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初,屬鎮雄芒部府,隸雲南布政司。後鎮雄改設芒部軍民府,改隸四川布政司。
清嘉靖三年(1524年),分置彝良後,屬彝良歸化長官司。
民國元年(1912年),屬彝良縣。
1956年1月,劃入鹽津縣,為第七區。
1958年10月,隨縣併入大關縣。
1961年5月,鹽津、大關分治,屬鹽津縣。
1971年,稱紅星區。
1983年,改稱廟壩區。
1988年3月,區改鄉。
2010年4月,組建廟壩鄉聚龍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2年2月,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廟壩鎮轄聚龍1個居民委員會,民政、石筍、小寨、茨竹、高坎、麻柳、流場、楠木、大壩、黃草、紅碧1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342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廟壩鎮下轄2個社區和1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聚龍社區人民路59號附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廟壩鎮地處
鹽津縣東南部,白水江南北兩岸,東與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龍鎮鄉接壤,西南與
彝良縣牛街鎮、兩河鄉相連,西靠
柿子鎮,北連
鹽井鎮。區域面積3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廟壩鎮境內地形起伏較大,溝壑眾多。地勢東西高、中間低,屬白水江河谷地帶,兩面河溪對流注入白水江。最高點位於朝天馬主峰側身岩,海拔2172米;最低處大壩村河邊,海拔489米。
氣候
廟壩鎮多年平均氣溫18.2℃,年平均降水量1063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893小時。
水文
廟壩鎮境內主要河道有白水江,自東南入西北出,匯集於關河,穿境10千米。有常流溪河12條,均流入白水江。
自然資源
廟壩鎮境內地下礦藏有無煙煤、銅、鐵,煤炭儲量1.8億噸。
人口
2011年末,廟壩鎮轄區總人口4824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426人,城鎮化率15.4%,另有流動人口4212人。總人口中,男性26648人,占55.24%;女性21594人,占44.76%;14歲以下12474人,占25.9%;15~64歲32279人,占66.9%;65歲以上3489人,占7.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3770人,占90.73%;有苗、彝、回等5個少數民族,共4472人,占9.27%。2011年,人口出生率11.49‰,人口死亡率7.07‰,人口自然增長率4.42‰。
截至2019年末,廟壩鎮戶籍人口5255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廟壩鎮財政總收入1198萬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7萬元,比上年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2911元。
2019年,廟壩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農業
廟壩鎮有農業耕地面積57805.5畝,其中水田7395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3億元。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21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出欄6萬餘頭,年末存欄5.7萬頭;上市家禽9.28萬羽,年末存欄9.7萬羽。2011年,畜牧業產值7562萬元。
工業
2011年,廟壩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35億元。煤礦5個,產煤13萬噸,實現產值7500萬元,稅費收入1200萬元。發電量達3億千瓦時,實現產值6450萬元,上繳稅收450餘萬元。
金融
2011年末,廟壩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000多萬元;各項貸款餘額4000多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69年,廟壩鎮開通有線廣播站;1995年,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數位電視入戶率93%。
2011年末,廟壩鎮有學前班9個,在校生406人;國小23所,在校生5528人,專任教師22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6%;國中1所,在校生2170人,專任教師97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6%。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廟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個,其中鎮醫院1所,村(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專業衛生人員5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6109人次,住院手術173台次。
2011年,廟壩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1585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廟壩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4戶,人數223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23戶,人數4282人;農村五保供養299人;生活保障孤兒114名。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5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141人,參保率79.2%。
基礎設施
2011年末,廟壩鎮有郵政網點1個,電信服務點2個,固定電話654部,行動電話普及率95%以上,寬頻接入用戶560戶。
2011年末,廟壩鎮區有自來水管道1條,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
2011年末,廟壩鎮區有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3台,高壓輸電線路1條。
交通運輸
2011年,廟壩鎮境內交通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柿鳳公路過境,總長26千米;有鄉村公路4條,村組公路65條,總長400餘千米。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4千米,鎮區橋樑1座。
歷史文化
明初修萬壽、禹王、東皇、關帝等四座廟宇,後來人們以廟宇為中心,先後遷來,漸成集鎮,故名廟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