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介和

廖介和(1884年——1951年),家名璧齡,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大黃村人。年輕時期跟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參加了潮州黃崗、廣州起義;辛亥革命勝利後,公派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梅縣區長、潮梅審判廳廳長、廣東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長等職,是民主革命時期的知名愛國人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介和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51年
  • 畢業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個人其它信息,

人物生平

廖介和少年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就讀於本村華僑興辦的廣福宮(庵廟)學堂;經常聽老師講述祖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以致華僑在海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壓逼和欺侮,民族災難沉重的許多悲慘事實,從小就立志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1906年,廖介和與本村的丘哲、陳季博、陳蓬士等就讀於由饒芙裳主辦設在鬆口官坪余氏宗祠內的鬆口師範講習所,其教員是同盟會員謝逸橋、謝良牧、溫靖侯等。他受謝逸橋等人在辦學中積極宣傳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了同盟會。
1907年,廖介和與溫 遠、丘哲、梁鳴九、李思唐、陳季博等人,參加了由同盟會組織的潮州、黃崗起義。鑒於同盟會在潮州黃崗等地武裝起義的失敗,領導們在屢戰屢敗中吸取血的教訓;謝逸橋、謝良牧兄弟等在鬆口大塘村“溫氏精廬”創立了專門秘密訓練軍事人才的“鬆口體育傳習所。”廖介和、周增、溫 遠、丘哲、梁受謙、張作新等擔任傳習所的部分管理工作。當時同盟會經費困難,1909年8月組織派廖介和、溫 遠、梁鳴九到印尼、新加坡等地籌款;經分頭奔走,短期內籌到五萬元港元,由梁密庵以南成公司名義匯返香港。梁鳴九帶匯票回國在經新加坡途中因他所乘法國郵輪被荷蘭巨輪撞沉而不幸殉難。此筆巨款後由劉芷芬(鬆口車田村人)專程送返,為1911年3月29日在廣州的黃花崗起義中起了巨大作用。廖介和與幾位鬆口同鄉,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派廖介和等人到日本公費留學。在日本,他先補習日文,隨後進入早稻田大學,法學士畢業(同鄉丘哲,同一大學政治經濟學士畢業)、回國後,他先後任梅縣縣長,潮梅審判廳廳長、廣東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長(轄欽州、合浦、北海)等職。大革命時期,他與梅縣同鄉姚雨平、謝逸橋、葉劍英等關係極密切,經常書信往來。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繼而廣東和香港淪陷,國民黨政府要廖介和到重慶,他看到國民黨政府把東三省拱手讓給日本,在日本大舉侵略時又節節敗退,國破家亡,民族危急,人民在深火熱之中,愧對同盟會。他棄官簡裝回到鬆口家鄉;後在梅州城大康路成立廖介和大律師公信事務所,同時受南華學院院長鐘魯齋的聘請任該院兼職教授。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幾次要廖介和回省政府做官,他毫無動念,以年歲已高為理由而推辭。共產黨地下黨人同鄉廖嗣蘭,爭取他轉向共產黨一邊。
1951年在家鄉逝世,時年67歲。

成就及榮譽

游擊時期,共產黨人徐烈領導的游擊隊在大黃、美溪附近地區活動頻繁,國民黨政府下令收繳各鄉村公所的槍枝。游擊隊得到了訊息,先將大黃村的槍枝拿走。閩粵贛剿共司令塗思宗派來的部隊未取到槍枝發怒不已,還有梅縣偽縣長柯遠芬對活動在鬆口梓育、三鄉一帶的游擊隊非常痛恨;塗思宗調集軍隊,準備對在大黃村的游擊隊進行掃蕩,期間對梓育村發射了不少的逼擊炮彈。在這危急時刻,為保護全村人的生命財產,廖介和出面與塗思宗和柯遠芬周旋,使大黃村從而避免了這一場大劫難。
廖介和是個熱愛家鄉公益事業的楷模。年輕時他曾任鬆口公學教員,是重建鬆口公學時的董事之一。他為官期間,將自己的奉祿和積蓄全部捐獻出來,並與丘哲、廖煜光、廖訪州等同鄉募捐創建黃社公學,修建橋樑、道路等公益事業。1950年,廖介和通過與印尼、新加坡等華僑的聯繫,為鬆口公學(現在的鬆口中學)募捐了一大筆資金。

個人其它信息

廖介和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他處於既非國民黨又非共產黨的“第三黨”。他認為,做法官不能有黨派色彩,司法應公正,必須超然獨立,司法必須人人平等,防止從中犯罪。他雖然當過地方縣長、審判長、高等法院院長、大律師、公益事業負責人。但他一生清貧,不受官場貪污受賄之風氣的沾染。他在家鄉大黃石志堂的住房,是個外露紅磚內用石灰披盪的幾間瓦面平房;就這幾間平房還是由潮州耀昌火柴廠贊助建造的。20世紀40年代他在公信律師事務所任職期間,為耀昌火柴廠兄弟叔侄股份爭端,平息糾紛官司,使各方都樂意;火柴廠經理張淵明為報答他,以當年百分之一的紅股相贈。建房資金不足,由在印尼昆埠開金店的妹夫湊數建成。
廖介和一生做過很多大事業而從不居功,不高傲。他平易近人,樂於助人,扶貧惜才,艱苦樸素的精神,至今仍為大黃村老一輩口碑傳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