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獲獎
1. 2004年,主持的《高校歷史專業教學改革與社會歷史文化田野調查實踐的結合》項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2008年,主持的《從書齋到田野:歷史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項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3.1997年,參加的《<廣西地方史>課程的研究和建設》項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4. 2003年,主編的教材《廣西史稿》獲廣西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5. 2007年,主持的《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田野調查實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項目獲
廣西師範大學首屆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成果一等獎。
科研獲獎
1.《 環北部灣沿岸珍珠文化研究》系列論文,2004年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 《環北部灣沿岸經濟文化變遷研究》系列論文,2000年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3. 《漢代環北部灣貨幣流通圈與“海上絲綢之路》論文,2008年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4.合著《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叢書·農業卷》,2000年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榮譽稱號
指導獲獎
1.2001年指導98本歷史學專業陸軍等同學的《桂林王城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開發研究》獲第七屆“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調查報告二等獎。
2.2005年指導研究生付廣華、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生王婭嫦等同學的《桂林紅色旅遊開發和資源保護》獲第九屆“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調查報告三等獎。
3. 2001年指導98本歷史學專業陸軍等同學的《桂林王城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開發研究》獲廣西師大第三屆“
創新杯”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4.2003年指導01本周忠新等的《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秀水“狀元村”毛姓家族的傳統教育模式及其創新性繼承》獲廣西師大第五屆“
創新杯”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5. 2004年指導民族史專業研究生付廣華、本科生王婭嫦等的《桂北紅色旅遊開發和資源保護》獲廣西師大第六屆“
創新杯”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6. 2005年指導民族史專業研究生杜樹海、歷史學本科生黃樹柏等《左右江紅色旅遊開發與行銷》獲廣西師大第七屆“
創新杯”課外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7. 2007年指導民族史專業研究生杜樹海等的《廣西環北部灣少數民族新農漁村幾種成功的發展模式》獲廣西師大第九屆“
創新杯”課外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8.2008年指導06級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區麗清等的《臨桂名人文化資源調查與臨桂名人文化旅遊示範區的構想——以陳宏謀、李宗仁、白崇禧故里為中心》獲
廣西師範大學第十屆“
創新杯”課外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9. 2007年指導民族史專業研究生杜樹海的論文《神的結盟—-廣西灕江上游流域馬援崇拜地方化考察》,獲第五屆全國“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獲此榮譽的全國青年共5人,分別是
廣西師範大學的杜樹海,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輔仁大學的4位研究生)
10.2008年指導民族史專業研究生杜樹海的碩士論文《祖先記憶與邊疆建構》獲廣西優秀(全優)論文。
11.2009年指導07歷史學專業本科趙艷麗等《廣西北部灣近代西洋建築歷史文化調查與保護、開發研究》獲廣西師大第十一屆“
創新杯”課外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活動調查報告一等獎。
主持項目
1.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與環北部灣地區少數民族經濟生產方式轉變與社會文化變遷,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准號:04BMZ025,經費人民幣7萬元)。該項目2009年獲廣西“十百千人才”專項資金資助。
2. 高校歷史專業課程改革與廣西文物保護工作的結合,2003年廣西教育廳重點項目(經費人民幣4.2萬元)。
3. 湘南桂北平地瑤民瑤研究(主持人之一),2001年廣西教育廳重點項目(經費人民幣3萬元)。
4. 環北部灣沿岸對外開放對壯族經濟社會的影響,2000年廣西教育廳項目(經費0.8萬元)。
6. 興安華江灕江源生態旅遊開發研究,2002年新加坡超然旅遊公司投資項目。
7. “
兩廊一圈”可行性研究,200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特批重大課題(總經費85萬元)。擔任“環北部灣經濟圈可行性研究”子課題副組長)。
8. 歷史學、人類學的結合與民族地區高校歷史專業教學改革,2005年廣西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經費2.5萬元。
9. 明蜀王陵保護與規劃,2003年成都龍泉文物保護項目。
10. 桂林王城科舉民俗文化開發策劃,2007年桂林王城旅遊公司開發項目。
11.廣西佛教史與當代佛教問題及對策研究,1997年廣西哲社“九五”規劃項目。
12.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地方性特色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踐,2009
廣西師範大學教學改革項目。
擔任課程
《廣西地方史》(自治區重點課程,負責人,本科)、《民族學概論》(本科)、《考古學概論》(本科)、《中國民族史研究專題》(研究生)、《文物珠寶鑑定》(本科)、《文物的鑑定、修復和保護》(研究生)、《桂林旅遊景點文化》(本科)、《宗教與社會》(研究生)、《華南及東南亞考古》(研究生)等。
主要專著
1. 世界文化史(日譯中,副主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
2. 實用文物珠寶錢幣鑑定(副主編),灕江出版社1992年。
3. 假古董假珠寶鑑定方法(獨著),灕江出版社1995年。
5. 民族學概論(合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6. 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叢書·農業卷(合著),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
7. 歷史教學與田野調查(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部分論文
1. 論西甌駱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係,《民族研究》1996年6期。
2. 中國古代最早開展遠洋貿易的地區——環北部灣沿岸,《廣西民族研究》1998年3期。
3. 近代環北部灣沿岸的對外開放及其啟示,《廣西民族研究》1998年4期。
4.中國南部廣西的古人類(日譯中),《南方文物》1998年2期。
5. 湘桂走廊早期民族與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關係,《民族史研究》第三輯,民族出版社2002年。
6. 中國廣西少數民族建築習俗及影響(日文),日本
滋賀大學《彥根論叢》1999年8月號。
7. 吐蕃農牧業技術考略,《中國藏學》2000年1期。
8. 試論近代藏族的種植業和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考古》1999年1期。
9. 試論近代藏族的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技術,《農業考古》2000年3期。
10. 廣西的佛教與少數民族文化,《宗教學研究》2000年4期。
11. 廣西環北部灣文化考察與研究,見潘琦主編《廣西環北部灣文化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 論古代南越與中原的關係,《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4期。
13. 獨秀峰南宋“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的發現及其旅遊價值,《廣西地方志》2002年5期。
14. 廣西古代錢幣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廣西金融研究》2002年2期。
15. 東興京族海洋文化資源開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1期。
16. 壯族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新模式探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5年9期全文轉載。
17. 廣西紅色旅遊發展戰略研究,《改革與戰略》2005年9期。
18. 中國南部桂林古人類及其文化新探,《史前研究》2004年1期。
19. 試論南詔的農牧業技術,《農業考古》1997年3期。
20. 湘桂交界地區平地瑤由來及其與過山瑤的關係,胡紹華主編《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文集》,412-422頁,群言出版社2005年。
21. 漢代環北灣貨幣流通圈與海上絲綢之路(日文),日本
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2007年3月(第5號)(ISSN1347-6319)。
22. 環北部灣經濟圈區域旅遊合作研究,《改革與戰略》2007年5期。
24. 漢代合浦郡對外貿易及其重要意義,吳傳鈞主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164——176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
26. 東京淺草古董市場考察,《收藏》2006年第1期。
27. 環北部灣與周邊的疍家及其海洋文化風俗,王建周主編《客家文化與產業發展研究》,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 環北部灣經濟圈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2007年12期全文轉載。
29. 廣西壯族師公教印章研究(日文),日本
東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2008年2月(第42號)(ISSN0288-3325)。
30. 東北亞國際旅遊圈的構想——以渤海文化資源的共同開發為例(日文),日本
東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2008年2月(第42號)。
31.廣西環北部灣少數民族新農漁村幾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2008年10期全文轉載。
32. 環北部灣地區瑤族生產方式轉型和社會文化變遷探析(日文) ,日本
東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2009年2月(第43號)。
33.文物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其運用,《中國博物館》1998年3期。
34.地方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教學方法,《廣西高教研究》1999年2期。
35.環北部灣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初探,日本
東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2010年2月(第44號)。
36.桂林旅遊發展三十年回顧,
中國旅遊研究院主編《中國旅遊研究30年專家評論:1978~2008_》,中國旅遊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