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氏故居

廉氏故居

廉氏故居,全稱廉氏故居民俗博物館,即名將之後廉頗40代孫廉一桂將軍的故居,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前轉灣村北部,當地人又稱廉家大院。

廉氏故居初建於明朝景泰年間,廉一桂授懷遠將軍時興建,原宅院占地東西寬、南北長均約200餘米。1938年6月29日,侵華日軍欲將廉家大院的主樓當作指揮部,廉家人聞知,連夜將主樓拆掉,迫使日本人放棄了原有的打算。廉氏故居民俗博物館在廉氏故居舊址基礎上建立,東西寬約25米,南北長約60餘米。故居外大街前還有一棵500餘年歷史的古槐。

2015年6月23日,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廉氏故居
  • 地理位置:平陰縣城東南18公里的孔村鎮前轉灣村北部
  • 著名景點:古槐 
  • 東西寬:25米 
  • 南北長:60餘米
  • 故居主人:廉一桂
故居簡介,故居主人,故居布置,故居修復,

故居簡介

廉氏故居西側為民宅,東面、北面、南面臨街。故居宅院前後呈三進院落,南北依中軸線布置,由南往北依次布置有大門,前廳、賬房、客廳、中廳、廂房、堂樓、東配樓、西配樓、後花園等建築、園林。東西兩側為跨院,東南為祠堂。

故居主人

廉一桂(1810-1863),字芬亭,出生於山東平陰,清朝鹹豐年間人。曾追隨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參加剿滅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戰鬥。因助軍飼奉賞給花翎三品職銜,誥授懷遠將軍輕車都尉,封贈三代誥命六軸。
廉一桂的先祖廉正從山西洪洞遷居平陰東關,二世廉晟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育有五子,四子為國捐軀。孫廉世寧始遷前轉灣村。廉家為國效力有功,明朝政府賞賜廉家兩千多公頃,從此廉家開始興盛,幾百年間出了許多達官貴人,到清朝末期,廉氏家族縣級以上的官職(文官和武官)八十四個。
據《光緒平陰縣誌》《廉氏家譜》記載:平陰廉氏第十三世武舉廉一桂,候選守備,捐資辦團練抗匪患保家衛國,於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殉難於魯西南,享年53歲。誥授懷遠將軍,輕騎都尉。

故居布置

由宅院南側正中的大門進入院內北行約15米,是抱廈前廳。房基用巨大石塊靠縫砌壘。外磚內坯牆體。重梁起架,灰布瓦覆頂,雕磚荷花脊,上飾螭首鳳尾、飛禽走獸。廳四角檐下分別飾有四季花卉雕磚,分別雕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鳥走獸圖案。廳前為明柱隔扇,後有屏風,正中有前後門出入。後門略小些。正廳東西兩側各有掛屋3間,重梁起架,灰瓦覆頂,前後均為一門兩窗,後門可從邊側通二院。由大廳進入中院,向北15米為中廳。建築規模和形式基本同前廳,前抱廈3間13米,前為一木門,兩木格方窗。後門外有檐廈。廳前東西兩側各有3間平房,長3米多的巨石砌壘的牆基高1米,基上外用靠縫青磚、內用土坯砌壘牆體。牆高5米。木樑檁灰沙捶頂。四角有石鑿水溜子挑出。四合院布局緊湊,結構嚴謹。
由中廳後門進入三院,眼前是三座品字形的磚砌樓房,又稱五魯院。廳北15米為堂樓,起脊,灰布瓦覆頂。上飾螭首鳳尾、飛禽走獸。內為木樑檁樓板,樓內西間北側有木樓梯供上下。樓一層為一門兩窗,二三層為三個方窗。登樓憑窗,前可俯視前院,後可見花園溪水。堂樓前東西兩側有東樓、西樓,又名鴛鴦樓。東樓西向二層,一層中間開門。門上飾象徵福壽的蝙蝠形石雕。石雕中間上部飾壽字的上半部,壽字的下半部用一展翅的蝙蝠,四角各雕一展翅向中間飛翔的蝙蝠,意為五福同壽。造形生動莊嚴,寓意深遠悠長。門左右各開一長寬各1.5米的方窗。一層北端有木樓梯通二層。二樓三間相連,東西各開3個小窗,南北各開1個小窗。
西樓占地如東樓,不同的是只有北頭的一間為二層,其它兩間為一層平頂。堂樓後是一個較大的花園,約占整個宅院面積的一半。園內花木繁多,亭台有致。據傳,植於建宅時的一棵核桃樹至今還生長茂盛,秋季碩果纍纍。到20世紀70年代一年還能產一萬餘個核桃。如今樹高15米,基圍4.5米,雖枝幹有所損,但仍枝繁葉茂。
中軸線東西兩側有跨院多處,房屋數百間。各院既自成格局,又相互通連。整個宅院布局合理,房屋錯落,結構嚴謹。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雨,至今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 物尚存,圍牆基礎清晰,環溪尚存。

故居修復

2015年,廉氏故居被列為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對廉氏故居啟動一期修繕工程,完成了前廳修繕。2018年4月,又啟動二期修繕,完成了廉氏故居中廳、東配樓、西配房三個建築單體的修繕。三期修繕完工後,廉氏故居將成為民俗博物館,用於展示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