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儼
- 別名:廖端莊、廖長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公元845年
- 逝世日期:公元962年
- 職業:官員
- 信仰:儒家思想
- 主要成就:縣誌敘官推第一,溪場著績屬開先
- 原籍:河南光州汝南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儒家思想影響廖儼一生,影響,安溪縣,
個人履歷
《泉州市志》載:“在小溪場期間,廖儼率民除暴,招集流民,開墾山地,布施教化,頗著功績,百姓奉之為長官,故民間有‘未有清溪縣,先有廖長官’之說。”清進士、翰林院編修李天寵云:“安邑開建自五代中,始為縣令者詹公也,而其先則有廖長官。”
其為官清正,勤政愛民。因唐四鎮節度使梁王朱溫於天祐末(907)弒唐昭宗及哀帝,深為憤慨,遂於後梁開平三年(909)避亂入泉州,隱於小溪場(今安溪)。
小溪場位於晉江西溪上游,隸南安縣,百姓聞知廖儼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遂奉為長官,故民間有“未有安溪縣,先有廖長官”之說。廖儼率民除暴,招集流民,開墾山地,布施教化,頗著功績。上司曾欲賜土地,他自認為“無功於民,輕易受業,天理不顯,民心不順”,敬謝不受。
在唐中和四年(884),小溪場有父老姓安名寧,善捕虎,為民除害,鄉人崇敬。廖儼任長官時,於治所東南三里(今城廂鎮圓宅村埔□)建“靈著廟”,塑像以祀。
廖儼於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八月十五日卒。後人思廖儼功績,塑其像置於“靈著廟”,與安寧同祀。並在縣署內建廖公祠崇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縣莊成重建‘廖公祠’於縣署頭門內西端。1990年後遷建於東嶽廟西旁。
人物生平
廖儼生逢國家由盛轉衰、疆域四分五裂、中原戰亂頻仍的年代。這個年代,在中國思想史上,正是儒、佛、道三大教派由衝突鼎立轉為合流互補,儒家思想基本上確立其主導地位的年代。廖儼到安溪後,不僅依靠自己的威望和影響,組織族人開發建設安溪,而且在開發建設安溪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儒學的基本精神和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直接傳播、教諭給當地族人。因此,客觀地說,廖儼對於安溪的貢獻,遠不僅僅在於經濟上開發建改安溪,政治上為安溪置縣打下良好基礎,在儒學精神的文化傳承方面,其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儒家思想影響廖儼一生
強調積極入世、奮發進取、自強不息,是儒家思想最基本、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廖儼進入安溪後,仍孜孜以求,以開發建設安溪、造福當地百姓為己任,組織鄉民,開疆拓土,督造城池,發展生產,布施教諭,兼善天下,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的這種積極入世思想對後來安溪的儒學仕子或多或少都產生過影響,無論是後來主持安溪縣政的詹敦仁、王直道,還是張讀、李光地等安溪籍巨學鴻儒,都撰文紀念過廖儼。儒學強調道德的自我完善,認為個體的道德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從廖儼的一生看,他基本遵循了儒家思想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他在開發建設安溪“頗著功績”後,上司欲賜土地,他自認為“無功於民,輕易受業,天理不顯,民心不順”,敬謝不受。從這裡可以看出他“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儒家義利觀,表達了他對清貧生活甘之如飴的態度和襟懷。重人倫是儒家思想的又一個突出特點,作為一名通過開科入仕的開明官宦,廖儼在為政過程中,自然而然也把這種重人倫的理念帶入政治,並用以處理各種政治關係。在開發建設和治理小溪場過程中,他堅持“仁者愛人”,確信“民貴君輕”、“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做到愛民如子,博施仁愛,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解民之憂,因而深得百姓的稱頌。身體力行、注重實踐是儒學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徵。廖儼一生,三進安溪,從奏請朝廷設定小溪場,到招徠流民,開墾土地;從上書建城,到選定縣治,督造城池;從遣戍置將,彌患安民,到發展生產,布施教化,無不都是他強調篤行、注重實踐的生動體現。
影響
儒家精神和中原先進文化在安溪紮根、融合和衍化,離不開廖儼,這為後來有安溪特質的地域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自古以來,由於山多林密,平地狹小,對外交通不便等原因,造就了安溪人認同天道變化無常的道理和勇於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儒家思想文化特別是篤行實踐精神的薰陶和浸染,使有安溪特質的文化品格更趨豐滿和完善,使安溪人的文化心理素質既體現出質樸、敦厚、謙恭、剛毅的特點,又具有勤勞勇敢、堅忍不拔、自強不息,以及“靠自己的骨頭長肉“的鮮明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