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亮(內蒙古軍區包頭軍分區原副司令員)

廖明亮(內蒙古軍區包頭軍分區原副司令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廖明亮(1913-1989.5.1),福建省長汀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一方面軍衛生學校衛生員、軍醫、衛生隊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隨八路軍115師赴華北抗日戰場,任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2所軍醫、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隨後進入五台山抗日根據地,任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前身)第一任院長,參與了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的籌建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內蒙古軍區包頭軍分區副司令員,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後離休到保定生活,1989年5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7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明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長汀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89年5月1日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親屬關係,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

1913年,廖明亮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父母靠做小生意維生。長汀位於福建西部,與江西瑞金交界,屬於紅區。在當地革命思想薰陶下,1930年,少年廖明亮毅然加入紅軍隊伍,後學上了醫學。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一方面軍)和後來的紅軍二、四方面軍被迫離開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里艱苦長征。在紅軍長征隊伍中,廖明亮在收容隊參加救治掉隊的傷病員,他和來自江西、四川等地的劉小康、林金亮、謝銳利、馬易時、董興譜等共112名紅軍醫務人員,成為後來成立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的基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同年8月底,劉小康、廖明亮和林金亮等12名紅軍醫務人員,隨同八路軍115師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937年11月,由聶榮臻任司令員的晉察冀軍區成立,所屬部隊深入敵後,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由於戰鬥頻繁,傷亡增加,位於山西省五台縣耿鎮的醫務所收容的傷員迅速增多,同時對駐地民眾一律實行免費醫療,醫療任務十分繁重,原來的規模已不能滿足診療工作的需要,急需擴大編制。 同年11月7日,也就是與晉察冀軍區成立的同一天,在耿鎮醫務所的基礎上,晉察冀軍區後方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前身)宣告成立。醫院仍坐落在山西省五台縣耿鎮。軍區任命廖明亮為院長,劉小康為政委,林金亮為醫務科長。下屬5個休養所,收容傷病員最多時達1000餘人,使抗日軍民有了基本的醫療保障。
解放戰爭時期,廖明亮任冀中軍區衛生部副部長,華北軍區第7縱隊21旅衛生部部長,第69軍207師衛生處處長,華北軍區獨立第205師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他入朝作戰,任志願軍後勤部衛生部處長。回國後,他曾任內蒙古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內蒙古軍區包頭軍分區副司令員。
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後離休到保定生活,1989年5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76歲。

人物事跡

晉察冀軍區響噹噹的“廖一刀”
作為一名醫術高超的外科醫生,廖明亮有個響噹噹的外號——“廖一刀”,他救活了眾多一線將士和當地的百姓。當時後方醫院條件艱苦,手術器械和藥品奇缺,廖明亮他們做外科手術截肢都是用木工鋸。據說,這讓剛來到晉察冀軍區的白求恩醫生大為吃驚,在並肩工作中,廖明亮與白求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為軍隊衛生事業,廖明亮鞠躬盡瘁。一次手術中,廖明亮不慎被手術刀割破左手,導致感染,由於缺乏控制感染的藥品,白求恩診斷廖明亮需要截肢,否則可能危及生命。但他堅持不做截肢手術,因為失去了一隻手,就代表著他再也不能拿手術刀。最終,廖明亮的病情奇蹟般好轉,保住了左手。

親屬關係

廖明亮的妻子霍毅是清苑人,1938年參加革命,二人共育有7名子女。廖保良是家裡最小的兒子。

人物作品

廖明亮:《金沙江阻擊戰中的戰救工作回憶》,高恩顯等編:《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資料選編》1(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8-1937.6),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6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