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煒,男,漢族,畢業於武漢大學,研究方向是現代中國哲學、儒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曉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二等獎
- 代表作品:〈戴震對孟子性善論的詮釋〉
- 研究方向:現代中國哲學、儒學
- 講授課程:中國哲學史、現代中國哲學
發表論著,承擔課題,獲得獎項,
發表論著
A、期刊論文、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 〈現當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收入郭齊勇:《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第442-462頁
- 〈中國哲學史學科概述〉,郭齊勇主編:《中國哲學史學科地圖》(第一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 (第二作者)〈改革開放40年儒學研究〉,《孔學堂》2018年第3期(2018年9月),第5-14頁
- Confucian Studies in the Forty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Confucian Academy, Vol.5, No.3 (September, 2018), pp.6-15
- 〈戴震對孟子性善論的詮釋〉,《哲學與文化月刊》517期(2017年6月),第179-195頁
- 〈以善說性抑或以性說善:孟子性善說新解〉,《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70卷第3期(2017年5月),頁87-94(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倫理學》2017年第7期)
- 〈羅光、牟宗三對儒學形上學的不同詮釋〉,《孔學堂》2017年第1期(2017年3月),頁87-97;〔英文版:Lo Kuang and Mou Zongsan's Variant Understandings of Confucianism,Confucian Academy, Vol. 4, No. 1 (March, 2017), pp. 102-111〕
- 〈人倫、性善與仁愛:伊藤仁齋孟子學的特點及其局限〉,《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頁114-121
- (第二作者):〈勞思光的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視域與局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2期(2016年3月),頁215-221
- 〈牟宗三的國家論述及其理論意涵〉,《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8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38-44
- 〈儒學與宗教:唐君毅的宗教論述及其意義〉,收入李瑞全、楊祖漢主編:《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I:儒學之國際展望》,台灣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5,頁247-264
- 〈良知與良能——從孟子到王陽明〉,《人文論叢》2014年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頁27-43
- 〈孟、荀人性論異同重探——由荀子對性善說的批評展開〉,《哲學與文化月刊》485期(2014年10月),頁163-181
- 〈明儒楊晉庵哲學探微〉,《哲學動態》2014年11期,頁49-56
-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之心〉,《道德與文明》2014年1期,頁136-140
- 〈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徐復觀、勞思光儒學詮釋論析〉,《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1輯)(桂林:灕江出版社,2014),頁69-98
- 〈孔孟性命觀的現代詮釋:以牟宗三、勞思光為中心〉,鄭宗義編:《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新亞學術集刊(第20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14),頁543-565
-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寫作的背景、意義與缺失——以胡適、馮友蘭、勞思光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169-199
- (第一作者)〈從《中庸》詮釋看當代儒學的多元開展〉,《鵝湖月刊》總第456期(2013年6月),頁22-35
- (第一作者)〈“窮”、“通”之道:《莊子》與先秦儒學“命”論的比較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四十八期(2011年12月),頁27-50
- 〈從禮論的視角看荀子天人關係說〉,《邯鄲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48-53〔亦收入楊金廷、康香閣編:《多視角的趙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頁173-183〕
- 〈以道德攝存在: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之證立〉,《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頁79-83(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倫理學》2009年第8期)
- 〈論鄧曉芒對牟宗三中西哲學比較的批判——讀鄧曉芒教授駁牟宗三諸文有感〉,《〈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頁686-696
- 〈中國哲學研究的轉型(1978~2009)〉,《當代中國哲學研究(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013年1月第二次印刷),頁67-96
- 〈《禮記·曲禮》之“禮意”闡釋〉,《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輯(北京:三聯書店,2010),頁553-556
- 〈道德與存在:牟宗三與勞思光孟學詮釋的比較分析〉,《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2010),頁491-508
B、學術書評、綜述等
1.〈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評陳少明著《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四十二卷第十二期(2015年12月),頁173-176
2.〈仁學本體論何以可能?——評陳來著《仁學本體論》〉,《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十一期(2014年11月),頁179-184
3.〈評唐文明著《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十五期(2013年6月),頁217-221
4.〈作為哲學家的勞思光——評張善穎著《勞思光哲學要義——超越中國哲學史》〉,《東吳哲學學報》第二十九期(2014年2月),頁125-131
5.〈儒學如何面對現代世界?——評鄭宗義教授新著《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鵝湖月刊》(2012年2月)總第440期,頁55-57
6.〈紀念活動的時代意義——錢賓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系列活動有感〉,《鵝湖月刊》(2010年12月)總第426期
7.〈“近30年來中國哲學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哲學動態》2010年第9期,頁109-111
8.(整理):〈中外學者共同梳理當代哲學發展的“中國脈絡”:中國哲學三十年〉,《光明日報》2010年8月16日12版(國學版)〔《新華文摘》2010年22期全文轉載,亦收入梁樞主編:《國學精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頁390-395〕
C、(編)著
1.《牟宗三、勞思光哲學比較研究——以儒學重建和文化哲學為中心》(台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2.(副主編)《中國哲學史經典精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承擔課題
1.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2012WQN020),已結項
2.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2015AC025),已結項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16YJC720012),待結項
獲得獎項
1.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二等獎,2006、12
2.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