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約生於1874年前後,卒年不詳。字逵賓。湖南淥江(今醴陵)人。清代醫家。
基本介紹
- 本名:廖潤鴻
- 字:逵賓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湖南淥江(今醴陵)
- 出生日期:約 1874年
- 主要作品:《勉學堂針灸集成》《考正周身穴法歌》
廖潤鴻,約生於1874年前後,卒年不詳。字逵賓。湖南淥江(今醴陵)人。清代醫家。
廖潤鴻,約生於1874年前後,卒年不詳。字逵賓。湖南淥江(今醴陵)人。清代醫家。人物生平廖潤鴻博學。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明師授《針灸集成》,讀之豁然有得。遂參以《醫宗金鑒》,考訂其穴法,勘正其訛誤,並按穴親驗,終得...
廖潤鴻(?—1939年),字振才、種坨,湖南寧鄉人。人物生平 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人。二十一年考取國史館謄錄,後考升內閣中書,改官廣東,署西寧知縣。二十六年義和團起,辭官歸里。家貧無藏書,力學不輟,曾終歲苦讀《康熙字典》。其詩文甚工,惟喜談時政得失,與人論學,多有不合。民國二十八年(...
《勉學堂針灸集成》,針灸學著作,又名《針灸集成》,4卷。清代廖潤鴻編,刊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本書首先介紹九針的制煉法、針刺、艾灸法及針灸補瀉、子午流注、針灸禁忌、十四經經穴、十二經氣血多少、是動所生病等;次述折量尺度法,並分部論述各部疾病的針灸療法,以及按精、氣、神、血、內傷、虛勞及...
考正周身穴法歌 《考正周身穴法歌》清代的一部針灸著作,作者是廖潤鴻,全書共一卷。針灸著作。一卷。清·廖潤鴻撰。本書將全身十四經經穴及經外奇穴編成五言歌訣,並加注釋,便於初學者習誦。末附銅人圖二張。現存初刻本及1939年鉛印本。
《考證周身穴法歌》是清代廖潤鴻撰寫的一本針灸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內容簡介 本書對人體穴位進行考證,並參照《醫宗金鑒》糾正訛誤,以五言韻歌訣寫成。全書按人體十四經脈、沖脈、帶脈、陽蹁、陰躪、陽維、陰維及經外奇穴、人身尺寸等分為十七首歌訣,並分別詳加注釋。版本信息 現存清同治...
《勉學堂針灸集成》是201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針灸集成》,又名《勉學堂針灸集成》。四卷。清•廖潤鴻撰。卷一論針灸法、禁針灸穴、別穴、要穴、奇穴、針灸禁忌時日等;卷二論骨度法及諸病針灸法;卷三、四為十四經經穴及經外奇穴。本書引用了大量針灸文獻。但多系轉錄自張介賓《類...
1704—1766年,清代名醫吳儀洛老先生在他所著《本草從新》里說:“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清代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日灸臍中,自後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
清初《醫學原始》《循經考穴編》《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等均大量引錄了本書的文字及附圖,廖潤鴻撰《勉學堂針灸集成》和凌雲撰《經學會宗》等書的腧穴部分,也基本錄自本書。徐靈胎《經絡診視圖》、陳廷桂《羅遺編》、翁藻《經穴圖考》、張衍思《傳悟靈濟錄》、吳亦鼎《神灸經綸》等書,大部取材於本...
、姜於岡(同治八年至十年主講)、周瑞松(同治十一年、十二年主講)、何祥墀(同治十三年、光緒十七年主講)、周恩蔭(光緒六年主講)、周福祥(光緒九年主講)、王駿(光緒十年至十四年主講)、李逢陽(光緒十五、十六年主講)、童光斗(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主講)、袁潤鴻(光緒二十二年主講)、廖潤鴻、洪汝源...
葦管灸是用葦管(也有用竹管的)作為灸器,插入耳內施灸的一種方法。此灸法早在唐初已有記述,如《金要方·卷二十六》說:“卒中風口喎,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差。”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及清代廖潤鴻《針灸集成》均有記載 耳與...
後醇親王奕譞向兩宮皇太后分別呈送了三處陵寢備選地點的相關風水帖,其中涉及清東陵雙山峪的有三個風水理論說法,包括“李唐、李振宇”“張元益、高士龍”及“廖潤鴻”三說;涉及清東陵成子峪也為三個風水理論說法,同樣包括“李唐、李振宇”“張元益、高士龍”及“廖潤鴻”三類說法;涉及清西陵九龍峪的則有兩個...
、邊維翰(光緒十年、二十七年)、曾酬瑾(光緒十二年)、成克襄(光緒十三、十四年)、童光斗(光緒十五、十六年、二十六年)、張銑(光緒十七年)、廖樹蘅(光緒十八、十九年)、黃培英(光緒二十年)、胡澤湘(光緒二十一年)、李鼎基(光緒二十二、二十三年)、周榥榮(光緒二十四、二十五年)、廖潤鴻(光緒...
《勉學堂針灸集成點評》是201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1 《針灸集成》,又名《勉學堂針灸集成》。四卷。清•廖潤鴻撰。卷一論針灸法、禁針灸穴、別穴、要穴、奇穴、針灸禁忌時日等;卷二論骨度法及諸病針灸法;卷三、四為十四經經穴及經外奇穴。本書引用了大量針灸文獻。但多系轉錄自張介賓《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