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姜

廉姜

廉姜,中藥名。為姜科植物華山姜Alpinia chinensis (Retz.)Rosc.的根莖。分布於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溫中消食,散寒止痛,活血,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於胃寒冷痛,噎膈吐逆,腹痛泄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冷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廉姜
  • 別稱:綏、葰、姜匯、箭桿風、山姜、小良姜、姜葉淫羊藿、九連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芭蕉目
  • :姜科
  • 亞科:姜亞科
  • :山姜屬
  • :華山姜
  • 分布區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綱目》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性狀鑑別,

形態特徵

株高約1米。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0-30厘米,寬3-10厘米,頂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漸狹,兩面均無毛;葉柄長約5毫米;葉舌膜質,長4-10毫米,2裂,具緣毛。花組成狹圓錐花序,長15-30厘米,分枝短,長3-10毫米,其上有花2-4朵;小苞片長1-3毫米,花時脫落;花白色,萼管狀,長5毫米,頂端具3齒;花冠管略超出,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6毫米,後方的1枚稍較大,兜狀;唇瓣卵形,長6-7毫米,頂端微凹,側生退化雄蕊2枚,鑽狀,長約1毫米;花絲長約5毫米,花葯長約3毫米;子房無毛。果球形,直徑5-8毫米。花期:5-7月;果期6-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500m的山谷、溪邊、疏林下等潮濕的地方。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脾、胃、肝、肺經。

功效

溫中消食,散寒止痛,活血,止咳平喘。

主治

胃寒冷痛,噎膈吐逆,腹痛泄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冷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喘。

相關配伍

1、治胃氣痛:山姜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2、治風濕關節冷痛:山姜、石楠藤、香樟根、紅禾麻各30g。煨水服,每日3次。(《貴州草藥》)
3、治喘咳:山姜適量。泡童便3d,取出曬乾,用30g泡酒250g。每日早晚各服15g。(《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莖葉,洗淨,切段曬乾。

藥理作用

1、對離體腸平滑肌的影響:小劑量使小腸收縮加強,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等。
2、對腸道推進運動的影響:使腸道推進運動加快。
3、毒性反應:無特殊異常。

現代套用

臨床用於治療肺結核,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骨折和急性胃痛等。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止咳平喘,除風濕,解瘡毒。主治風寒咳喘,胃氣痛,風濕關節疼痛,跌損瘀血停滯,月經不調,無名腫毒。”

附註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按江西園圃中多有之,似姜無花實,高五六尺,俗呼野生薑。”

性狀鑑別

根莖呈圓柱形或塊狀,長7-10cm,直徑0.3-1cm,頂端漸尖細,多數有分枝。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的環節,節上有鱗片樣的葉柄殘基及鬚根痕,節間距0.3-1cm,有較順直的縱皺紋。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淡黃色,纖維性。氣微香,味稍辛辣。
以質堅實、粗壯、斷面色淡黃、氣香烈者為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