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口牌坊

廟口牌坊

廟口牌坊位於水富縣兩碗鄉境內的中灘溪匯入橫江的夾角地帶,因古時有寺廟陳家寺而得名。據民國《鹽津縣誌》載,此坊為同堂坊,“道光十四年,譚維麒五世同堂,同知楊超任贈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口牌坊
  • 地理位置:中灘溪匯入橫江的夾角地帶
  • 年代:道光十四年
  • 贈立者:楊超任
簡介,人文歷史,景點歷史,

簡介

如今古廟已毀,只有部分磚牆、木柱、橫樑還在為住在這裡的農戶遮風擋雨。但廟子下方十多米遠的石牌坊雖飽經風雨侵蝕,仍巍然聳立、氣勢非凡。在水富建縣前,這裡屬鹽津縣管轄。

人文歷史

民間的傳說卻是,譚氏祖先從湖廣上川後定居於新灘之牛心山(因山似牛心而得名)。得此地風水,譚氏家族不僅人丁興旺,而且讀書做官者不少,成為關河一帶顯赫一時的大家族。有陰陽先生心懷嫉妒,對譚家人說:如果在廟口建一座牌坊,譚家一定會旺上加旺、發上加發。譚氏家族信以為真,借譚維麒五世同堂之機,建此牌坊,以昭不朽。不料從此譚家人卻逐漸走向衰敗。原來,從牛心山至廟口這關地為“牛吃水”,牌坊正好建在牛脖子上,壓得牛抬不起頭來,世居牛心山的譚家人當然就只有越來越倒霉。

景點歷史

牌坊背向牛心山,面向橫江河,足有兩丈多高,即使遮掩在四周的莊稼和樹木之中,仍顯得高大突兀、奪人眼目。牌坊全是青石建造,四柱下地,頂冠已不復存在,橫樑、斗頂上雕刻著精美的麒麟、蝙蝠、松樹、梅花、雲紋、水紋等圖案。前後雕刻文字一樣的是:上為“五世同堂”四個行書大字,下為“旌表譚維麒之坊”楷書略小,中為“大清道光十四年甲午歲冬月吉立”一行楷書小字。前左右中柱上鐫刻對聯“鳳詔九芝盛典再見表旌光第宅,新俊品甲南雄”,後左右中柱上鐫刻對聯“五世同堂揖讓文章三竇貴,八行應舉衣冠禮樂一朝榮”;前面兩中柱與肩柱間鑲嵌相同銘文:“欽命太子太保協辦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雲貴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事部堂 阮 欽命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史巡撫雲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事 伊 欽命翰林院編修提督雲南全省學院 李 前雲南昭通府正堂加五級紀錄三次 恆 前署雲南大關廳威遠撫彝府加二級紀錄十次 恩 前署雲南昭通分防大關撫彝府事晉寧州正堂加三級紀錄七次 楊 前署大關撫彝府鹽井渡分司 談”。 後兩中柱與肩柱間鑲嵌相同銘文為立坊時自維麒以下四世子孫之姓名和官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