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首砂泥田

廟首砂泥田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安徽旌德、安徽太湖、安徽宿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首砂泥田
  • 土種編號:10783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滲育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滲育水稻土
  • 亞類(土種志):高山漠土
  • 母質:花崗岩、花崗片麻岩等坡洪積物
  • 剖面構型:Aa—Ap—P—C
  • 面積(公頃):16133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旌德縣廟首鄉豐溪村,丘陵緩坡,海拔230m,成土母質為花崗岩坡洪積物,山塘灌溉,年均溫15.5℃,年降水量1395.0mm,年蒸發量1325.0mm,≥10℃的積溫4912℃,無霜期231天,單季稻冬閒為主。 Aa層: 0—15cm,灰黃色(濕,2.5Y 6/2),粘壤土,小塊狀結構,疏鬆,中量銹紋和根銹,多量根系,pH5.0。 Ap層: 15—29cm,黃棕色(濕,2.5Y 5/3),砂粘壤土,塊狀結構,緊實,有少量銹紋銹斑和膠膜,中量根系,pH5.5。 P層: 29—49cm,亮黃棕色(濕,2.5Y 6/6),砂粘壤土,棱塊狀結構,緊實,中至多量灰色膠膜,下部有少量暗棕色鐵錳斑塊,少量根系,pH6.6。 C層: 49—100cm,黃棕色(濕,10YR 5/6),壤質粘土,碎塊狀結構,含有15—25%的石英,長石顆粒,pH6.5。

主要性狀

該土種成土母質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等坡洪積物,植稻較久。剖面為Aa—Ap—P—C型。土體中含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石英、長石顆粒,並沿剖面向下漸增,至母土層已達20%以上。滲育層平均厚度26.8cm,淡黃橙色或亮黃棕色塊狀或棱塊狀結構,結構體面上有中至多量灰色膠膜和少量銹紋銹斑。土壤質地為粘壤土,沿剖面粘粒有一定的遷移。氧化鐵的晶胱率以滲育層最高為4.17,高於耕層、犁底層3.5—4.1倍,高於母土層0.6倍。土壤呈微酸至中性反應,pH5.0—7.6,鹽基飽和度大於50%,兩者沿剖面均有遞增,滲育層鹽基飽和度90%以上。保肥能力弱,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小於10me/100g土。農化樣分析,有機質含量2.35%(n=62),全氮0.122%(n=62),速效磷7ppm(n=63),速效鉀67ppm(n=64)。

生產性能

該土種耕層質地適中,耕性好,適耕期5—7天,施肥見效快,但土壤速效養分缺乏,保肥保水性差,水稻返青慢,分櫱少,中後期常脫肥早衰。目前以肥(油、麥)—稻,肥(油)—稻—稻輪作為主,部分水源缺乏的田塊以一季稻—冬閒為主。一般雙季稻年產450—500kg,單季稻300—350kg,油菜籽100—125kg。今後利用改良上應興修山塘水庫,蓄水防旱,改善排灌設施,做到排灌分家,防止串流漫灌,減少徑流沖刷;合理輪作,增加大豆,油菜種植,冬種紫雲英和曬垡,結合施用有機肥,稻草還田和綠肥淹青適當深耕,合理配施氮磷鉀肥,以逐步培肥土壤。

歸屬分布

廟首砂泥田,屬滲育水稻土亞類滲麻砂泥田土屬。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旌德、太湖、宿松等縣,地處低山坡麓,丘陵緩坡及崗地的中部位,海拔60—350m,灌溉水源時有不足,面積24.2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