工作,堅持“一盤棋”發展導向,探索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同城化模式和路徑。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推動要素便利化流動和有效配置,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社會生活、空間結構協同演進趨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空間規劃、基礎設施布局、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的作用,為全域同城化提供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自我強化,開放合作。充分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和佛山製造業名城優勢,積極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統籌推進新基建新產業新消費,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暢通經濟發展內循環,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改革,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培育對外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民生優先,共治共享。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和差距,切實增強市民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共同堅守生態底線,正確處理開發建設與生態環保的關係,加強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治理,共同維護生態安全,實現綠色發展。
第三節 總體定位
  以服務和支撐國家、省重大戰略為導向,結合廣佛自身優勢特點和發展布局,科學謀劃廣佛地區發展定位。
  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節點。發揮廣佛地區製造業發達和聯通海外門戶優勢,著力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區域。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在國內統一大市場中拓展廣佛發展空間。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齊頭並進的領先優勢,率先樹立“中國服務”“中國製造”品質標桿,注重需求側管理,加快消費轉型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極點。立足地處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地理區位優勢,依託大灣區三大極點中廣佛極點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相同的獨特優勢,加速全域同城化進程,迸發廣佛極點的強勁動能,進一步輻射帶動珠江東西兩岸乃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化,更好融入全球市場體系,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發揮廣深雙城聯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廣湛深度協作等一系列協作機制的合力,引領珠三角地區做強核心功能,強化與沿海經濟帶城市協作發展,帶動北部生態發展區“入珠融灣”,助力解決全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支撐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城市間高質量同城化發展的示範區。立足廣佛同城化十餘年堅實基礎和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不斷深化合作內容,提升合作層次,加強同城化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探索同城化新路徑新方案,密切與國內其他先進地區的交流合作,貢獻城市間高質量同城化發展“廣佛經驗”。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廣佛地區經濟和人口承載力明顯提升,全域同城化實現新跨越,繼續在全國同城化實踐中走在最前列。
  能級量級顯著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完善,樞紐優勢、產業優勢、創新優勢等充分發揮,廣佛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萬億元左右,作為廣州都市圈主引擎、粵港澳大灣區極點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都會區初步形成。
  基礎設施聯通性顯著增強。共同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樞紐型基礎設施,構建對接順暢、便捷高效的同城化交通綜合網路。軌道線網、高快速路網更加密集,城際“斷頭路”基本消除,通行瓶頸位明顯減少,實現廣佛中心城區半小時通達、全域1小時通達。信息、水利、能源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經濟結構顯著最佳化。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全面增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穩定在3%以上,建成一批國家級實驗室、技術中心、科技基礎設施,掌握一批與支柱產業、未來產業匹配的核心技術,形成套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換的完整創新生態鏈。共建萬億級產業集群實現新突破,形成若干新支柱產業,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健全,跨界河涌環境質量進一步最佳化,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程度明顯提升,城鄉互融、城綠相間、疏密有致的優美城市空間逐步顯現。
  公共服務顯著進步。滿足實際服務人口需求的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區域分布更加均衡,交界地區公共設施更加完善,覆蓋所有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跨市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更加便利。歷史文化得到充分保護,嶺南文化傳承力、影響力、輻射力不斷增強。
  展望2035年,廣佛全域同城化基本實現,城市發展有機融合,功能分區清晰有序,交通往來便捷高效,產業結構協同互補,統一市場深度形成,公共服務趨於均等,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邁上新台階,支撐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我國推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作出應有貢獻。
第三章 共繪協調均衡的同城化空間格局
  立足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現狀和最新要求,以城市功能對接耦合為核心,連結各大交通樞紐和發展平台,推動城鎮空間、產業空間、生態空間協調發展,著力打造“一區、三軸、一環”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一區:南北向的廣佛全域同城化引領區
  沿兩市197公里南北邊界線,高水平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包括“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荔灣海龍”先導區和“荔灣—南海”“白雲—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順德”等四個試驗區片區),加快探索試驗區邊界去行政化,引領帶動廣佛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引領城市間協同治理。將試驗區作為兩市集中落實廣佛全域同城化、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戰略疊加區,根據授權對試驗區實行真正意義的同城化管理,大膽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堅決破解市場統一、產業協同、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建成廣佛全域同城化的核心支撐和城市間協同治理的突出典範。
  引領跨區域平台共建。在學習借鑑國內外先進平台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結合廣佛地區同城底蘊深厚、合作基礎良好、綜合實力雄厚、市場經濟發達等鮮明特色,在政策創新、功能互補、規劃統籌、產業協同、產城融合等方面開展更加深入合作,有效整合和充分發揮兩市比較優勢,將試驗區打造為全國跨區域共建平台的樣板。
  引領高端高質世界級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兩市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南北向的廣佛產業融合發展帶。結合各片區發展條件,以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產業為重點,支持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支撐廣佛共建萬億級產業集群。
  引領高品質嶺南理想人居建設。傳承嶺南理想城市建設模式,連結生態文化斑塊用地,以跨界河流整治為重點推動水生態水環境建設,多樣化供給水鄉生態產品與嶺南文化場所,共塑水鄉花田錯落、高密度城鎮點綴的嶺南理想人居風貌,成為高度城鎮化地區高品質建設新標桿。
第二節 三軸:東西向的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軸
  根據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依託廣佛同城化發展脈絡及功能布局,著力打造三條功能定位清晰、要素流動順暢,內接外聯、各有側重的東西向同城化發展軸。
  中部核心發展軸:自西向東串聯佛山禪城、南海,廣州荔灣、白雲、越秀、海珠、天河、黃埔。該軸線為兩市行政中心、商務中心所在地,聚集了優質的生產要素資源,是傳統的同城化主陣地。該軸線將聚焦總部、商貿、文化、金融、醫藥健康等核心功能,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顯著提升城市形象、品質、能級,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廣佛國際都會區。
  南部新興發展軸:基本走向為佛山三龍灣(包括南海、順德)—番禺、南沙。該軸線坐擁亞洲最大的高鐵站——廣州南站,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與港澳深等大灣區中心城市1小時互達,在集聚高端要素方麵條件得天獨厚,發展潛力巨大。該軸線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包括總部、消費、專業服務業等),以廣州長隆等為載體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依託南沙科學城、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季華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打造廣佛科技合作高地。加強南海、南沙、番禺、順德四區的一體化融合發展,打造具有新時期內涵的“南番順”城鎮群。
  北部綠色發展軸:基本走向為三水—花都—從化—增城。該軸線山林連綿、河涌交錯、風景優美,古村落、古建築密集,生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城鄉融合一體,同時製造業基礎紮實。該軸線將著力構建廣佛北部生態屏障,打造生態文化旅遊集聚區;落實推廣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先進經驗,高水平建設特色小城鎮,持續最佳化城鄉發展格局;有序發展汽車等先進制造業,打造廣佛北部製造業基地。
第三節 一環: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動發展環
  通過串聯南沙港、南沙站、魚珠站、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北站、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等重大交通樞紐和南沙自貿片區、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空港經濟區、佛北戰新產業園、三水新城、佛山副中心等重大發展平台,構成樞紐和平台互為支撐、資源和要素無障礙流動的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動發展環。該環將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先進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各大交通樞紐,對內承接廣佛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加快完善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對外增強輻射帶動,成為廣佛地區服務新發展格局、促進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功能區。
第四章 共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路
  搶抓交通強國建設契機,統籌提升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同城化水平,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便捷、城鄉共享、支撐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路體系。
第一節 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持續提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站、廣州南站、佛山站、佛山西站、廣州港等重大樞紐功能和樞紐之間的便捷聯通性,加快推動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高標準打造暢通廣佛、貫通全省、聯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交通網路。
  打造全球領先的國際航空樞紐。著力構建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為協同、通用機場為補充的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將高鐵、城際引入機場,推動航空樞紐30分鐘直達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珠三角城市、3小時聯通泛珠三角城市。建成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建設白雲機場T3交通樞紐,全面增強機場綜合承載力,穩步提升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建設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及周邊路網、軌道等綜合交通配套設施,圍繞機場打造綜合交通集疏運體系,逐步構建以航空功能為主的空鐵綜合型交通樞紐,推動實現與白雲國際機場的高鐵互聯。大力發展通用航空,謀劃新建南沙、從化、黃埔、佛山等通用機場。強化空鐵聯運體系,加強廣州北站—白雲機場世界級空鐵聯運樞紐無縫銜接,規劃研究廣州北站至白雲機場空側捷運專線和廣州北站T4航站樓,打造廣州空鐵融合經濟示範區。吸引國內外航空公司在廣佛發展,加強與國際基地網路型航空公司戰略合作,提升航線網路對全球主要國家和城市的覆蓋率,繼續開闢與歐美主要城市直達航班,加大與東北亞、東南亞主要城市的航班頻率,統籌區域空域資源管理使用,爭取更多空域資源和航權、時刻政策支持,進一步推動機場航權開放,提升國際中轉功能。高標準建設廣州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依託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創建佛山國家臨空經濟區。
  強化國際航運樞紐功能。提升廣州港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建成南沙港區四期、南沙港鐵路,實施南沙港區五期、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廣州港環大虎島公用航道等工程。做大做強廣州航運交易所,加快發展航運金融、航運經紀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積極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創新港口運行和特殊監管區域的管理制度。支持廣州港集團參與佛山內河碼頭項目合資合作,實施佛山港高明港區高荷碼頭工程,促進南沙港區與佛山內河碼頭聯動發展,積極發展江海、水鐵等多式聯運。促進廣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聯動發展,強化佛山港口物流服務功能。加強與國際港口協會等國際組織合作,支持廣佛本地港航企業參與國際港口及臨港產業園開發建設運營。
  打造軌道交通一張網。深化兩市軌道交通銜接,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形成軌道交通“一張網、一票通、一座城”。推進廣州站全面改擴建,升級廣州東站,建成廣州白雲站,高標準建設南沙站、佛山站、高明站等一批鐵路客運樞紐,著力構建“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格局。深化廣佛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探索建立城際鐵路與捷運系統制式兼容、互聯互通換乘體系。
  深化道路交通無縫銜接。增強佛山與廣州華南公路主樞紐的聯繫,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道路網路,實現兩市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全面暢通和無縫對接。新增兩市高速公路通道,大力推進佛清從高速、增佛高速等項目建設。深化城市道路對接,重點打通“斷頭路”和拓寬“瓶頸路”,預留兩市規劃道路過江通道,加快實施廣佛大橋系統工程、沉香大橋等項目,改善金沙洲地區等廣佛重點交界區域與中心城區的通勤。最佳化廣佛公交線網,增開相關線路,實現公交乘車碼互認互通。打造高品質慢行系統,營造適宜騎行、步行的慢行環境。
專欄1 “十四五”時期廣佛交通對接重點項目
國家鐵路。廣湛高鐵、柳廣鐵路、貴廣高鐵廣寧至廣州北聯絡線、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
城際鐵路。廣佛環城際(佛山西至廣州南站段、廣州南至白雲機場段、佛山西至廣州北站段)、佛莞城際、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肇順南城際、廣佛江珠城際。
城市軌道。廣州捷運7號線一期西延順德段、佛山捷運2號線一期接入廣州南站、佛山捷運11號線引入廣州鶴洞。
道路。佛清從高速、廣州增城至佛山高速、惠州至肇慶高速、清遠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廣佛新幹線及西延複合通道工程、三樂路東延線複合通道工程;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龍溪大道改造最佳化、番海大橋、廣佛大橋系統工程、沉香大橋、碧江大橋、廣佛同心橋工程、彩濱北路、炭南路—教育路、玉蘭路—港口路過江通道。
第二節 打造智慧城市
  深入實施數字中國戰略,堅持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以數字新基建、經濟數位化帶動生活、治理數位化。
  共同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搶抓新基建機遇,共同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加快5G建設和推廣套用,實現廣佛重點區域5G網路全覆蓋。共同推進IPv69規模部署,開展下一代網際網路關鍵技術和創新機制研究,鼓勵兩市企業、機構開展IPv6升級。聯手參與布局建設量子衛星地面站,主動承接粵港澳量子通信骨幹網規劃建設。共建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台為主體、企業級平台為支撐的廣佛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套用,促進制造業資源與網際網路平台深度對接。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共同布局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大力推進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廣州)、美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M.IoT10等工業網際網路項目。
  聯手推動智慧套用。提升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推進智慧型電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智慧水利等建設。聚焦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開展示範套用,發展“網際網路+”“智慧型+”等新業態。發展智慧政務,持續推進政務信息共享,拓展兩市網上政務服務功能。最佳化完善兩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過省平台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第三節 推進能源領域協同發展
  共建清潔、低碳、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能源供應多元化,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協同最佳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加快推廣套用天然氣,提高電網智慧型化水平,探索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多能互補的分散式能源,建設智慧型微網、儲能等新型能源系統等套用示範項目。推進廣州開發區新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區建設,加快佛山國家氫能產業示範區籌建,共同推進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打造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生產平台、氫燃料電池及相關零部件產業化生產平台、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平台等,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套用,共建氫能產業高地。攜手建設光伏生產設備、逆變器等。
  協同強化能源基礎設施。推進人工智慧與電網深度融合,擴大輸電線路新材料新技術套用,提高電網的輸、變、配、用電側的智慧型化水平。推進500千伏楚庭第二通道工程,提高廣州南部與佛山東部電力相互支援能力。探索推進佛山南海與廣州花都、白雲、荔灣、番禺等地城鎮燃氣中壓配氣管網互聯互通。推進加氫站(含液氫)、油氫氣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站等建設,加快構建與氫能套用相適應的供氫網路。
第四節 提升水利支撐能力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幹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提升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積極配合省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切實抓好西江引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做好廣佛跨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及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工作。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庫,共建多水源互補的應急調用體系。統籌沿江區域防洪排澇標準建設,推進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最佳化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和蓄水能力建設,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第五章 共促資源共享的創新驅動發展
  充分發揮廣州高校林立、科研院所眾多、創新資源集聚,以及佛山製造業發達、創新需求巨大的互補優勢,推動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區域創新發展格局,有效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第一節 夯實創新基礎能力
  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戰略科技力量建設。
  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基礎研究投入多元化機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聯合中科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強化材料、能源、生命科學、海洋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取得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攜手開展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在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廣佛優勢產業領域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推進智慧型製造、柔性顯示、量子通信、人工合成基因組等前沿技術聯合研發。攜手參與國家、省聯合開展的自主創新綜合實驗,促進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
  加強戰略創新平台共建共享。重點建設廣州實驗室,大力推進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季華、仙湖等省實驗室建設,支持省實驗室創建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爭取國家、省在廣佛布局更多高級別實驗室、工程研究創新中心。加快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增質擴容,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繼續推動兩地科技基礎設施、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科技文獻信息等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攜手打造新型研發機構。
第二節 壯大科技創新主體
  更好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培育一批根植本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集群。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強人才交流共享。
  做強科技創新型企業。大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支持兩市更多科技型企業進入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加快培育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創新型企業集聚。圍繞廣佛主導產業,支持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打造若干獨角獸企業,培育一批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隱形冠軍”企業11和“單打冠軍”企業12。推進各類“雙創”基地建設,最佳化科技企業孵化器布局,支持大企業內部微創業,打造廣佛孵化器集群。
  擴大企業研發創新投入。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引導企業完善研發管理制度,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和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積極承接和參與國家級重大專項。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引導“隱形冠軍”企業加快產業關鍵技術研發攻關,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建設行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或博士後流動站,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加強人才合作共享。共建“廣佛製造業人才走廊”,推動成立製造業人才創新聯盟,支持廣佛企業在兩市職業院校合作開展技能人才訂單式培養。互認海外高層次人才評價標準,將佛山市有關高層次人才標準納入廣州市人才綠卡申領條件。探索高層次人才來往兩市不受車輛通行限制、積分入戶年限累計互認、就醫費用聯網直接結算。通過南方人才市場、佛山市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等平台定期聯合舉辦招聘活動,共享“海交會”、海外人才工作站等招才引智平台和企業博士(後)工作站、醫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高校博士後流動站。積極參與共建廣東省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聯盟,開展人力資源合作。
第三節 打造創新平台載體
  高水平建設廣佛重大創新平台,促進各大創新功能區協同發展,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共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高標準建設廣州“一區三城”(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和佛山“一區一園一城”(佛山國家高新區、佛中人才創新燈塔產業園、三龍灣科技城),依託廣州南站片區、荔灣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東沙片區及佛山三龍灣科技城,共建廣佛科技創新產業示範區,打造更利於廣佛創新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深度融合、集聚發展的創新廊道和生態圈層。探索設立廣佛科技合作專區,支持自貿區、全創區和自創區等先行先試政策在合作專區落地實施。
  聯手參與國際創新合作。吸引一批海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在廣佛共建高端國際創新平台,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高校、科研機構和高端人才參與本地科技項目,有效對接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依託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歐區域政策合作試點地區(廣州開發區)、廣州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中日(廣州)地方合作發展示範區、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等國際合作平台,推進國際產學研創新聯盟、國際聯合創新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科技合作計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海外研發中心、科技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基地。
第四節 營造優越區域創新環境
  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不斷健全科技創新政策機制,加強科技服務,營造良好區域創新生態。
  健全區域創新政策機制。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穩定性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槓桿作用,支持各類主體自主決策、先行投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科技決策機制,加強科技決策諮詢系統建設。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突出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的分類評價體系。有效發揮行業協會和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通過兩市行業協會結盟等方式,滿足不同行業創新主體的科技服務需求。
  促進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運用。深化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等領域合作,拓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定期組織科技成果對接交易活動。推動廣佛政產學研協同,加強兩地高校科技成果與企業的對接,共建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發揮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和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助力佛山搭建多層次的技術轉移體系,構建廣佛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系統。
  協同開展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加快廣州智慧財產權強市建設,建成中國(廣州)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複製並推廣中新廣州知識城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取得的成果經驗。建設廣州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中國(佛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促進智慧財產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等交易活動。構建廣佛重點產業智慧財產權運用和快速協同保護體系,探索智慧財產權案件異地審理。深化智慧財產權領域改革,推動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及證券化。
  強化科技金融合作。推進兩地共同設立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創新型金融機構,建立健全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廣佛金融機構設立科技分支機構,採用智慧財產權質押、預期收益質押等融資方式,開展科技信貸服務。引導風險可控的小額貸款公司和科技擔保公司,提供小微企業信貸融資、科技擔保等服務。採用創新券、創業券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並推動創新券、創業券在廣佛區域內通用。探索設立廣佛科技金融合作示範區,在科創基金、科技信貸、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
第六章 共築協同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
  立足廣佛產業比較優勢,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共建,打造一批跨區域製造業產業集群,共同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構建一流營商環境,著力形成分工明晰、布局合理、要素協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發展壯大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廣佛要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強化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延鏈控鏈協同聯動,共同打贏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重點共建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強強聯合,深入推動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切實引導支持相關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突破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產業基礎能力,構建特色鮮明、協同互動、基於產業鏈分工的聯動發展格局。
專欄2 廣佛共建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導向
先進裝備製造。強化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突破及核心技術的預見研究和攻關合作,加快推動大崗穗港智造基地發展,發揮廣州在智慧型製造、檢驗檢測等領域的優勢以及佛山領銜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的優勢,加強先進裝備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協作,促進產業鏈延伸與跨界融合。
汽車。充分發揮廣汽集團、一汽大眾(佛山)等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在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鏈開展合作,重點培育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推進廣州番禺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華為廣州研發中心、萬頃沙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基地、順德新能源汽車小鎮、南海仙湖氫谷、中國汽車零部件(三水)產業基地等產業基地合作,共建共享智慧型網聯汽車封閉、半封閉測試場,打造廣佛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探索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模式下新型出行服務模式。共建面向汽車全產業鏈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台。
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積體電路產業園、中新廣州知識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增城新型顯示價值創新園、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黃花崗科技園、天河智慧城、廣州南沙國際人工智慧產業價值創新園、廣東(佛山)軟體產業園、佛山南海電子信息產業園、騰訊工業網際網路粵港澳大灣區基地、順德開源芯城、順德南方智谷、佛山高新區雲東海電子信息產業園、佛山高新區大同湖科技產業園等為依託,重點加強超高清視頻、智慧型家電、積體電路、工業網際網路、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等領域合作。
生物醫藥與健康。加快建設廣州國際生物島、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荔灣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廣州民營科技園美麗健康產業園、廣州醫科大學科技園佛山安捷園區、廣東醫谷、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佛山高新區雲東海生物港,推動廣州國際醫藥港建成為國際大健康展貿綜合平台。推進呼吸疾病醫療發展、藥物及醫療設備研製,搶占靶向抗癌藥物研發高地。共建嶺南中藥資源庫,對南藥種質資源資料實施資料庫管理。支持廣佛重點企業和研究院所建立中藥化合物篩選平台,創建廣東省中藥材交易中心,加速推進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粵港澳中藥產業研究院建設,聯合制定中藥材種植培育技術標準,建立中藥道地藥材標準體系。
  優先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鼓勵開展數位化流程再造、智慧型化轉型、服務型製造等,不斷豐富數字經濟套用場景,培育壯大線上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線上辦公等線上服務新模式,推動廣州加快建設全國首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範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助力佛山爭創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重要理念創新地、技術策源地和實際標桿地。整合白雲湖數字科技城、佛山南海電子信息產業園兩個相鄰園區資源,攜手打造廣佛同城數字經濟創新示範區,重點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電子信息產業,共建積體電路設計套用總部基地。
  聚力發展新興優勢產業。著力推動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等廣佛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構建軌道交通全產業鏈,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品牌。聚焦氫能、太陽能、核能、智慧型電網及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建設南方氫能樞紐和珠三角新能源基地與運營服務中心。推動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以規模化、綠色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發展高端日化家化產品。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構建遊戲、動漫、電競等產業生態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創意頭部企業和精品品牌,打造全國電競產業集聚地。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行動,不斷完善未來產業體系,促進未來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打造全球知名、國內領先的未來產業生態。集中優勢資源,重點發展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天然氣水合物、納米科技等產業,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未來產業重點示範項目,培育高成長企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將數位化、智慧型化、高端化、綠色化作為提升傳統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主攻方向,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石化、家電家居、紡織服裝、美妝日化、食品飲料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廣工業網際網路運用,發展工業設計,最佳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實施特色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行動,共建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數位化創新中心,引導企業集群式“上雲上平台”,打造“雲”上產業鏈和虛擬產業園。
第二節 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
  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共建區域金融中心。高標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服務基地、中證報價南方總部和新三板華南服務基地服務功能,推動廣州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風險管理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資源配置中心,支持佛山依託廣東金融高新區,打造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產業金融中心、現代金融後援服務基地和資產管理中心。健全廣佛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共建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和產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完善金融機構體系,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等一批重要金融機構,支持大型金融機構在廣佛設立子公司和功能型總部。推動金融數位化智慧化轉型,加大廣州數字人民幣試點套用和生態體系建設。加大對廣佛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金融資源投放力度,支持金融機構在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發展併購貸款業務,加快製造業領域融資租賃業務發展。做大做強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吸引廣佛更多中小企業掛牌融資。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提升商貿會展、現代物流、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形成與廣佛地區發達製造業的有效聯動。發揮廣州“千年商都”優勢,鼓勵商貿流通業態與模式創新,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探索中藥材、茶葉、花卉等專業市場數位化轉型。依託廣州琶洲、佛山潭州展館,推動兩地展館和展會資源共享,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專業展會項目,協同引進國際知名會展企業、專業組展機構以及國際品牌重要展會,聯合培育領軍型展覽集團和全球專業展覽,建成廣交會展館四期、廣州空港國際會展中心等會展場館。最佳化廣佛物流中心布局,打造“通道+樞紐+網路”物流運行體系,加快推進廣州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與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發展供應鏈物流、智慧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依託白雲國際機場、南沙港、佛山內河港及廣州鐵路貨櫃中心站等相關鐵路樞紐,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以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環市東中央活力區、白鵝潭商務區為重點,著力發展會計、法律、諮詢、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等專業服務業,打造一批國際化、規範化、品牌化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諮詢企業,支持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
  高品質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加快發展文化、旅遊、康養、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大創意設計、動漫遊戲、影視傳媒、數字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力度,合作開展國家擴大文化消費試點。鼓勵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時尚符號進行創新創造,利用“廣州文創+佛山製造”優勢,促進家用電器、服裝服飾、家居用品等傳統消費品增加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提升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國際影響力,在佛山試點設立分會場。大力發展廣佛全域旅遊,有機整合兩地旅遊資源,串珠成鏈推出以嶺南文化、紅色文化、現代都會為特色的“一程多站”精品旅遊線路。共赴國內外重要客源地宣傳推介,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轉變。利用廣州、佛山歷史文化名城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共同提升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建設和活化利用水平。發揮廣州國際美食節和佛山“世界美食之都”影響力,打造廣佛美食旅遊名片。共建一批集養生保健、娛樂學習、休養度假於一體的康養基地,深化與澳門中醫藥產業合作,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的中醫藥康復、療養、護理服務。持續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與智慧社區、養老托育等融合發展。鼓勵發展微商電商、網路直播等新個體經濟。
第三節 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
  以打破地域分割、清除市場壁壘為重點,加快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做法,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以廣州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為契機,加快構建佛山“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推動廣佛地區營商環境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構建競爭有序大市場。共同健全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產權保護等市場體系基礎制度,推動廣佛市場主體獲得平等待遇,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消除商事主體異地遷址變更登記隱性壁壘,探索“一照多址、一證多址”企業開辦經營模式。健全市場監管協調機制,統一監管標準,推動執法協作及信息共享。加快完善廣佛信用體系,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共建高標準市場體系,進一步推動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健全外商投資促進、保護和服務體系,提升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南沙自貿片區制度創新,並適當拓展至廣佛相關重點區域。定期舉辦廣佛全域同城化全球招商大會,形成聯合招商、共同開發、利稅共享新機制。
  促進要素自由有序流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放開放寬落戶限制,探索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進人力資源要素在兩市間無障礙流動,消除就業歧視和制度性約束。推動科研資源共享和技術市場一體化,營造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銜接貫通的市場環境。健全金融協作機制,強化金融監管合作和風險聯防聯控,實現區域金融資源最佳化配置。
第七章 共塑綠色低碳優美的生態環境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於廣佛全域同城建設全過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共建示範區。
第一節 構築同城化綠色生態網路
  基於“山水城田海”自然資源本底,進一步強化對廣佛自然山水格局的維育,加強兩地各類生態資源的有機連結,建設一體化生態網路空間。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共定共守共建由環城綠地等綠線、河湖水系等藍線構成的生態底線。構建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體系,將白雲山—帽峰山、西樵山—皂幕山等打造為集“生態山體、郊野休閒、山林體驗”於一體的生態郊野景觀。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式,加快消滅宜林荒山和低產林改造步伐,積極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完善廣佛生態廊道,加強跨市交通幹線沿線綠化和景觀塑造,強化高鐵廣佛沿線環境整治,構建集生態保護、防洪防汛、區域通風、休閒遊憩等功能於一體的珠江、西江、流溪河、順德水道—沙灣水道等濱水廊道。保護建設白雲山、海珠濕地、南沙濕地、三龍灣綠芯等城市生態綠核,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嚴禁隨意砍伐大樹老樹等行為,最大限度保護好城市綠地,拓展城市綠地空間,增加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提升農田、郊野公園等各類藍綠空間的休閒服務功能,保護嶺南傳統景觀。
第二節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鼓勵倡導綠色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共同推動碳排放達峰。推動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深入推進低碳試點工作,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大力發展太陽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進天然氣等清潔低碳能源推廣套用,加速交通領域清潔燃料替代。推進碳排放交易,做大做強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鼓勵企業參與自願減排項目。推廣廣州市狀元谷等首批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項目試點經驗,創建一批低碳園區。精準化實施森林碳匯工程。
  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產業,建立健全節能環保產品認證、能源審計、節能改造技術服務等第三方綜合服務體系。引導共享經濟等綠色新業態有序發展。打造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持續推動兩地企業清潔生產改造,深入推進兩地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
  推廣宣傳綠色生活。鼓勵新建大型商務區、綜合交通樞紐、居民小區等公共區域實施集中供冷等節能工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全鏈條提升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推進廢棄產品規範回收與循環利用。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發展廣佛綠色公交,打造區域慢行交通網路。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廣泛宣傳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探索社區低碳化運營管理模式,鼓勵綠色消費。
第三節 強化環境污染治理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水環境治理為重點,切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廣佛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推動跨界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廣佛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攻堅,強化區域聯動和格線化治理,推進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的系統治理和聯防聯控,確保國考省考斷面持續穩定達標。加強流域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運營管理,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水平,分類推進入河排污口規範化整治。以生態優先為原則,共同落實省萬里碧道工程,加快建設西南涌、佛山水道、大沙河等碧道,打造人水互動的美麗水岸。
  同心協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建立目標導向的精準防控體系,完善污染減排清單,持續改善區域空氣品質。推動能源、產業、交通結構最佳化調整,深化工業源、移動源排放污染治理,控制工業煙塵、粉塵、城市揚塵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污染物排放。加快完善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氮氧化物、細顆粒物(PM2.5)等主要大氣污染物的聯防聯治,有效遏制臭氧(O3)濃度上升趨勢。嚴格環境準入,全面淘汰壓縮高污染行業產能。
  加強環境執法聯動。支持兩市區和區之間,鎮和鎮之間,環境、水務、公安、城管、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之間採用聯動專項執法和錯時執法等手段,強力推進跨界生態環境整治工作,解決一批跨界污染頑疾。聯合開展跨界環境污染案件調查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實現環境執法信息互通和證據互認。套用新技術輔助執法,全方位監管和及時發現存在偷排漏排隱患的企業,提高執法的高效性和精準性。
第四節 健全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
  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更為緊密高效的協調聯動機制。
  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以廣佛整體理念共同落實“三線一單”。建立健全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實行多元化生態補償模式。開展廣佛環境長期跟蹤監測和定期評估,構建統一規範、布局合理、全面覆蓋的廣佛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重點加強跨界水源地、跨區域交接斷面的水質與主要污染物通量實時監控體系建設。提升環境預警與應急處置能力,共建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和應急系統網路。吸引兩地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保領域,探索跨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建設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依託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服務廣佛地區碳排放權、水權、林業碳匯等多元化生態資源產權交易。
第八章 共享優質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務
  以均衡普惠、整體提升、區域共享為導向,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強化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更好滿足廣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一節 深化教育合作
  推進教育特色化、優質化、均衡化發展,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教育合作,攜手打造教育高地。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增加學位供給,鞏固學前教育“5080”13攻堅成果,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入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積極引入省屬和高校等優質教育資源在廣佛兩地舉辦基礎教育學校。統籌廣佛交界地區中國小資源布局,持續加強優質品牌學校在金沙洲、廣州南站等重點交界地區的資源投放和設施建設。完善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培育一批優質特色教育集團,跨市布局一批高水平學校。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競賽、科技夏令營和科技技能大賽,實施廣佛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教育專家培養和交流工程。
  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最佳化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支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群建設,繼續推動兩地有關高職院校納入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畫。鼓勵開發區、高新區、產業園區、專業鎮與職業院校合作開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跨市共用實訓基地。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深入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中職—高職—套用型本科協同育人試點,構建與廣佛產業特色精準對接的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體系。高水平建設廣州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創新互通互融。
  推進高校合作辦學。依託廣州高等教育發達優勢,支持佛山根據當地主導產業,建設特色大學和套用型本科院校,加快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佛山)、華南師範大學工學部、廣州美院佛山校區等項目建設,推動兩地高校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領域深化合作,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機構。積極引進國(境)外一流大學、省屬高校來廣佛合作辦學,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第二節 強化醫療衛生合作
  發揮廣州優質醫療資源集聚優勢,加強對佛山的輻射和服務,加快推動區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醫療衛生合作,保障廣佛人民生命健康。
  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和共享。擴大廣州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佛山醫療資源供給能級,共同推動省高水平醫院建設。繼續支持兩地高等級醫院互設分支機構,推動兩市醫療單位通過託管、遠程協作、技術合作等模式開展共建,鼓勵佛山醫療機構加入廣州高水平醫院組建的專科聯盟,促進廣佛醫療服務設施平衡供給。吸引港澳優質醫療機構等來廣佛提供醫療服務,穗港合作開展“金牌全科醫生”培養項目。
  加強公共衛生合作。總結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加強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等衛生應急聯動合作,健全聯合救援和病人轉送機制,互相通報傳染病疫情信息,統一疫情發布口徑,強化防控政策、防控資源協同與共享。逐步推進建設互聯互通的廣佛急救醫療網路和院前急救調度指揮機制,深化交界地區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協同合作。
  深化醫療服務政策對接。擴大廣佛間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按省統一部署逐步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異地門診即時結算合作。深化兩地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共享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實現預約掛號互通。
第三節 推動文化傳承融合
  以傳承、弘揚、活化嶺南文化為主線,進一步加強廣佛文化交流往來,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實現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保護傳承嶺南文化。發揮廣佛嶺南文化中心優勢,引領海絲文化發展,挖掘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保護和傳承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灰塑、琺瑯、陶藝、武術等傳統文化和醒獅、龍舟、花市等特色民俗,共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提升兩市傳統老字號的品牌價值,引領行業轉型升級和宣傳推廣。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修繕,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共建人才工作室,培育嶺南文化大師。強化嶺南文化研究,共推影響深遠的學術精品。
  促進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加強各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深入推進兩地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等資源互通,推出一批紅色精品場館,共建公共文化雲平台。打響“廣佛同城共讀”品牌,繼續與相關城市共同辦好圖書館聯合年會。合作培育發展壯大文化志願和文體社會組織,推進志願服務同城化。拓展“群體通”線上服務功能,提供更加豐富和便利的體育便民惠民服務。
  共辦品牌文體活動。互相支持辦好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佛山)網路視聽藝術周等重大文化節展,合作申辦更多國際性、全國性文化藝術活動。推動優秀劇目互訪巡演,攜手合作精品劇目。發揮廣州、佛山國家體育產業聯繫點城市的龍頭作用,加快建設大型專業足球場等體育硬體設施,聯合舉辦重大體育賽事活動。
第四節 加快社會保障接軌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強化就業優先,攜手完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體系,使兩市人民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共同促進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的銜接,培育新就業增長點,擴大廣佛地區就業容量。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支持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廣東佛山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建設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平台,推動廣佛兩地招聘求職信息互聯互通,聯合舉辦招聘會。共同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計畫,推動兩地技能人才培養合作。完善勞動人事爭議多元化處理機制,共同打擊惡意欠薪違法行為。
  構建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保風險核查,開展對疑似欺詐冒領和重複領取待遇等情況的協查。加強異地居住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信息交換,實現養老補貼跟著老人走。加快醫保目錄和報銷政策統籌銜接,推動成立醫療機構藥品和醫用耗材集團採購聯盟。促進工傷認定政策統一、結果互認。推動兩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
  推動社會救助領域合作。建立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協作機制,重點在未成年人救助、長期滯留(流浪)受助人員安置等方面深化合作。依託兩市公益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區慈善捐贈站點,鞏固提升“慈善+社工+志願服務”發展模式,廣泛凝聚社會各界愛心力量,為特殊困難民眾提供持續、便捷、高效的慈善救助服務。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責任影響力慈善盛典,加強廣佛慈善經驗交流。
第五節 加強社會治理聯動
  緊緊圍繞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要求,推動廣佛社會治理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人口協同服務管理。建立廣佛人口基礎信息共享機制,推動流動人口IC卡互認互通。適應“廣佛候鳥”規模擴大趨勢,充分考慮其工作生活需求,創新完善非戶籍常住人口融入機制,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鈎機制,推動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
  拓展政務服務跨城通辦。根據企業、市民需求及時增加兩地實體大廳“跨城通辦”服務視窗和事項,依託政務服務網及自助終端等載體進一步拓展跨城辦理服務渠道和範圍,利用5G+VR等技術提升服務體驗。藉助省和兩地政務信息共享平台、電子證照系統,實現數據互通融合和證照信息互認共享。加快建設廣州市政務服務中心南站分中心,並積極爭取提升為粵港澳大灣區政務服務中心。
  開展城市管理合作。加大兩市交界區域城市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重點路段、重點區域的城市管理綜合整治和監管,建立城管工作聯動機制和格線化綜合巡檢制度。共同探索數位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數字城市管理”全域覆蓋、聯網互動、資源共享,不斷提升城市管理規範化、智慧化、精細化水平。
  深化警務協作。加強情報數據共享、重大案(事)件輿情應對、社會面治安防控等方面的警務合作,強化治安、交通、出入境、禁毒、反恐、食藥環等業務警種之間的對接協作,建立重點交界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三非”外國人聯合清查以及水上交通、道路交通、軌道交通聯防聯控等工作機制。積極開展專項聯合模擬演練,提高協同作戰能力。構建流動人口違法犯罪協查制度和兩地高危人群一體化管控網路。
  提升應急處置聯動能力。完善突發公共事件聯防聯控、災害事件預防處理和緊急救援等聯動機制,加強群體性事件預防和處置方面的協作,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跨區域預警信息通報、應急平台互聯互通和應急處置聯動,建立聯合應急指揮機制,開展聯合應急演練。最佳化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聯手打造國家級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和生產能力儲備基地。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廣佛兩市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凝聚各方力量,狠抓規劃落實,確保本規劃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取得實效。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將廣佛作為一個整體謀劃各項工作,建立更加統籌有力、系統完備、緊密順暢、運行有效的同城化體制機制,在改革集成、資金投入、項目安排、資源配置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強市長聯席會議辦公室力量配備,保持兩市辦公廳(室)的密切溝通和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兩市區一級政府的能動性和主體作用,更加積極主動推動同城化工作。強化兩市對口部門的協調聯動,同心同向,求同存異。聯合向國家、省匯報銜接,爭取更大支持。成立跨區域的廣佛聯合規劃委員會,科學配置兩市空間資源,高效協調同城規劃建設事務。
第二節 健全規劃落實機制
  堅持制定廣佛全域同城化年度工作計畫,將本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分解到年度計畫並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明確時間節點、進度要求和責任單位,加強督辦檢查,確保規劃落地。各區、各部門要對照制定本區域、本領域的同城化年度計畫,層層抓好落實。積極引入利益補償機制,探索將需對方支持的項目(事項)打包一併協調推進,更大程度取得共識,解決問題。構建務實管用靈活的土地開發管理機制,加強土地保障。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評估。
第三節 凝聚發揮各方力量
  兩市國有企業要切實貫徹兩市市委、市政府關於同城化工作部署,引導相關資源投向同城化項目,鼓勵組建合資公司,推動相關共建項目或區域的開發。支持兩市民營企業在產業共建等領域加強合作,分享同城化紅利。鼓勵智庫參與同城化決策諮詢,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強輿論引導,綜合利用各類傳播載體,及時總結宣傳同城化成功經驗和創新舉措,積極營造有利於同城化建設的正能量氛圍,增強社會各方的認同感和參與度。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人民民眾意見建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附屬檔案:名詞解釋
附屬檔案
名詞解釋
  1.“雙區驅動”效應: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新征程中持續釋放驅動效應。
  2.“一核一帶一區”:2018年1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3.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5G)。
  4.VR:虛擬現實技術(英文名稱:Virtual Reality,縮寫為VR),又稱虛擬實境或靈境技術,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項全新的實用技術。
  5.“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6.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2020年11月15日,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共15個締約方正式簽署此協定,目標是共同建立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以及互惠共贏的經濟夥伴關係合作框架,約定內容是締約方之間關於構建區域貿易自由以及投資便利所達成的共識。
  7.“三個重大合作平台”:橫琴、前海、南沙三個粵港澳合作平台。
  8.“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2年,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
  9.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的縮寫,是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協定,用於解決網路地址資源數量問題和多種接入設備連入網際網路的障礙。
  10.美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M.IoT:是指以軟體、硬體和工業知識體系三位一體,擁有美的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體系。
  11.“隱形冠軍”企業:長期專注某一細分行業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經營,具有較高市場份額和市場領袖地位的中小企業。
  12.“單打冠軍”企業:指長期專注於製造業領域細分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前列的企業。
  13.學前教育“5080”:2020年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比例達到50%,普惠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2020年,廣州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51.1%,普惠性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87.0%。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8月11日印發

內容解讀

2022年8月17日,《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公布。廣州、佛山合作源遠流長,2009年兩市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定以來,同城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廣佛地區生產總值之和達3.6萬億元,常住人口之和超2800萬。
  根據《規劃》定下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廣佛地區經濟和人口承載力明顯提升,全域同城化實現新跨越,繼續在全國同城化實踐中走在最前列,其中廣佛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5萬億元左右,實現廣佛中心城區半小時通達、全域1小時通達,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要穩定在3%以上。
一區
  “一區”指的是,廣佛地區將沿兩市197公里南北邊界線,高水平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包括“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荔灣海龍”先導區和“荔灣—南海”“白雲—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順德”等四個試驗區片區)。
  三軸
  “三軸”則是根據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依託廣佛同城化發展脈絡及功能布局,著力打造三條功能定位清晰、要素流動順暢,內接外聯、各有側重的東西向同城化發展軸。
  包括
  中部核心發展軸
  南部新興發展軸
  北部綠色發展軸
  一環
  “一環”則是通過串聯南沙港、南沙站、魚珠站、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北站、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等重大交通樞紐和南沙自貿片區、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空港經濟區、佛北戰新產業園、三水新城、佛山副中心等重大發展平台,構成樞紐和平台互為支撐、資源和要素無障礙流動的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動發展環。
  打造“一區、三軸、一環”的空間格局
  立足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現狀和最新要求,《規劃》提出著力打造“一區、三軸、一環”的空間格局,以推動城鎮空間、產業空間、生態空間協調發展。
  《規劃》提出,高水平共建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加快探索試驗區邊界去行政化,引領帶動廣佛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試驗區將作為兩市集中落實廣佛全域同城化、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戰略疊加區。《規劃》提出,將根據授權對試驗區實行真正意義的同城化管理,大膽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堅決破解市場統一、產業協同、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三軸”的中部核心發展軸是自西向東串聯佛山禪城、南海,廣州荔灣、白雲、越秀、海珠、天河、黃埔。該軸線是傳統的同城化主陣地。該軸線將聚焦總部、商貿、文化、金融、醫藥健康等核心功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廣佛國際都會區。
  南部新興發展軸的基本走向為佛山三龍灣(包括南海、順德)—番禺、南沙。該軸線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包括總部、消費、專業服務業等),以廣州長隆等為載體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依託南沙科學城、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季華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台打造廣佛科技合作高地。同時該軸線還將加強南海、南沙、番禺、順德四區的一體化融合發展,打造具有新時期內涵的“南番順”城鎮群。
  北部綠色發展軸的基本走向為三水—花都—從化—增城。該軸線將著力構建廣佛北部生態屏障,打造生態文化旅遊集聚區;落實推廣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先進經驗,高水平建設特色小城鎮,持續最佳化城鄉發展格局;有序發展汽車等先進制造業,打造廣佛北部製造業基地。
  “一環”將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先進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完善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提升基礎設施同城化水平
  根據《規劃》,廣佛地區將統籌提升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同城化水平。
  其中,在交通方面,《規劃》提出要著力構建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為協同、通用機場為補充的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將高鐵、城際引入機場,推動航空樞紐30分鐘直達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珠三角城市、3小時聯通泛珠三角城市。《規劃》同時提出謀劃新建南沙、從化、黃埔、佛山等通用機場,規劃研究廣州北站至白雲機場空側捷運專線和廣州北站T4航站樓。為了打造軌道交通一張網,《規劃》也提出推進廣州站全面改擴建,升級廣州東站,建成廣州白雲站,高標準建設南沙站、佛山站、高明站等一批鐵路客運樞紐,著力構建“五主四輔”鐵路客運樞紐格局。
  深入推動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
  《規劃》明確,要立足廣佛產業比較優勢,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共建,打造一批跨區域製造業產業集群,共同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廣佛都提出要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因此,在發展壯大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廣佛將深入推動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例如汽車產業要充分發揮廣汽集團、一汽大眾(佛山)等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在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鏈開展合作,重點培育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
  推動兩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
  另外,《規劃》明確要推進教育特色化、優質化、均衡化發展,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教育合作,攜手打造教育高地。統籌廣佛交界地區中國小資源布局,持續加強優質品牌學校在金沙洲、廣州南站等重點交界地區的資源投放和設施建設。開展中職—高職—套用型本科協同育人試點,構建與廣佛產業特色精準對接的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此外,依託廣州高等教育發達優勢,支持佛山根據當地主導產業,建設特色大學和套用型本科院校,加快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佛山)、華南師範大學工學部、廣州美院佛山校區等項目建設,推動兩地高校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領域深化合作,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機構。
  《規劃》提出,加快醫保目錄和報銷政策統籌銜接,推動成立醫療機構藥品和醫用耗材集團採購聯盟。促進工傷認定政策統一、結果互認。推動兩市市民卡、社保卡互通互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