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中篇小說)

廊橋遺夢(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廊橋遺夢》講述了一段在4天時間裡鑄就的至死不渝、刻骨銘心的中年人的婚外戀情。

《廊橋遺夢》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價值在於向讀者指出了一種人生的選擇,一種人生理想。

該書獲得外國文學圖書獎。1994年,該作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廊橋遺夢
  • 外文名稱: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美】羅伯特·沃勒
  • 首版時間:1993年
  • 字數:約6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檢出了一段塵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為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而來,與居於此地的弗朗西斯卡相遇、相識和相戀。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後者,而羅伯特則選擇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戀換來了半生的彼此懷念。

作品目錄

開篇
星期二的橋
弗朗西絲卡的信
羅伯特·金凱德
又有了能翩翩起舞的天地
後記:塔科馬的夜鷹
弗朗西絲卡
大陸和遠遊客
“夜鷹”·卡明斯談話錄
古老的夜晚,遠方的音樂
灰燼

人物介紹

弗朗西絲卡
弗朗西絲卡在生兒育女、侍奉丈夫和農田工作之餘,總難泯滅那不勒斯少女時代的夢幻。她一直嚮往那燭光夜宴、美酒交跳、歌新曼妙的都市文明,心境還停留在60年代充滿享樂激情的“美國式天真”夢中,因而帶著一大地現代攝影器材(現代科技的體現)、見多識廣又充滿性感的“城裡人”羅伯特出現在地眼前時,她由此看到了一條追尋自我幸福的“橋”。
羅伯特
對羅伯特來說,後工業文明對人的自由個性的扼殺,“世界太組織化”的壓抑桎梏,使他竭力反抗,四處流浪躲避。寧游的鄉村圖園,古老奇恃的廊嬌,尤其是質樸健壯、充滿熱情的鄉村農婦,正是他到處尋找的精神寄託的歸宿,巨大的文化價值觀念反差,使兩人都陷入“遙遠的事物才是美”(葉芝語)的幻境,美國社會案尚新鮮、刺激的文化精神,就在小說所塑的兩個主人公形象中被表現出來。

作品鑑賞

作品思想

內心隱秘的欲望
小說原名“麥迪遜鄉的橋”,這個標題寓有作者的深意:“橋”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我們不妨從小說作者漢勒所處的社會狀態去認識。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傳遞瞬間可達,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但高度發達的工業生產導致更精密的社會分工,生存競爭使人們全力以赴地工作而社會活動卻相對缺乏,經濟利益的爭鬥使人際關係日益緊張,“他人即地獄”的論斷正是當今世界人們普遍心態的概括。沃勒在小說中希望以麥迪遜的鄉村田園生活(自然人生)和古老文化(廊橋)去救治美國社會的時代病,以充滿生命活力的狂浪激情去點燃現代文明重壓下委頓的人生灰燼。鄉村田園,古老廊橋,正是通往自然人生“遠在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物種起源之前的世界”的橋,是“異化我”反歸“本真我”的唯一通道。”由於性格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小說男女主人公也是被此通往自己人生目的“橋”。
沃勒所虛構的這個美國當代情愛神話是令人種往的,偶然邂逅卻一見鐘情,短短四天就達到靈與肉、愛情與情慾的全面滿足;實實在在的狂很縱情與刻骨銘心的精神愛戀完美結合。它不必事業上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這種“愛的快嚼”方式,對處於高速運轉社會中的美國人來說,真是太省錢省力了,這正是美國文化“快餐“的一種典型表現。況且,情愛既得到實現,婚姻和家庭仍得到尊嚴,何樂而不為?沃勒虛構的這個神話夢,正是相當一部分美國人價值心理的典型代表,這恰如其筆下的理察一樣庸俗可笑。法蘭克學派對這種社會心理概括得極為準確:在工業化社會中,個人受到摧殘的表現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正因為有社會對人的摧殘,便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衝動,以及烏托邦式的對整個世界的幻想性改變。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夢是願望的達成”,文學創作就本質上說,只是作家被文明社會規範壓抑的潛意識的“白日夢”表現。可以說,一部《廊橋遺夢》幾乎同時在東西方社會暢銷,不僅透射出美國民眾的普遍心態及難以言說的內在隱秘被望,同時也映照出眾多熱心中國讀者那潛伏的躁動焦灼心理。
存在主義
《廊橋遺夢》是美國現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說,它不僅以簡約而婉轉的故事情節以作者出入場的方式訴說人性、自由、道德、家庭與責任等主題。而且還通過主人公會凱的鏡頭折射出豐厚的哲學底蘊。金凱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體現了對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映射了沃勒的存在主義哲學。在《廊橋遺夢》這部小說里,金凱是個藝術家,主要從事攝影藝術的創造活動,他用豐富的想像力,通過鏡頭透視世界,感悟人的存在。他的藝術生涯與他兩次入伍緊密聯繫。第一次為了餬口和養活母親,在軍隊里呆了四年,而這四年改變了他的一生。給戰地記者作助手使攝影成為他此後謀生的職業,攝影藝術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次,他被徵召入伍,操持相機,成為去記錄戰爭中的人———個個為他存在的自我。人在戰爭中只會被逼到兩種現實:生或死。真實記錄了恐懼,這因為害怕死亡而書寫在身體上的為我性存在的恐懼。在金凱看來,人的存在只是在路上,在從生到死的路上,戰爭平面化的藝術一同虛無化。
洪堡說到,在文學中,首要的乃是詩和哲學。一切詩即是思。意象是文學、藝術和生存的共物。夜幕降臨時分,塔科馬夜露的老號對‘弗朗西斯卡’曲的鳴咽,羅斯曼橋在圖像中.主人公卻都已成為虛無。弗朗酉斯卡為一次“完整”堅守“羅斯曼橋”最後在灰飛姻滅中與金凱會合。金凱探索存在之意義的路徑折射出其自我意識思想發展軌跡,以藝術、詩歌和音樂,訴說在工業文明語境下,人詩意的生存哲學。
該書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從相逢、相戀到相別的全過程。這是一段婚外戀情,一個被作家用“真實性”、“悲劇性”和“死亡”包裝過的浪漫的婚外情故事。對於婚外戀,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都受法律限制和道德輿論的譴責,被視為情感的禁區。婚外戀向來都是非常敏感,十分引人注意的話題,文學作品中正面反映婚外戀的也不多見。沃勒以婚外戀為切入口,展示人們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視角大膽獨特。

藝術特色

沃勒的成功在於他沒有讓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的戀情有悖於讀者的道德判斷。作者讓弗朗西絲卡在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選了後者——責任。並非常謹慎地“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聰明地只給他們四天的時間相愛,其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隱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於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產生認同。總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婚外戀的隱秘的情感天地,使人們從足以引起指責的越軌和羞恥的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恆、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作品影響

1992年出版的《廊嬌遺夢》,又名《麥迪遜縣的橋》,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力作,自問世以來便獲得廣泛好評,已經有了25種語言的譯本,世界發行量超過1200萬冊,並已由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搬上銀幕。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這位作家的成名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震驚了世界文壇。
《廊橋遺夢》於1994年引進國內,當時的中國出版市場,暢銷書的概念尚屬發軔期,很少有人想到書這種精神產品還需要“運作”、“炒作”。然而就是這么一本不起眼的小書,不經意間一炮而紅,可以說,它帶動了中國暢銷書市場的形成,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出版史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

作者簡介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美國小說家,攝影家,音樂家,北愛荷華大學商學院院長。現定居德克薩斯州。多部作品曾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代表作《廊橋遺夢》位居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該書的寫作前後只用了不到兩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