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南

廖紹熹,號耀南,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11月17日)農曆九月十六日出生於貴州黎平縣中潮區廖家灣。貴州黎平人。民革成員。 1927 年至 1931 年就讀於湖南嶽陽私立湖濱大學,於文史地系畢業。曾任貴州黎平、岑鞏縣政府科長、主任秘書,縣參議會駐會委員。解放後,先後任鎮遠專署秘書,貴州省食品公司辦事員。 1957 年後在貴州民族研究所工作,對侗族歷史有研究,常撰民族史料在《貴州民族研究》發表,並擅長中醫。 1986 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耀南
  • 別名:廖紹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貴州黎平縣中潮區廖家灣
  •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17日
  • 逝世日期:1987年8月15日
  • 職業:民革成員
  • 畢業院校:湖南嶽陽私立湖濱大學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個人簡介,主要事跡,解放前經歷,投身革命開始新生活,晚年,客觀評價,家庭,家世淵源,兄弟姐妹,妻,子女,個人作品,

個人簡介

廖耀南
廖紹熹,號耀南,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11月17日)農曆九月十六日出生於貴州黎平縣中潮區廖家灣。貴州黎平人。民革成員。 1927 年至 1931 年就讀於湖南嶽陽私立湖濱大學,於文史地系畢業。曾任貴州黎平、岑鞏縣政府科長、主任秘書,縣參議會駐會委員。解放後,先後任鎮遠專署秘書,貴州省食品公司辦事員。 1957 年後在貴州民族研究所工作,對侗族歷史有研究,常撰民族史料在《貴州民族研究》發表,並擅長中醫。 1986 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87年8月15日病逝於桑梓,享年七十七歲 。 下葬在中潮八水梘小官沖。

主要事跡

解放前經歷

早年曾就讀於多所大學,最後肄業於湖北湖濱大學。青年時代先後在舊政府任田糧管理員、科員、科長、銀行經理等;後曾任力平縣德鳳鎮,中潮區、水口區、孟彥區幾個區的區長,併兼任當地國小校的校長;
1942年曾接受時任貴州省岑鞏縣縣長張止爰(湖南人,中共地下黨黨員)的聘請,到岑鞏縣任縣政府主任秘書。解放前夕還擔任過力平縣參議員,同時兼任力平中學教員,教授國文,歷史等課程。
廖耀南從當區長到進入縣城,都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在多所國小、中學兼任老師,為家鄉培養人才,桃李芬芳。在舊政府任職期間對家鄉百姓十分關注,當時常有被抓壯丁的百姓,只要自己不願意的,先父都會盡力幫助讓其回家,遇到災荒年代都要家中放糧救災,還煮稀飯救助災民。
在水口區當區長期間為禁止種鴉片煙與當地土匪結怨,到四十年代以來直到解放,廖家灣老家多次被土匪搶劫,全家數十口人逃離家園,四處投親靠友,躲避土匪。廖耀南的曾兒子回憶到:“一個清晨,七叔出門去中潮買肉,發現數百土匪朝我家開來,七叔立即回家報信,父輩等已跑不出家門,只好躲入暗室。土匪很快將室內財物洗劫一空。土匪忙於搶財物,沒有找到父輩,方才幸免於難;事後,據帶隊的土匪頭子說:"廖耀南沒抓到,為什麼不將他大兒子抓來?"土匪離去後,全家又紛紛逃離家園,直到黎平縣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家才逐漸回來,從此結束了一家動盪不安的生活。”

投身革命開始新生活

1949年楊勇司令員率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進軍貴州,廖耀南得知堂兄廖澤南(解放前參加共產黨,曾被國民黨關押,解放戰爭中放出後,隨軍進入貴州。)已隨解放軍從湖南進入貴州的訊息,於是在當年的十一月帶領幾個叔叔與哥哥奔赴黔東南鎮遠縣找到了其伯父與解放軍,走上了革命道路,開始了新的生活。貴州解放初期土匪多如牛毛,政府的工作重點是清匪反霸。耀南與堂兄澤南在解放初期跟隨解放軍的四十九師147團轉戰與黔東一帶,利用社會關係招撫土匪,為完成任務,不辭勞苦。長途跋涉於重山峻岭,甘冒生命危險,為剿匪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剿匪任務完成後,進入“貴州革命大學”學習。
1952年初因有人誣告先父在舊政府任職期間曾有血案,為此被從貴陽押往黎平縣監獄關押。案情嚴重,人民政府組織辦案人員到當地調查核實,不但血案查無實據,還得到當地老百姓的好評,當年十月以無罪獲釋,返回貴陽。為此省委統戰部與省軍區政治部還派員前來慰問,之後分配到省食品公司工作,曾為貴州省肉類市場供應,長時間在省內與四川、湖南各地奔勞。
按所學專長,後調入省民委民族歷史研究所工作,直到病逝。在民研所時,全國進行了“反右派”運動,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每月工資減少到三十多元。從五八年大躍進到六十年代,全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幹部糧食定量減到每月二十四斤、二兩食油。廖耀南正值壯年,一天飢腸碌碌,在妻子節衣縮食的照顧下才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不久,又進入“四清”運動與十年“文化大革命”;出身經歷以及“右派”份子的帽子,自然成了“文革”中的“牛鬼蛇神”;運動中經歷了“批鬥”,坐“牛棚”,下放“五七”幹校勞動等等;直到“文革”後期才回到城裡,同妻子住進分配的省府二十一宿舍一間僅十平方的單間。到“文革”後期。作為被“造反派”遺忘的“牛鬼蛇神”;在那間既當臥室,又是工作室與廚房的十平方米的單間裡;廖耀南用自己的特長開始為附近老百姓看病。由於廖家本是祖傳中醫世家,先父在行醫中又找來祖國中醫寶庫中的名著學習、實踐,醫理·醫術大有提高;到七十年代,被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一傳十,十傳百;此時先父已成為享譽貴陽的名中醫。常常是上門求醫者排成長隊,把一間十平方米的斗室塞得滿滿的;後來只好定下一個每天拿規定數量的號牌看病的制度。但是往往遇到遠道慕名而來的病人,常常要犧牲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為之診斷,廖耀南出身書香門第,所學又是文學專業,文言文功底深厚;在多年給眾多病人診斷的實踐中,在刻苦鑽研祖國醫學名著中,還將積累的經驗、體會進行了總結,寫成文字記載。先父一生先後寫出了《診斷備要》、《辨證論治》、《生理輯要》、《醫藥便覽》、《腎炎臨床體察》、《中風(腦溢血)論治》、《常用中藥》等等,總計有十八本論著,約計三十餘萬言,繼承和發展了祖國醫學的寶貴經驗,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印刷出版。
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這二十年的艱難歲月中,廖耀南忍飢耐寒,堅韌不拔,積極為黨、為人民服務,義務為百姓看病,得到了廣大人民民眾的一致好評。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撥亂反正。
1979年摘了“右派”帽子,平了反,落實了政策,提高了工資,分了新宿舍。此時廖耀南已進入古稀之年,妻子陳氏此時也重病住院於1982年病逝,給他一次沉重打擊。但由於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方針、政策,人民有了希望,國家有了希望,新的生活開始了。廖耀南又煥發了激情。
廖耀南喜愛文字,長於詩歌,曾寫有詩歌二百餘首,其中七首被選入“貴州當代詩詞選”第一卷;其中一首《1984年元旦述懷》寫道:
地球公轉復周天,人事推移又一年。
舉國謳歌政策好,欣看滄海變桑田。
十載狂風暴雨過,三中全會換頹波。
五年丕振工農業,喜聽弦歌與凱歌。
荏苒時光七四春,滿庭蘭惠喜成群。
伏櫪老馬懷千里,要趁餘年趕一程。
落實政策後,被選為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貴州省民革成員,還被家鄉黎平縣聘請為力平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顧問,此時還擔任著貴州省民族歷史研究所里繁重的研究任務,還要接待來看病求醫的病人,還要編寫醫學著作……此時的廖耀南真是廢寢忘食,日以繼夜的工作,正如他詩中說述:“伏櫪老馬懷千里,要趁餘年趕一程”,在這忘我的筆耕中,一天要抽去四、五包香菸。從早到晚幾乎都是書桌前,床鋪上度過。在民研所工作期間,先父治學嚴謹,工作認真,在寫作中尊重史實,為編寫“清實錄”、“侗族簡史”、“黎、錦、從長官司考略”等史書,曾大量查閱各類歷史資料與文獻,還發表了“何騰鮫傳略”、“姜映芳”等等專著,在民研所期間成書達數十萬字,為民研所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得到全所一致好評。
作為省文史館館員,他積極參加了貴州省文史資料的編寫,被《貴州省文史資料選輯》刊登的有十餘篇專著,計十萬來字;其中最具代表的兩篇是第六輯刊登的“王天培的一生”約一萬一千字,撰寫了辛亥革命與北伐戰爭中,出生貴州天柱縣黔軍將領、北伐名將、直到被蔣介石謀殺的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英勇戰鬥的一生。另一篇是“清水江流域的木材交易”,約兩萬餘字,撰寫了全國聞名的清水江流域,黎平、榕江、錦屏、從江等縣有名的杉木;從栽種、培育、砍伐直到運輸交易的全過程,內容詳實,豐富,該文曾被貴州師範大學地理系選用為教材。
廖耀南生於亂世,後半生投生革命,適逢“反右”與“文革”,歷盡坎坷,備嘗人世艱辛;但他能克服種種困難,在艱難歲月中仍堅持為人民服務。 常以“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自慰;在垂暮之年仍以“只要一息尚存,也要為民眾做點好事”自勉;一直身體力行、實踐自己的諾言;晚年重病臥床,仍堅持為民眾看病。正如他常常說的“魯迅先生倡導要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血,我能以此為榜樣,作為我做人的目標、庶幾無憾矣!”

晚年

晚年,積勞成疾,臥病在床,因思念在家鄉工作的小兒子貴蔭,於1986年由省民研所派專人專車,由弟弟廖貴蔭與長孫廖新宇護送回力平縣中潮住了一段時間。因久病醫治無效,病逝於中潮。 生病期間曾得到省、縣、區、鄉有關領導,親友們親臨探望和子女親友的照顧關懷。 過世後,在1987年8月19日在黎平縣中潮國小舉辦了追悼會,有黎平縣人大主任陸金良主持,省民研所黨委書記陳澤良致悼詞,各級單位代表送了花圈、輓聯,正堂輓聯曰:“醫術拂春風,救死扶傷,金築黎陽痛讚譽;餘暉獻四化,著書編史,文章道德共流芳。橫聯:精神永存”參加追悼會的親友與當地民眾數百人,也是當地解放以來最隆重的一次追悼會和葬禮。

客觀評價

廖耀南一生,襟懷坦白,為人練達,剛直不阿。在家孝敬父母,恪盡人子之道。首孝悌,友愛兄弟。對友熱忱守信,信義當先。秉承先祖之風範,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助人於危難之中。一生勤奮好學,博學多才。除文學上具有很深的造詣外,醫術精湛,深得築市民眾擁戴。

家庭

家世淵源

廖氏始祖原籍江西省吉水縣(今吉安市吉水縣)。據傳先祖於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從戎入黔,後在力平解甲歸田,至今已歷六百餘年。傳至明末廖逢聖先祖五歲被匪擄去,聖伯母鄭夫人為之建剎塑佛,持齋以乞歸。未經幾年,逢聖祖從廣西龍圖平安回歸,先住廖家灣旁的汪清屯,後發展到廖家灣。逢聖祖生子登庸,至祖父輩以歷八代,在近兩百年間,經科舉考試多人入仕,官至知縣、知府者多人,到先祖父一代家產已有田土數千畝,此時的廖家灣已發展到數百戶,廖氏家族占有附近鄉鎮田地產數萬畝之多,所建房屋均為青磚黑瓦。山牆高挑,還建有兩座祠堂,其中一座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六家祠堂”,因得到朝廷“誥封”,又名“誥封祠”。至此的廖家灣已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村子。 廖家是書香門第,到祖父廖燧臣一代已是書香八代。
廖耀南結婚時住在廖家灣清水塘老宅,祖父兄弟分家後,因人口增加不夠住,其父於1927年開始重修被土匪燒毀的半坡舊宅,到1929年建好後搬入。這座占地近八畝的住宅建有千餘平方的磚瓦房,四周有丈余高的圍牆和兩個碉堡。內有兩座蔬菜和果木園,兩個大院,全家在此直到解放後的土地改革。
廖耀南之父於1940年病逝,全家曾搬到離廖家灣十華里的潘老廠,第二年又搬回廖家灣半坡居住。進入四十年代,三個叔叔相繼結婚成家,堂兄、弟、姐妹出生後,加上傭人,到解放前夕,全家人口多達三十餘人。此時這個大家庭占有田、地產數千畝,還開了藥店,又在湖南靖州開設木材行,經營木材生意。全家上下由祖母統管,陳氏作為大媳婦協助。此時廖耀南進入社會政界與教育界,在家時間很少,四叔於1937年在擔任中潮區保警隊隊長時,因打土匪犧牲,七叔以經營木材生意為主,晚叔年輕,協助七叔兼營在潘老廠開辦的“廖永康真誠藥室”。
從廖耀南祖父到父親直到父輩均有精通醫術,常以此濟人,救死扶傷。所開藥房常免費為窮人看病,送藥。深得當地百姓好評。廖家本是書香人家,在四十年代,在半坡家中曾開館辦私塾,特聘請陳次良擔任先生,凡家中叔嬸及堂兄弟姐妹均在館中讀古書。
解放初期,全國進行土地改革,廖耀南這一輩均已參加革命工作,在其母帶領下積極配合土改工作,並順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廖耀南的母親還作為開明士紳代表出席了黎平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七人,廖耀南為長。

1927年 與陳鳳英結婚。 一生生育十胎,但長大成人的只有二子一女。 1940年 娶庶氏潘氏,育有一子 , 潘氏於1946年病逝,么子由陳氏撫養成人。

子女

長子 廖銑 (1932年-),貴陽市委講師團副團長,現已退休。
長女 廖梅華
次子 廖銘
么子 廖鈺

個人作品

《診斷備要》、《辨證論治》、《生理輯要》、《醫藥便覽》、《腎炎臨床體察》、《中風(腦溢血)論治》、《常用中藥》等等,總計有十八本論著,約計三十餘萬言,繼承和發展了祖國醫學的寶貴經驗,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印刷出版。
詩歌二百餘首,其中七首被選入“貴州當代詩詞選”第一卷。
《貴州省文史資料選輯》刊登的有十餘篇專著,計十萬來字,其中最具代表的兩篇是第六輯刊登:《清水江流域的木材交易》”,約兩萬餘字;《侗族北伐名將王天培的一生》,一萬一千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