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大偉

廖大偉

廖大偉,男,漢族,1961年1月21日生於上海。

1989年至200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副院長、教授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台灣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大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61年1月21日
  • 主要成就: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歷史研究所所長助理
人物簡介,科研課題,主持課題,獨立課題,參與課題,獲獎情況,學術交流,學術成果,著作,論文,

人物簡介

東華大學中國史碩士點一級學科負責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碩士點學科(校重點學科)負責人,中國太平天國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常務理事、孫中山基金會理事、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方誌學會理事、上海文史資料研究會理事、《近代中國》編委。
1983年復旦大學歷史系學士,1989年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曾工作於上海教育學院歷史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歷史研究所所長助理。

科研課題

主持課題

主持上海市政府重大社科項目“上海通史新修”子項目“北京政府統治時期”。
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人文社科類重點項目“滬軍都督府研究”。
參與國家清史編纂工程三級項目“人物傳記·光緒朝(上)”
主持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近代人物研究:社會網路與日常生活”。

獨立課題

上海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戰亂時期的上海市民生活”,2002年立項。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重大課題“1912年研究”,2003年立項。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子課題“抗戰時期上海文化損失”,2007年立項。
東華大學預研究項目“近代中國政治轉型研究”,2008年立項。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2010年度第二期資助項目“海上風雲——辛亥革命在上海”,2010年立項。

參與課題

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上海通史”,1997年立項(《上海通史》15卷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第7卷為張培德、王仰清、廖大偉合著)。
上海市哲社規劃項目“清末民初藏事資料選編”,2001年立項(《清末民初藏事資料選編》已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廖大偉任副主編)。
上海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二十世紀中國的國家與社會”,2001年立項。
上海市哲社重大項目“上海大辭典”,2002年立項,(《上海大辭典》已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廖大偉任常務編委、人物卷主編)。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異質文化交織下的都市生活——近代上海社會生活研究”,2002年立項,“項目編號02BZS039,主持人熊月之。
上海哲社重大項目“上海通志”,1995年立項(《上海通志》已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聯合出版,廖大偉參與人物卷編撰,在書中具名)。

獲獎情況

《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2010年獲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論文三等獎。獨立。
《上海大辭典》,2008均獲上海市第九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又2010年獲第11屆上海圖書獎二等獎。廖大偉為主要撰稿人、人物卷主編、常務編委,列名。
《上海通志》,2006年獲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廖大偉為人物卷撰稿人,列名。
《上海通史》,2002年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上海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上海社會科學院嘉獎。廖大偉系第7卷《民國政治》三位合著者之一,列名。
《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獲1999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獨立。
《上海工人運動史》,1999年獲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廖大偉為下冊主要著者之一,列名。
《新編中國現代史》,1998年獲上海市教委優秀成果二等獎。廖大偉為編委、主要著者之一,列名。

學術交流

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赴成都參加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第二屆中華民國史高峰論壇,發表論文《如何看待北洋時期的上海》並擔任點評。
2013年11月12日至13日赴台北參加由國父紀念館、中山學社(上海)、孫中山基金會(廣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台北)共同舉辦的“紀念孫中山:華人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孫中山的中國夢》並擔任點評。
主持籌辦2011年4月5日至4月7日由東華大學人文學院與上海市歷史學會共同召開的“近代人物研究:社會網路與日常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撰寫會議綜述《彰顯被遮蔽的面向和細節》。
2011年11月11日至20日赴台灣花蓮參加由台灣中華發展基金會主辦、台灣東華大學承辦的“兩岸近現代史學術論壇”,發表論文《歸國與開局: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後心路行跡釋意》並擔任點評。
2011年11月4日至7日赴日本橫檳參加由中國史學會、清華大學、日本神奈川大學共同舉辦的“辛亥革命與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論辛亥革命時期列強的“中立”》 並擔任點評。
2011年10月11日至15日赴武漢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辛亥革命與百年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歸國與開局: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後心路行跡釋意》並擔任點評。
2008年5月至7月應台灣中華發展基金邀請赴台擔任講座教授,先後講學於台灣東華大學、台北大學、成功大學,主題為“民國初年政治轉型”。
2008年4月赴台灣國父紀念館參加“中山思想、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孫中山與西藏問題》。
2008年11月赴香港珠海書院參加“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抗戰爆發前後的宋美齡》。
主持籌辦2007年3月31日至4月1日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與上海市檔案館聯合召開的“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年7月參加中央黨校第三期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黨校、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舉辦)。
2004年10月赴台灣國父紀念館參加“第七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南京臨時政府的籌建及其民主模式的設定》。
2002年11月赴台灣國父紀念館參加“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兩岸學者研討會,發表論文《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
協助籌辦2002年9月4日至6日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與日本上海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上海史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地點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2002年4月赴韓國釜山參加由新羅大學主辦的“20世紀初上海社會與近代性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論文《20-30年代華界陸上公交的發展與上海城市現代化的演進》。
2001年11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參加“辛亥革命、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發表論文《辛亥革命與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並擔任點評。
2001年5月赴俄羅斯訪問俄羅斯科學院。
2001年3月赴香港香港浸會大參加“二十世紀中國之再銓釋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從民初政黨政治看中國政黨文化》。

學術成果

著作

1.《近代人物研究:社會網路與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主編。
2.《海上風云:辛亥革命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獨立。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項目,第十二屆上海圖書獎入圍獎。
2.《新世紀的曙光》,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出版,合撰,署名第一。
3.《正義的覺醒》,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出版,合撰。
4.《血肉長城》,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出版,合撰。
5.《命運的決戰》,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出版,合撰。
6.《辛亥革命與民初政治轉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獨立。
7.《上海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出版,常務編委,人物卷主編,主要撰稿人。
8.《民國名人之迷》,文匯出版社2006年出版,合撰。
9.《東南社會與中國近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二主編。
10.《浴血雄師:抗日戰爭的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編。
11.《上海通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人物卷撰稿人之一。
12.《清末民初藏事資料選編》,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三副主編。
13.《1912:初試共和》,學林出版社2004年出版,獨立。
14.《海納百川:上海城市精神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撰稿人。
15.《侵華日軍的自白:來自“一二八”、“八一三”淞滬戰爭》,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一主編。
16.《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報告:1999-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撰稿人。
17.《五四運動》,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合著第一。
18.《上海通史·民國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合著第三。
19.《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報告:1978-199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撰稿人之一。
20.《重新認識百年中國》,改革出版社1998年出版,撰稿人之一。
21.《上海社會科學院精選著作簡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撰稿人之一。
22.《傳世藏書·清稗類抄》,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要點校整理人之一。
23.《新編中國現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合撰,編委。
24.《上海工人運動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要撰稿人。
25.《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大事本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撰稿人之一。

論文

1.《紀念上海小刀會起義16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12期。
2. 《歸國與開局: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後心路行跡釋意》,《史林》2013年第1 期。另載韓國《國際中國學研究》2012年第15期。
3.《<臨時約法>與近代社會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中國》,2013年第22期。
4.《李鴻章與秘魯華工案》,《瀋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5.《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的滬上行綜——以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警務報告〉為線索》,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
6.《話語趨同與實際意志:辛亥革命時期列強之“中立”》,“近代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2012年。
7.《上圖盛檔有關義和團的資料及其價值》,《會黨,教派與民間信仰:第二屆中國秘密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2年出版。
8.《革命已經過去,使命還在延續》,《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8期。
9.《彰顯被遮蔽的面向和細節》,《史林》2011年第3期。
10.《胸襟、境界與形象:國難之際李烈鈞的復出》,《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1.《家庭、父子與男女:張謇的另一面》,崔之清主編《張謇與海門——早期現代化思想與實踐》,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721-725頁。
12.《近代旅滬閩商與其他商幫之比較》,《閩商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13.《從合作到決裂——辛亥光復前後同盟會、光復會在上海的關係演變說明了什麼?》,孫中山紀念館編:《大同道路:孫中山研究》,南京出版社2010年出版。
14.《上海華界的垃圾治理及對社會的促進(1927-1937)》,歐陽恩良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控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15.《中國在抗戰中的大國崛起及其歷史啟示》,《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0期。
16.《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群言》2010年第6期。
17.《從華界垃圾治理看上海城市的近代化(1927-1937)》,《史林》2010年第2期。
18.《抗戰爆發前後的宋美齡——〈宋美齡〉、〈蔣夫人言論選集〉中的呈現及其評價》,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又載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中國民族的抗爭與復興——第一、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團結出版社,2010年。
19.《宋耀如的經歷與宋慶齡的出生地》,海南省文昌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宋耀如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編:《宋耀如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9年。
20.《中國旅行社的運行機制與管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1940年代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1.《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歷史根源和特殊背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2.《一個歷久彌新的學術話題——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民國研究》第13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23.《議事與環境:辛亥議和中的上海因素》,鄭起東、史建雲主編:《晚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24.《上海與辛亥議和》,《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4輯,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年。
25.《孫中山的理想社會與新世紀新階段和諧社會構建》,秦量、馬克烈主編:《孫中山:歷史、現實、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7年。另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6.《徐樹錚與蒙古開發》,張海鵬、陳育寧主編:《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商務印書館,2007年。
27.《元勛朱德》,《大江南北》2007年第1期。
28.《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綜述》,《史學月刊》 2007年第5期。
29.《農民工文明素質提升與城市文化形象》,賀善侃主編:《科學發展觀與社會科學前沿問題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30.《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民主政治的創試》,《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另載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心編:《辛亥革命史研究叢刊》第13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著:《一九一○年代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31.《袁世凱不是“刺宋”主謀考析》,蘇智良等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論瞿秋白的辛亥革命觀》,《學術月刊》2005增刊。
33.《民立報對臨時政府的建言和監督》,《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1/1)。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34.《論民初幫會與社會的緊張》,《史林》2005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
35.《抗日名將蔡廷鍇》,《大江南北》2005年第2期。
36.《“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2005年第11期。
37.《國民意識與晚清革命進程》,《近代中國》第14期,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38.《“顏料大王”周宗良的家居生活》,《史林》2004年增刊。
39.《“殺楊儆宋”:楊杏佛被刺問題中的一個誤解》,《安徽史學》2004年第7期。
40.《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
41.《光復會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2004年第8期。
42.《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3.《孫中山――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大江南北》2003年第9期。
44.《辛亥革命與東南社會思潮》,《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第5期。
45.《“九一八”前後的李烈鈞》,台灣《展望》2003年第1期。
46.《略論“九一八”前後的李烈鈞》,《近代中國》第13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47.《刺宋案與民初政治現代化嘗試的夭折》,《近代中國》第13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48.《20-30年代華界陸上公交的發展與上海城市現代化的演進》,《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另以韓文載裴京漢主編:《上海的近代性》,韓國新羅大學出版社,2006年。
49.《數千年夢想成真》,《社會觀察》2003年第1期。
50.《世紀偉人孫中山》,石培華主編:《從林則徐到孫中山: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掃描》,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
51.《南京臨時政府的籌建及其民主模式的設定--試論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與南京臨時政府的關係》,台灣《國父紀念館館刊》2003年第12期。
52.《辛亥革命與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史林》2002年第2期。另載林啟彥、李金強、鮑紹霖主編:《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會、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2005年。
53.《上海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綜述》,《史林》2002年第4期。
54.《愛國軍民抗日救亡的偉大壯舉》,《大江南北》2002年第1期。
55.《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歷史巨變》,《大江南北》2001年第10期。
56.《多變的手段與既定的國策——論1937年日本的華北分離政策與全面侵華》,《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8期全文轉載。
57.《由一致擁蔣到反蔣獨裁:抗戰時期的中間黨派》,《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58.《辛亥議和的地點變動及其原因》,《史林》2000年第3期。
59.《論民初上海“政黨”》,《上海研究論叢》第12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60.《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述論》,《史林》1998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8第11期全文轉載。
61.《變被動為主動:八一三抗戰的爆發》,《史林》199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62.《從行乞兒到桂系首領—試析陸榮廷發跡的原因》,《史林》1996年第1期。
63.《論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劉泱泱主編:《辛亥革命新論》,湖南出版社,1996年。
64.《徐樹錚與皖系的興衰》,《史林》1994年第1期。
65.《抗戰期間桂系與cc系在安徽的矛盾和鬥爭》,《安徽史學》1993年第3期。
66.《桂蔣矛盾的歷史作用評析》,《史林》199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2年第8期全文轉載。
67.《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及其表現》,《史林》1992年第2期。
68.《關於袁世凱一奏摺的時間》,《史學月刊》1991年第3期。
69. 《關於小刀會處置吳健彰問題的考析》,《安徽史學》1991年第3期。
70.《袁世凱與預備立憲》,《史林》1990年第3期。
71.《論抗戰時期中間黨派政治態度的轉變》,《安徽史學》1987年第3期。
72.《試談抗戰初期中間黨派的一致擁蔣及其原因》,《歷史教學問題》1986年第3期,。
73.《試論嚴禁論者黃爵滋的歷史地位》,《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
74.《鴉片在華述事》,《歷史教學》1987年第12期。
75.《“李鴻章遺書保薦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辯誤》,《安徽史學》1985年第5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