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廈門老校名校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3頁
- 開本:16
- 品牌:廈門大學出版社
- 作者:洪卜仁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549292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
演武場上的高等學府:廈門大學
清末民初廈門的書院
廈門第一所公辦中學:省立十三中
早期中美合辦的同文書院
私立集美學校
毓德女子中學
英華書院和英華中學
懷仁女子學校
私立廈門雙十中學辦學實錄
廈門大同中學
閩南職業學校
廈門美術專科學校
廈門民用航空學校
廈門大同國小辦學歷程
百年陽翟國小辦學回顧
鼓浪嶼普育國小
廈港漁民國小
鼓浪嶼福民國小
鼓浪嶼養元國小
廈門市僑辦國小概況
懷德幼稚園
倍受青睞的鷺江幼稚園
附錄
附錄一:廈門市公私立中等學校一覽表(1935年度)
附錄二:廈門市市立國小一覽表(1935年度)
附錄三:廈門市私立國小一覽表(1935年度)
附錄四:廈門市私立初級國小一覽表(1935年度)
附錄五:廈門市私立幼稚園概況一覽表(1935年度)
附錄六:廈門市公私立各級學校一覽表(1947年度)
後記
文摘
陳嘉庚先生生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從他懂事之日起,就親歷過甲午割去台灣和庚子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兩次巨變。在以後長期留居殖民地的生活中,更嘗盡了“海外孤兒”低人一等的苦味。經過多年的彷徨與探索,他終於認識到“欲盡國民一天職”,為救亡圖存做出一點貢獻,唯有就己力所及,捐資倡辦教育,以為提倡。而為了迅速普及教育,提高同胞的國家觀念和文化水平,除了一般中國小教育外,還必須創辦一所能夠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和各項專門人才的大學。因此,他在創辦集美中國小校和師範學校初具規模之後,就將海外所有企業交給胞弟敬賢管理,於1919年7月間親自回國籌建廈門大學。他在自擬的《籌辦福建廈門大學附設高等師範學校通告》中揭櫫興學的旨趣說:“專制之積弊未除,共和之建設未備,國民之教育未遍,地方之實業未興,此四者欲望其各臻完善,非有高等教育學識,不足以躐等而達。……且門戶洞開,強鄰環伺,存亡絕續迫於眉睫。吾人若復袖手旁觀,放棄責任,後患奚堪構想!”接著又於7月13日在廈門大學發起人會議上慷慨陳詞說:“今日國勢危如累卵,所賴而維繫者,惟此方興之教育與未死之民心耳。若並此而無之,是置國家於度外而自取滅亡之道也。……試觀吾閩左臂,二十年前固已斷送,野心家得隴望蜀,俟隙而動。吾人若不早自反省,後悔何及!誠能抱定宗旨,毅力進行,彼野心家能剜我之肉,而不能傷我之身,能斷我之臂,而不能得我之心。民心不死,國脈尚存,以四萬萬之民族,決無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達,尚有來日,及身不達,尚有子孫!如精衛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終有貫徹目的之一日。”滿懷愛國熱情與奮鬥到底之決心躍然紙上,在六十四年後的今天讀之,猶令人感到莫大的鼓舞和興奮。
陳嘉庚傾資創辦廈門大學,除了為祖國培養人才以外,還想讓廣大華僑青年有一個升學深造的機會,所以從建校之日起每年都招有一定名額的華僑學生,並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給予適當的照顧。他選擇廈門作為建校地點,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因為他自己是廈門人,而是因為廈門歷史上是華僑出入國重要港口,在地理上“若合浙江、廣東沿海而言,則堪稱為最中心的地位”,“又若大而言之,合南洋祖國,則更為中心的中心”。他考慮到大學發展的遠景,校址必須相當廣大。經過實地踏勘,終於選定了五老峰下民族英雄鄭成功演武場的遺址。其地面積二百餘畝,下系沙質,雨季不濕,平坦堅實,風光秀麗,環境清靜,確是辦學的好地方。如果把西起許家村,東迄胡里山炮台,包括南普陀佛寺(可兼作校園)在內的這片公共山地規劃廈大,面積可達兩千餘畝,未來不愁沒有發展的餘地。他滿懷信心地說:“教育事業原無止境,以吾閩及南洋華僑人民之眾,將來發展無量,百年樹人基本偉大,更不待言!”今日廈門大學在擴展校址上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與陳老先生創辦時的深謀遠慮是分不開的。
校舍的圖樣原是委託上海美國工程師毛惠繪製的,每三座樓作“品”字形,陳嘉庚認為這樣會多占操場的位置,不便於將來進行大規模的體育或慶祝活動,特改為“集美”、“群賢”、“同安”三座樓平列的“一”字形。毛惠設計的所謂義大利式的教學樓,外觀與陳嘉庚自己設計的差不多,內部裝修則遠為考究,屋基可支持兩百年,每平方米造價達大洋十二三元。陳嘉庚要求把造價降到一半以下,只要“粗中帶雅”,能支持數十年即可。他就此解釋說:“余料不出二三十年,世界之建築定必更大變動,許時我廈大生額萬眾,基金萬萬,勢必更新屋式及合其時科學之用法。故免作乾百年計而作三五十年計已足矣。”(1923年4月3日函)這種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的做法,表明陳嘉庚在建設校舍問題上具有可貴的務實精神和發展眼光。
在選擇校長問題上,陳嘉庚也經過了一番周折。早在1920年1月,聘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郭秉文、黃炎培、胡敦復、鄧萃英等十人為委員,由籌委會推選鄧萃英為校長。鄧當時在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參事兼代次長,開學未久,即欲匆匆忙忙趕回北京。陳嘉庚對此類“掛名校長”極端不滿。在勸留無效之後,即簽列首名於責備鄧的信中,鄧只好表示辭職。陳嘉庚立即發電邀請新加坡華僑林文慶博士來廈擔任校長,歷一十六年之久。
在1920年7月的發起人會議上,陳嘉庚當場認捐了開辦費一百萬,常年費分十二年付清,共三百萬元。當時他的全部資產估值也不超過四百萬元,可以說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是,距離他所構想的可以容納三四萬名學生那樣的規模,還相差很遠。因此,在建校兩年略有基礎之後,他就按原定計畫向南洋富僑開展募捐工作,其中有一位是糖業大王,資產在億元以上,一年可獲利二三千萬元。陳親自寫信請其認捐五百萬元為廈大基金,或捐辦一個醫學系,以為紀念,竟然遭拒。此外,又續向萬隆、泗水兩位富僑為廈大募建圖書館一座,所費不過數萬元,也沒有結果。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P1-4
後記
教育,斯事體大,它是廈門的立市之本,亦得到歷任市政協領導和眾多政協委員的關注。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廈門老校名校至今的全市教育體系,以文化“化人”與心育“育人”,顯性的技能教育與隱性的精神教育相得益彰。《廈門老校名校》叢書的編輯,讓人們通過《廈門文史叢書》了解廈門這個城市的教育發展史,聽到她“為發展而教育”的主旋律,是那樣的升華境界,催人奮進;面對改革開放,面對現代化,教育更擔負著培養“會做人,善合作,能勝任,敢承擔,受社會歡迎”的英才之重任。《廈門老校名校》若能體現廈門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與氣質,將是編者莫大的榮幸。
《廈門老校名校》的組稿工作,始於2012年夏初。幾位編撰者的初衷和編輯方案,是將近百年來廈門有過的各類型學校逐個統計,就一批辦學時間長、辦學有特色的學校進行篩選,待確定校名後分別約稿。但由於受史料和種種原因的制約,最初的編輯方案幾經變動,有些成稿不盡如人意,因此選錄了部分已刊文章。在內容和體例上,我們選取從學前幼稚園到高等學府、從舊時代書院到新時代職業學校等十幾所典型的知名學校,並附錄不同階段廈門各類各級學校名錄,力求比較全面地反映近代廈門各類學校的辦學概貌,為當代興學教育提供歷史借鑑和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市相應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原有的學校屢經改組裁併,或一源異流,或舊校新名,或新校舊名,不可同日而語,本書姑不論述。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廈門大學圖書館、廈門市圖書館、廈門市檔案館提供查閱老報紙和舊書刊的方便,謹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由於出版的時限不容拖延,倉促付梓,遺珠之憾,有待再版時彌補。
編者
2013年12月
序言
1874年,美國教會就在寮仔後設立廈門第一個女學堂。1880年女學堂遷到鼓浪嶼田尾,又由國小校發展為中學,它們就是毓德女子國小和中學的前身。英國教會也在鼓浪嶼辦女學堂,後來改名懷仁女子國小。1898年,續辦懷仁女子中學和懷德幼稚師範學校、兼辦幼稚園供幼師學生實習。這是全國早期寥若晨星的幼稚園之一。
英美教會在廈門創辦的學校還有:尋源(1881—1925年)、英華(1897—1951年)、美華(1905—1949年)等書院(後改為中學),福民(1850—1951年)、養元(1889—1951年)等國小。天主教教會也於1912年創辦維正國小,一度兼辦師範。
1874年廈門官紳出資興辦的博聞書院以及1889年、1898年創設的東亞書院、同文書院,1911年設於“榕林”的“師範傳習所”,都提倡新學。
廈門第一個公立中學,是1906年4月開學的“廈門中學堂”。清末到民初,廈門負有聲譽的公、私立國小有:崇實、吉祥、大同、鴻麓、紫陽、競存、蒙泉和鼓浪嶼的普育。
1913年1月27日,陳嘉庚創辦的鄉立集美兩等國小,在集美村祖祠舉行開學式。爾後,又在他的胞弟陳敬賢的幫助下,陸續增辦了幼稚園、女子國小、男女師範、集美中學和水產、航海,商業等中等職業學校;並相繼修建了為學校服務的電燈廠、自來水塔、大操場、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鐘樓、美術館、教育推广部等設施,統稱集美學校。集美學校規模宏大,設備完善,師生不僅來自全國各地,也來自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地。陳嘉庚嘔心瀝血,傾資興學,經過十餘年的艱難締造,使集美學校逐步形成一個從幼稚園到高中,有各種職業學校,男女學校兼備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
據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初廈門島內有學校132所,其中私立大學一所;公立中學、職業中學各一所,私立中學18所,公立國小10所,私立國小83所;專科學校7所,幼稚園7所。但101所私立中、國小,居然有31所未立案。(《江聲報》,1931年7月29日)1934年9月7日《江聲報》刊載:廈門島內1933年度下學期公私立國小畢業生共有424名,其中男生251名,女生136名。同年12月31目的《江聲報》還報導島內國小調查,共有國小39校251個班級,學生8700餘人。到了抗戰前夕,據不完整的統計,廈門本島和鼓浪嶼有公私立國小、幼稚園90多所,省立中學一所,美術和護士學校等專科學校5所,學生總數2萬多人;廈大設3個院9個系,學生400多人。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廈門大學、雙十中學、大同中學、集美中學等內遷,同文中學遷到鼓浪嶼借慈勤女子中國小校舍複課,1938年5月13日廈門淪陷,戰前的中國小幾乎全部停辦。日本占領期間,只辦男女中學各一所,國小10來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發生,鼓浪嶼被日本占領,島上也只設男女中學各一所,國小5所。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12月19日,《中央日報》有一篇《廈市教育概況》報導,說是全市有國小48所學生1.5萬多人,中學10所學生3000多人,中國小教師411人。而1949年1月10日《星光日報》刊載的《本市教育概況》,全市學生數已增至28637人,教職員728人。
回顧近百年來廈門學校的歷史,雖然發展緩慢,無論校舍、教學設備、師資條件、生源都無法與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的學校相比,但不可否認,近代廈門的各類學校,為海內外尤其是廈門培養了許許多多人才,並為民間辦學、私人辦學提供借鑑和寶貴經驗。
編者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