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蔣經國先生信(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

致蔣經國先生信

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一般指本詞條

《致蔣經國先生信》是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蔣經國寫的信。作者從三個角度勸說蔣經國舉行和談,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付出努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致蔣經國先生信
  • 作者廖承志
  • 時間:1982年7月24日
  • 關鍵字:世交深情
原文,文言要點,作者簡介,重點問題分析,寫作方法,問題探究,

原文

經國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 載。幼時同袍,蘇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惟長年未通音問,此誠憾事。近聞政躬違和,深為懸念。人過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攝。
三年以來,我黨一再倡議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惟弟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余期期以為不可。世交深情,於公於私,理當進言,敬希詮察。
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台灣終必回歸祖國,早日解決對各方有利。台灣同胞可安居樂業,兩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離之痛,在台諸前輩及大陸去台人員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於亞太地區局勢穩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嘗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自勉,倘能於吾弟手中成此偉業,必為舉國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國家,名留青史。所謂“罪人”之說,實相悖謬。侷促東隅,終非久計。明若吾弟,自當瞭然。如遷延不決,或委之異日,不僅徒生困擾,吾弟亦將難辭其咎。再者,和平統一純屬內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圖我台灣,此世人所共知者。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願弟慎思。
孫先生手創之中國國民黨,歷盡艱辛,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終於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光輝業跡,已成定論。國共兩度合作,均對國家民族作出巨大貢獻。首次合作,孫先生領導,吾輩雖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輩身在其中,應知梗概。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責難謝。雙方領導,同窗摯友,彼此相知,談之更易。所謂“投降”、“屈事”、“吃虧”、“上當”之說,實難苟同。評價歷史,展望未來,應天下為公,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高準則,何發黨私之論!至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云云,識者皆以為太不現實,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義之真諦,吾輩深知,毋須爭辯。所謂台灣“經濟繁榮,社會民主,民生樂利”等等,在台諸公,心中有數,亦毋庸贅言。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否則,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識之士,慮已及此。事關國民黨興亡絕續,望弟再思。
近讀大作,有“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之語,不勝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於慈湖,統一之後,即當遷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廬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於國家。”誠哉斯言,盍不實踐於統一大業!就國家民族而論,蔣氏兩代對歷史有所交代;就吾弟個人而言,可謂忠孝兩全。
否則,吾弟身後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決非命運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繫於一念之間。當今國際風雲變幻莫測,台灣上下眾議紛紓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懷舊,如弟方便,余當束裝就道,前往台北探望,並面聆諸長輩教益。“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佇候覆音。
老夫人前請代為問安。方良、緯國及諸侄不一。
近祺!
廖承志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文言要點

◇幼時同袍,蘇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幼年時的親密無間,還有你我當年在莫斯科促膝談心的情景,這一幕幕的往事都還歷歷在目。)
◇世交深情,於公於私,理當進言,敬希詮察。(你我兩家是世交,所以於公於私,我都理當向你提出意見,希望你能夠明察。)
◇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形勢雖然非常錯綜複雜,但是從全局來看,國共兩黨合作就一定會有利於國家,兩黨陷入紛爭就一定會使民族的元氣受到損害。)
◇有識之士,慮己及此。事關國民黨興亡絕續,望弟再思。(有識之士,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國共兩黨合作)關係到國民黨將來的興亡存敗,希望老弟你能夠再考慮考慮。)
◇侷促東隅,終非久計。(居處於東南角狹隘之地,總不是長久之計。)
◇如遷延不決,或委之異日,不僅徒生困擾,吾弟亦將難辭其咎。(如猶豫不決,或者推託到將來,不僅徒然增添困難煩擾,而且你也難以推卸罪責。)
◇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時光不會停留,人生短促。時間拖長了,事情會發生各種不利的變化。時間不等人,必須抓緊時間。)
◇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佇候覆音。(遠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嚮往,思念著你們,簡訊寫不完想說的話,希望各位多加保重,真誠等候回音。)

作者簡介

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華。廣東惠陽縣(現惠城區)陳江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 通曉五種外語,擅長書畫、詩詞、戲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身為國民黨元老廖仲愷之子,卻毅然加入了共產黨,最終成長為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他經歷了七次牢獄之災,但卻更加樂觀豁達。他為世界和平事業,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長期致力於鞏固和發展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愛國統一戰線,為祖國的統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反對侵略勢力、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為著名的國際和平戰士。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重點問題分析

寫作方法

1、說理與駁論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如:信旨“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
首先樹立正面觀點,從國內、國際角度,通過鮮明的事實來勸說,又用“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勸說,最後用引用所謂“罪人”之說反駁對方。
本文運用說理與駁論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實質就是先闡述正面觀點,再批判錯誤的思想行為,即先說後駁。這樣既可以把正確的觀點闡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強議論的針對性,使文章更有說服力。運用先說後駁的表達方法,只要把正面的觀點闡述的較為清楚,錯誤的觀點或行為只要點出其要害就可以了。
2、文章中有明顯的先說理後反駁的表達方式。
如:本文第二點勸說,國共“三次合作,大責難謝”就是通過兩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三次合作的必然,進行說理,然後從所謂“投降”、“屈事”、“吃虧”、“上當”之說進行反駁。
從內容上說,上段第一點的勸說,已從國家、民族利益角度說明,本段又從國民黨的興亡利益來闡明信旨。這種一方面申明大義,曉之以理。另一方面反駁錯誤言論,做到了批評中肯,說理透徹,語氣委婉,鼓勵熱情,措辭適當,既堅持了原則,又有利於對方接受。我們在生活與學習中,如遇到此類需解勸的事情,在寫信中注意學習這種方法。

問題探究

1、在《致蔣經國先生信》正文中,作者從三個不同角度勸說蔣經國舉行和談。
“共竟祖國統一大業”三段結尾依次是“慎思——再思——三思”從語氣感情線索上考慮是加重了思想感情,而在結構內容上起不起作用?
有成語“三思而後行”。語出《論語·公冶長》,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每次辦事都是考慮再三然後才行動。孔子聽到後,便說:“只要思考兩次也就可以了。”這個成語到現在引申為: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反覆考慮,然後才去做。
聯繫在本文的作用:在和談這件事上敬告對方要反覆思考,然後再去行動。作者能夠力勸對方的材料很多,只是不能一一列舉出來,由於書信體的“開門見山”、“長話短說”,作者只能用最典型的三方面事例來表明自己的思想態度,達到勸說目的即可。
2、句段理解:
中心句:“貴我兩黨舉行談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國統一大業。”這是本課中心句。作者圍繞著共同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共同拋棄過去的嫌怨,勸說蔣經國先生為這一偉大事業作出貢獻。它是從三個方面闡明的:①“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②國共“三次合作,大責難謝”。③“實踐於統一大業”,“可謂忠孝兩全”。這三個方面,從國家、民族利益,國民黨的存亡前途以及蔣家的個人名利考慮來勸說。
勸說過程條理性強,結構嚴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⑵重點句:“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這是勸說中的第一點。作者在本自然段列舉不同側面的國際國內事實,從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出發,勸說對方立下這歷史功業。這裡採用了演繹推理,對表現中心有很強的說服力。
⑶總結句:“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這是總結句,用來總括國共“三次合作,大責難謝”這一責任。國共歷史上已經有兩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時順勢三次合作.通過和談達成國家統一,才能實現兩黨共存,振興中華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蔣經國,國家統一遲早會到來,當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句子在這裡起歸納總結作用,使中心表達得更為明確。
過渡句:“孫先生手創之中國國民黨,歷盡艱辛,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終於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從第一個方面④自然段過渡到⑤自然段。這個句子沒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敘述歷史事實,引出對國共合作的議論,過渡自然,清楚明白。
這封信意在勸說蔣經國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作出貢獻。首先從民族利益角度進行勸說;其次從歷史責任的角度進行勸說;再次,從蔣經國的個人抱負角度進行勸說。此外,蔣經國曾切望蔣介石的靈柩能運回浙江奉化老家,“與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國統一,則其個人孝心亦可成為現實。
信中針對蔣經國所聲言的“三不”,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了全面駁斥。還分別反駁了蔣經國所說的若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則是“罪人”、“投降”、“屈事”、“吃虧”、“上當”,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錯誤言論。
課文中用“願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話,使表述的內容層層深入,由國家民族利益而至個人抱負前途,表現出作者為對方構想周到,關懷備至。此三句話作為三段文字的結束語,層次清楚,結構嚴謹。剖析:俗話說“三思而後行”,一方面這三句話表現了作者對蔣經國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作為貢獻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沒有這三句話內容照樣是完整的,但表達效果上就不太一樣,所以本題設計意在讓我們體會這三句話在內容上結構上的作用。
本文是一封用文言寫的信,內容微言大義,語短情長,而且全文氣質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長短相宜,詞語頓挫有節,音調高低抑揚,餘韻久遠,其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