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天文學系

廈門大學天文學系是廈門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下屬系,成立於1927年9月,2012年11月26日復辦,成為繼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後,我國第五所高校天文學系。廈門大學天文學系歷史上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學系之一,創建和首任主任是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余青松教授,復辦首任系主任是中國黑洞吸積領域奠基人盧炬甫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大學天文學系
  • 創辦時間:1927年9月 
  • 創辦人余青松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985工程 
    211工程 
  • 主管部門:廈門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現任領導劉彤 
  • 碩士點:1 
  •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曾厝垵西路1號 
  • 院校代碼:10384
  • 知名校友李鑒澄 、劉朝陽 
辦學歷史,創立背景,復辦,學術研究,辦學條件,廈大天文台,

辦學歷史

創立背景

上世紀初期的中國,清王朝的覆滅標誌著漫長封建社會的終結,五四運動舉起了“民主”和“科學”的旗幟。但是,國家沒有統一,軍閥在割據和混戰,歐洲列強和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仍在步步進逼。在這種希望與危機並存的關頭,一批清朝末年或中華民國初年出國的留學生陸續學成歸來,他們與國內的志士仁人一起,試圖以發展教育和科學來使祖國復興。
這些海歸學子中,有我國現代天文學的前輩高魯、蔣丙然、余青松、張鈺哲、陳遵媯等,他們都是福建人。這在我國天文學史上頗為引人注目、但又並非偶然。我國近、現代史上首先睜眼看世界的精英人物中,林則徐、嚴復、陳嘉庚等也都是福建人。這大約是由於福建人有敢於出洋冒險的傳統,也與福建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有關。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最早的幾個大學天文學系幼苗破土而出。1917年,濟南的齊魯大學首先創建天文算學系;1927年初,廣州的中山大學將數學系改為數學天文系(這兩個系中的天文學部分後於1952年合併成為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廈門大學設立天文學系,晚於齊魯大學,也略晚於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天文學系從1930年停辦到2012年復辦,中斷了82年。其間的廈門大學和全中國一樣,也經歷了滄桑巨變。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剛剛接替林文慶先生出任廈門大學校長的薩本棟先生(也是福建人)率領全校師生員工,趕在1938年日寇侵占廈門之前,遷到福建西部的山城長汀。部分圖書和儀器設備也運抵長汀,其餘存於鼓浪嶼、漳州、龍巖等處。僅此一劫,對文獻資料造成的損失可以想見。

復辦

廈門大學於2012年11月26日復辦天文學系,成為繼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後,我國第五所設有天文學系大學。

學術研究

廈門大學天文學系的研究領域分為五個大類:原恆星與系外行星, 緻密天體物理, 星系形成與演化,宇宙學與大尺度結構, 核與粒子天體物理。

辦學條件

廈門大學天文學系現有全職教職工18人,包括教授9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1人,工程師1人。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高層次人才2人、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4人、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首席科學家1人,省部級各類高層次人才30餘人次,獲得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所有專任教師均為碩士生導師,13人為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涵蓋天體物理和宇宙學各個領域,參與諸多國內外大型天文設備的建設和運行,與國內外交流合作頻繁,學術成果豐碩。
天文學系具備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2013年起,招收四年制天文學專業本科生;2016年起,招收天體物理與宇宙學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19年起,招收天文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常年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設有盧炬甫教授冠名博士後崗位。

廈大天文台

廈門大學天文台(暫定名稱)是由廈門大學天文學系主導建設,並於2022年落成揭牌,坐落在廈門市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內,儀器設備主要有:目前福建省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及8米超半球天文圓頂、CCD探測器、光譜儀、虛擬天球系統7米天象廳、虛擬仿真實驗室、太陽色球望遠鏡及3米天文圓頂和眾多小口徑光學科普望遠鏡等。
廈門大學天文台的建立將立足於校內天文實測教學、科研科普等工作,著眼於未來天文學系學科規劃、發展,並為廈門及周邊城市科學文化發展作出貢獻,也將吸引更多有志於中國天文事業的學生報讀廈門大學天文學系。
廈門大學天文台將在每周日(法定節假日除外)下午15:00-17:00實行對外開放參觀,參觀內容主要有天文台參觀、60厘米光學望遠鏡觀摩、天文科普影片觀影(30分鐘左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