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宇

廖志宇

廖志宇(Emma Liao),寧波野生動物園執行董事長,先後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和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曾任德國高馳(Goetzpartners)中國區總裁,金磚資本董事總經理,以及崑崙鴻興俱樂部總裁。擁有多年的跨境併購投資經驗,曾幫助中國企業成功投資了多個傳媒、體育、科技、工業、汽車電動車和消費等領域的大型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志宇
  • 外文名:Emma Liao
  • 國籍中國
  • 職務:德國高馳(Goetzpartners)中國區總裁
  • 曾祖父:廖耀湘  
個人簡介,人物介紹,

個人簡介

廖志宇(Emma Liao),寧波野生動物園執行董事長,曾擔任德國高馳(Goetzpartners)中國區總裁,金磚資本董事總經理,北京崑崙鴻星俱樂部總裁。
廖志宇
廖志宇在紐約長島與愛犬航海

人物介紹

廖耀湘家族的八零後一代
在長安街的東頭,廖志宇(Emma Liao)也在注視著閱兵預演的隊伍。這位剛從大洋彼岸回國不久的姑娘正是原國軍高級將領廖耀湘的曾孫女。
廖耀湘曾是國軍美械新六軍軍長,官至九兵團司令,陸軍中將。 1943年10月,經過在印度藍姆伽集訓和美械裝備,廖將軍的新22師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戰鬥意志都像蓄勢待發的利箭一樣,在緬北重創日軍。1945年抗戰勝利之時,廖耀湘正是第一批接受日軍投降的中國軍人。為了儘快接收南京,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邁將軍認為,日本很囂張,並不認為他們失敗了,到南京去受降,部隊應該有絕對的威懾力量。當時中國部隊從儀容、裝備、戰力、聲望上來看拿的出手有新1軍和新6軍,而新6軍最令日本人微風喪膽,是最合適的保衛受降的部隊。於是,廖耀湘率領新6軍被空運到南京,接受日軍的投降,見證了抗戰的勝利,並載入史冊。
對待抗戰,廖家人總是有一份別樣的情結。雖然廖將軍夫人,黃興的侄女廖黃伯溶早已攜帶家人輾轉香港,台灣後定居美國西海岸,但是廖家人在海外越久,越是把抗戰當成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部分,心繫祖國並一直希望後代有機會回到中國報效祖國。
筆者在數月前採訪廖將軍兒媳時有幸結識廖歐陽蘅的孫女——廖志宇小姐,時值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為約訪相關抗戰名人的後人,低調的廖志宇終於答應接受採訪。
廖家第四代,曾長居紐約的廖志宇因為名字太男性化,大部分人更熟知她的英文名Emma Liao,在國內的身份一直是德國第三大家族成立的德國第一,歐洲領先的投資銀行和管理諮詢公司的中國區總裁。不了解的人,一定很難去相信眼前這個年輕時尚的85後已高居總裁,而且明明可以刷顏值,但卻乾的是拼智慧和實力的工作。在寒暄問候時溫柔有禮的廖小姐,只要一談起商業馬上眼裡出現了將門之後的殺伐果斷,管理團隊的魄力和嚴格也讓人感覺氣場十足。
廖志宇
廖志宇和唐諾德川普Donald Trump先生
可能是從小的嚴格家教和廖志宇自己從教育到工作,輾轉中美歐的豐富經歷和常人沒有經過的磨練,讓這位86年虎年出生的金牛座姑娘有著同齡人不曾有的成熟與敏銳,跟下屬交代工作條分絛析、指揮若定。許是軍人家庭的緣故,廖志宇雖然有翩翩長發、瘦腰洋裝,但卻在美麗中透著英氣,內里有種揮軍斥馬的硬朗,談話間不經意中總會冒出許戰術術語來敘述商務細節。
廖志宇
廖志宇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好友與教授合影
選擇獨立並獨身闖蕩歐洲
在美國多年,廖志宇先後獲得羅徹斯特理工大學和常青藤盟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和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她攻讀的專業是計算、通訊與科技教育的博士學位,專注研究比較前沿的遊戲化理論。這是一個融合了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商學的跨界專業,不過倒是很對廖志宇的胃口。她對“跨界”這個關鍵字一點都不陌生,海外華人的生活經歷讓她早早就認識到跨界的身份最適合做的也是跨界,不但要跨界還要成為聯結不同界面的BRIDGE——橋。
在美國攻讀MBA期間,時值2008年,當中國因舉辦奧運會而成為全世界談論的對象時,擁有“豪華”教育背景的廖志宇卻利用假期跑到國內,去百度當實習生。當時的矽谷已經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創新的策源地,而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才剛剛起飛,百度在剛剛上市不久的蓬勃發展當中。這次實習不但讓廖小姐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打開眼界,也從此堅定了廖志宇關注中國、擁抱網際網路的初心。在眾多網際網路創業家前輩的影響下決定回到美國攻讀網際網路方向的博士,融入這個圈子,並且尋求機會創業。紐約是一個精英遍地的金融之都,關心中美交流的本性讓廖志宇在受家人和朋友引薦之下很快活躍在美中關係的一些知名NGO組織的活動當中,並且接觸到了大量的前來美國投資的中國企業家們。也同時接觸到了很多美國知名的地產,商業集團和家族,多數也都對來自中國的機會有興趣。
廖志宇說她很快意識到了這中間的問題,紐約的華人很多,來源很廣;前來紐約的企業家不乏中國最頂級的地產實業和金融巨頭,不論是國有的機構還是民營企業家。在對美投資的浪潮當中也紛紛積極的在尋求好的投資機會。同時,在美國的頂級金融機構和企業也都在熱情的希望吸引好的中國企業投資。然後,這其中,如何真正合理負責的把好的投資機會推薦給中國企業家,和把好的中國投資人介紹給美國公司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而這個具有重要“橋樑”作用的圈子可謂魚龍混雜,很多所謂熟知美國投資機會的混在美國的介紹人,實際上卻連句完整的英文都說不出來。而一些因為文化差異可以被用作噱頭的活動場所如聯合國等,也被用來做為一些人投機的渠道。廖志宇在和一些企業家朋友交流中也意識到很多人由於跨境商業的隔閡有的受騙、有的誤解。同時紐約並非矽谷,網際網路的氣氛並不濃厚,於是廖志宇決定“曲線救國”,在幾大投行如瑞銀,瑞信,摩根大通伸出橄欖枝時卻選擇了並非大機構但商業質量極高的紐約知名地產家族之約出任其國際客戶總監,開始了她連線中西、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橋樑之路。
廖志宇
廖志宇和紐約地產金融巨頭移民銀行股東Howard Milstein先生
白手起家的投行總裁
位於紐約著名的第五大道,跨42與43街的移民銀行是美國最大的私有銀行,這家銀行雖然規模不大,但歷史悠久,由在紐約享有盛譽的地產家族米爾斯坦家族擁有,家族起家為做地產建材,到地產,到第三代進軍金融業和多元化,也在被當今中國的一些家族所學習沿用。移民銀行是美國著名的私人銀行,且具有美國最好的藝術品投行、職業體育球隊投行、家族信託、高淨值客戶理財和個性化的併購投資等多元化的量身定做的投行和投資業務。廖志宇成功的建立起該銀行以中國客戶為主的國際客戶部,並且輔助了米爾斯坦家族和中國的萬向魯氏家族達成戰略合作,深得老闆的信任和器重,過著紐約——北京空中飛人的生活,為中國客戶的各種美國投資需求穿針引線。
金融經歷與昔日國內的經歷疊加,使廖志宇發現了中國企業與海外資本、技術、人脈對接的強烈需求,企業的跨境併購卻因為銜接橋樑的問題飽受挑戰。廖志宇發現也許她就可以是那座橋,並且固執的認為做對的事情比賺錢更重要。要幫助中國對接最好的國外資源;幫助海外的優秀企業看到中國最好的一面,使中國企業真正受到尊重和認可。冥冥中好像準備了很多年一樣,她說自己最高興的是中西方企業客戶對自己職業上的耿直,敏銳和使命感的高度認可。
廖志宇
廖志宇與史蒂芬高馳博士(一排右二)和高馳全球管理董事會年會合影
2009年歐債危機後,歐洲不少好企業因為金融環境惡化而估值嚴重下降,並且產生可能接受新鮮投資的機會。熟悉家族企業文化的廖志宇其實發覺在國內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的過程當中,雖然非常需要如聚集在矽谷的信息科技的高新技術公司機會和資本與地產等類別的投資,這些機會主要在美國;然而中國的工業升級,消費升級,醫藥升級,以及金融服務業升級,更需要歐洲的實在的產品和技術,雖然美國金融業發達,然而過於嚴苛的監管導致進軍歐洲是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的一個戰略機會。並且美國企業文化更多屬於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實現企業擴張,所以導致企業會做很大;而歐洲是以家族企業為主,喜歡精益求精,經常在一個小村莊裡面就有幾個世界第一的專業化企業,而且非常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亂用貸款或槓桿,企業價值非常“實在”。但由於語言、文化等因素,歐洲的機會相對較少被中國人所知,廖志宇敏銳判斷這才是中國最需要的海外資源。在與歐洲最大的當代藝術收藏家高馳夫婦成為好友之後,擁有德國第一大投行和領先管理諮詢公司的高馳先生(德國Otto家族二代)誠邀她加入高馳開創中國業務,擔任中國區總裁。2012年,廖志宇做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她離開了讓她受益良深的米爾斯坦,不顧家人的堅決反對,放棄了原本已經打算安定下來的曼哈頓,孤身踏上了歐洲之旅。
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中歐之間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在最近三年都發展迅猛,如果說這是風口,那廖志宇早已乘風而起了。她說自己為了更好地了解海外標的資源情況,常駐巴黎一年、慕尼黑兩年。國內這邊同時還要從選房、裝修做起,完全以創業精神打造了高馳在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分公司,雖然是遠程遙控管理,但這支她苦心搭建起來近20人的中國投行和管理諮詢精英團隊創造的業績仍然讓她驕傲,過去三年她也養成了在旅行中工作的習慣,每個月幾乎都要往返中歐2次。除了頻繁來往與德國總部慕尼黑,法蘭克福,柏林,杜塞道夫,巴黎,米蘭,瑞士,馬德里幾個重要項目地之外,中國不但要管理北京和上海辦公室,還要拜訪客戶所在的眾多城市。作為一個永遠要保持銳利狀態的投行人士,廖志宇已經練就了一天輕鬆跑3個國家,每天4個小時左右的睡眠,從不需要倒時差的本事。
廖志宇
廖志宇和高馳goetzpartners北京投行團隊工作照
“跨境併購業務很苦,但卻讓人痛並快樂著,真正的幫助中國走出去,或讓外國企業更好的了解中國,讓人感覺人生很有意義。” 廖志宇說,她已經成功地幫助了中國頂級的金融機構、工業和汽車、零售、商業地產、酒店、醫藥公司和文化傳媒集團等做了眾多跨境收購和合資項目,並且還受聘與數多歐洲集團和家族幫助制定其中國市場戰略和資本布局。“歐洲其實還是比較保守的國家,相比來說,法國反而比較國際化,而德國,瑞士等國家其實很傳統,對中國的企業也其實並不足夠了解。”中國企業走出去更像是一場禮儀、兵法與利益綜合的考驗。在說服幫助中國企業更好的順應國際商業慣例和流程的同時,也要捍衛中國企業的應得利益、優先權和尊重。因此“這在某種程度上像一場戰役,情報靈通、人脈廣泛可以最早溝通到最好的投資機會給中國企業。把合適的企業對接在一起則是一場雙贏的仗。很多企業家是認可我們幫助中國走出去的責任心和誠心。當然我的德國同事也付出了大部分投行無法付出的資源:一般同行都知道,跨境投資之所以難,有時是因為國外的同事不一定願意花大量精力和資源在跨境比較漫長成功率又相對很低的業務上,很多真正好的項目,也無法向中國企業透露,早就內部消化,被歐洲本地投資人搶走了。我很欣慰我的公司和我一樣,追求的是更高層面上的東西,是一種使命和責任感”。廖志宇表示:“其實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對文化,藝術,歷史和哲學都有濃厚的興趣,去歐洲也是一趟文化之旅。比起比較簡單、開心、成功主義的美國文化,德國法國是哲學家、藝術家的故鄉。我和高馳先生在生命,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深入交流。我們都並不是把經濟回報作為最大追求的人,當然這也是家族企業的優勢,我們深愛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做好跨境併購和諮詢業務的同時,希望活的有意義。這裡難免有些遺憾很多西方企業家們還並不非常了解中國的文化,現在大家都熟知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實力,而未來也許我會有機會幫助發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打通製造業並重新擁抱網際網路
去歐洲後廖志宇基本上進入了先進制造、材料、消費品等實業。2014年,隨著她在歐洲的大客戶如西門子等爭相花巨資尋找數位化的戰略方案,工業4.0、Internet of things、網際網路+浪潮正式讓製造業與網際網路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一直以來保持與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緊密溝通的廖志宇也發現了新的機會。“其實我一直認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世界第一,超越了歐洲和美國。人們說歐洲專注技術和產品質量,但是最不會運作商業模式,而美國是資本和商業模式專家。可在某些領域,其實我一直認為在新的全球化經濟形態當中,很多傳統的理論都已經不適用。中國式的商業模式已經開始影響全球。如果中國有能力整合世界最好最適合我們的資源,我們又可以在商業模式上勝出一籌,這將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2015年,廖志宇決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中國,仔細的學習和了解中國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市場,以及抓住中國的網際網路+市場的戰略和投資機遇。她說,“以前我更多從巨觀的角度了解中國,了解企業需求,並沒有細緻入微的了解中國的消費市場習慣和特點。而我認為這些在新的網際網路+時代,想要更好的幫助中國企業發展需要深入了解中國本身,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海外的工業4.0也好,萬物互聯也好,最新的思想和先進的技術更好的和中國企業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達到真正的幫助中國企業發展的目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廖志宇樂在其中。不同民族、文明在商業上的交集碰出的火花,他們對生活、商業不同的理解,還有生意中的發現與樂趣都讓人著迷。但是廖志宇最關心的還是中國,在中國人移民世界的人潮中,她放棄在美國歐洲定居,逆向移居回北京。“在國外呆的越久,越是真心的愛中國,愛北京。”當筆者問及終生大事,她也坦言表示“自己還是最愛100%的中國人”。希望廖志宇這位年輕的將門之後,未來能一路成功且精彩的走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