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是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在失去了所有親人後,在田邊一家的幫助下走出心理陰影的故事。
作品主人公的形象,是生活在都市鋼筋水泥叢林中人們的縮影。美影對廚房的依賴,反映出了當今都市人的情感缺失和內心需求。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存壓力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內心不安和精神空虛。他們也會像美影一樣,渴望能有這樣一個廚房,渴望找到一個心靈棲息的地方,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這樣的廚房,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空間,而是像雄一母子給予美影的那樣,是一種充滿關懷、包容、溫暖的大環境。只有這種寬廣的廚房,才能夠讓更多的美影孤寂的心靈重獲新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廚房
- 外文名稱:kitchen
- 作品出處:小說集《廚房》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日]吉本芭娜娜
- 發表時間:1987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美影幼年失去雙親,與祖母相依為命,當祖母去世後,她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廚房成為美影與現實生活發生聯繫的唯一渠道,每天只有在廚房裡,頭枕著冰櫃聆聽著轟鳴的聲響,她才能昏然入睡。現實退避到虛無縹緲的位置,只有廚房方能讓她觸摸到生命的存在。這時,祖母生前很喜歡的一個大學生田邊雄一將她收留到自己家中。雄一的家庭也曾受到過重大打擊,他現在的“母親”惠理子原來是他的父親。雄一的母親去世後,他做了變性手術成為“母親”。在這個雖然有些異常但充滿溫情的家庭里,美影一點一點地逐漸恢復了生活下去的信心。於是,她開始獨立生活。
創作背景
《廚房》創作時期,正值日本泡沫經濟最頂峰,口本國內興起投資熱潮,經濟高度增長,日本文學也變成一種商品或娛樂形式,浮躁華麗,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大多是經濟高度增長背景下,精神極度空虛的人物形象,理想的世界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帶給了他們無盡的孤獨感,吉本芭娜娜初期的創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人物介紹
櫻井美影
主人公櫻井美影是一個孤兒,父母在其幼年時死亡,祖父在其上國中時去世,祖母也在其上大學後去世,空蕩蕩的家裡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一天,一個在祖母經常光顧的花店打工的年輕人——田邊雄一敲開了她家的門,並邀請櫻井美影到自己家中玩。櫻井美影接受邀請,在田邊雄一家中住下。二人之間產生了一種介乎於普通朋友和戀人之間的暖昧關係。一個偶然的機會,櫻井美影從自己以前的男友宗太郎處得知,田邊雄一曾經有過女友,並且田邊雄一常常把女人比作喜愛的鋼筆。櫻井美影聽到這件事情之後,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世上可能有喜歡鋼筆喜歡得要死的人”,並開始同情田邊雄一,認為其是因為與前女友之問產生隔閡才分手的,同時感到自己並沒有與田邊雄一談戀愛,二人只是一種超出普通朋友的關係。
惠理子
小說中另一個怪異的存在是田邊雄一的“母親”惠理子。她實際上是田邊雄一的父親,在其母親去世後,感到“已經無法再喜歡上別人了”,所以做了變性手術,變成了女人。對於惠理子而言,戀愛的時代已經過去,她雖然在同性戀酒吧工作但卻不是同性戀。一天,惠理子告訴櫻井美影,“雄一說你像他以前養的小狗,他沒有把你當作人來看待,而是當作一直生病的小狗,所以才把你領到家裡來”。可以說,作者之所以在小說中設定了惠理子這樣一個人物,其目的在於將櫻井美影和田邊雄一裹挾到遠離戀愛的世界。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廚房》的主人公美影一出場,死亡便接踵而來。父母早逝、祖父祖母也相繼去世。如果說什麼事情最能將一個人置於最無助絕望的境地,無疑是親人和至親朋友以及戀人的死亡了。人們如果在遭受死亡這樣最不幸的事情之後,仍然心存希望,能克服自身的弱點,一步步重新站立,那么還有什麼是我們生命中所不能戰勝的呢?吉本芭娜娜是想通過作品人物美影走出哀傷,惠理子後來樂觀的生活態度,雄一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來向人們傳達她對美好生命的拴釋,給人們心底注入溫暖的人性力量。也即“克服死亡陰影的過程就是在精神上獲得拯救的過程,這正是芭娜娜試圖在創作中表現的主題”。
此外,死亡對人的情感衝擊更能使人冷靜的思考,敲打人們的靈魂,如同悲劇的結局更能震撼人心的力量,更發人深省一樣。死亡是多么讓人措手不及,人的命運多么容易遭到改變。當死亡不可避免地造訪時,人們一直以為堅不可催的親情和愛情卻搖搖欲墜。在紛繁無常的現代社會,人們究竟能夠相信什麼?吉本芭娜娜對人們提出如此引入深思的質問。目此,她引用孤獨和死亡意象並不是單純作為一種文學手段,而是“吉本芭娜娜文學中人物死亡的表象,是研究社會冰冷與殘酷的象徵”,這正體現了作品的社會意義。
當今社會正在向現代化和多元化邁進,社會環境為人們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許多人投身於競爭與忙碌之中,為實現人生價值傾注了大量的精力,這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積極的一面。然而在其反面,也存在著都市冷漠等客觀現實。我們可能擁有工作上的搭檔、生活中的夥伴,但卻很難找到真正能夠與你的心靈相知的對象,難以找到讓你在失意之時獲得心靈撫慰,疲憊之時放鬆身心的地方。這種孤獨感侵襲著每一個人。生命本質意義的忽視與心靈歸屬感的缺失,儼然已經成為所有人不得不面對的普遍問題。
藝術特色
作品題材來源子日常生活。《廚房》的所有題材都來源於日常生活,如主人公美影痛失所有親人後,極力平淡地過好日常生活,她看她喜歡的電視節日,每天來往於學校和打工地之間,熱衷於烤麵包。作品中人物之間的對話也是圍繞日常生活展開的,平淡而流暢,沒用過多華麗的辭藻。尤其是文中出現了大量對廚房和美食的描述。就像作者以最普通的《廚房》為題一樣,它是最能代表日常家庭生活的地方,越是“蔬菜屑”多,又越是“髒”的地方,也越是最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主人公鍾情於廚房,更珍惜為家人做出美味的每一餐飯,更留戀跟家人—起度過的每一天。對吉本芭娜娜來說,廚房是人生中所有的喜悅,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作家的家庭觀和生活觀。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廚房》通篇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直接傾訴主人公的個人體驗和思考。作品體裁看起來類似隨筆,但實際採用虛實界限曖昧不清的語言表現形式,如實地記錄了同居、變性人、同性戀等爭議性話題。小說中的主人公可認為是作者本人,《廚房》中所有場景全部來自“我”身邊。這與日本現代文學中的寫實主義文學大多具有此等喜好與特徵也不無關係。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表達了心中的苦悶與孤獨,在孤獨中探索生存的意義。
結構鬆散,帶有“自傳性”敘事特徵。從《廚房》的整體結構上看,作者近乎獨白式地將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描繪得淋漓盡致,獨白的同時卻生髮出細躍且引人入勝的共鳴。兩個方面融合起來.形成了吉本芭娜娜特有的文體。在情節上比較單一,結構上也顯得比較鬆散,隨處可見類似於隨筆似的感想和見聞。
主題上欠缺社會性。《廚房》基本上用於內心獨白式的治癒系小說,也正是因為過於強調自己內心,不可避免地欠缺社會性。主人公對周圍毫不關心,只講述日常瑣事中作家本身的人生觀和隨感。
《廚房》重視描繪純粹的自然和現實的表象,對作品中的登場人物不做任何有關是非曲直的評價,只探索另一種自己,即一種特定的精神狀態。簡而言之,作家所傳達的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儘管有時候是難於啟齒的醜陋的內心。所以,通篇看不到廚房以外的世界,社會是什麼樣的,當時的社會有哪些社會問題,諸如此類的話題一概不得而知。當然,也絲毫感覺不到主人公恢弘的歷史觀和使命感。缺乏社會性。
作品影響
《廚房》自1987年問世後,便接連獲得了許多文學大獎——第六屆“海燕”新人文學獎(1987),第十六屆泉箔花文學獎(1988)名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獎(1989),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便售出120萬部,並且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亞洲、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出版。
作者簡介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於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畢業。畢業後一度在餐廳當服務員。1987年以《廚房》獲海燕新人文學獎,次年再度以《廚房》獲泉鏡花文學獎,後陸續獲山本周五郎獎、紫式部獎等文學大獎。1993年獲義大利SCANO獎。作品暢銷不衰,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備受世界各地讀者關注,掀起“芭娜娜熱”。
重要作品另有《泡沫*聖所》、《哀愁的預感》、《斑鶇》、《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
重要作品另有《泡沫*聖所》、《哀愁的預感》、《斑鶇》、《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