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歷史
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成立的廈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1985年,學校成立技術科學學院。
1999年,由計算機科學系、自動化系和電子工程系組建廈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2004年,廈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更名為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2007年,學院成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
2015年,學院自動化系併入新成立的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2016年,學院網路空間安全系獲批成立。
2017年,學院電子工程系併入新成立的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下設計算機科學系、通信工程系、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網路空間安全系4個教學系,設有5個本科專業。
系 | 專業 |
---|
計算機科學系 | |
通信工程系 | |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系 | |
網路空間安全系 | |
資料來源: |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有專任教師10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3人、助理教授30人,工程實驗師40人,行政人員18人;有雙聘院士1人,中央“千人計畫”教授3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另有國家高端外國專家計畫入選者4人,福建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福建省教學名師1人,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計畫入選者1人,福建省“百人計畫”入選者4人,福建省特支人才“雙百計畫”入選者2人,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閩江學者”講座教授7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人, 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8人;廈門市“雙百計畫”入選者2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1人,廈門大學講座教授5人,廈門大學教學名師2人。
雙聘院士: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央“千人計畫”教授:莊衛華 (短期類)、張曉平(企業類)、付立群(青年千人)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林志民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紀榮嶸 福建省“閩江學者”教授:紀榮嶸、郭浩中、林志民、陳金俊、沈春華、李濤、杜小江、張曉平等 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羅正錢、吳梅紅、陳飛、黃春慶、丁興號、曾建平、黃文才、肖亮 |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福建省實驗教學中心1個,福建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3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1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福建省實驗教學中心:福建省電子與通信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精品開放課程:電磁波的套用
福建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實踐教育基地項目、福建星網銳捷網路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基地項目、福達新創通訊科技(廈門)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基地項目
2014年,學院彭俠夫等申報的項目“電子信息學生創新實驗教學培養體系改革” 獲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石江宏等申報的項目“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探索服務海西信息通信產業的人才培養新體制”獲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是福建省重點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智慧型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
福建省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在QS發布的2016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上,廈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在全國排名位於21-30之間,在世界排名位於401-500之間,2017年5月廈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已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為廈門大學進入ESI排名前1%的十一大類學科之一。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有6個省部級科研平台,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福建省批准設立的研究機構7個,廈門市實驗室或工程中心3個,校級機構5個,共建機構12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批准設立的研究機構: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與計算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西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類腦計算技術及套用重點實驗室、海西工業技術研究院通信工程技術中心、福建省無線通信接入工程中心、智慧型信息技術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數字福建物聯網通信和體系架構安全技術實驗室
廈門級實驗室或工程中心:廈門市空間感知與計算重點實驗室、廈門衛星導航研發中試基地、廈門市無線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共建機構:廈門大學智慧型圖像與信息處理研究室、廈門大學-科大訊飛閩南語語音及語言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美亞柏科網路信息安全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Euclideon點雲及VR/AR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福建金森智慧林業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易圖通道路高精度三維測圖技術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巨如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超選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國防科大智慧型圖像與信息處理研究室(ATR第六研究室)、廈門大學-福建聯迪聯合實驗室、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雷達部雷達信號處理聯合實驗室、海峽兩岸數據科學協同創新中心(與台灣元智大學合作共建)
科研成果
2011-2015年,學院年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經費接近1200萬元,年均科研到校總經費超過3500萬元。十二五期間共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487篇,EI收錄論文620篇,授權發明專利122項,獲得省部級獎勵5項。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先後與
美國、
加拿大、
英國、
澳大利亞、
奧地利和
台灣總計10所著名高校簽訂了合作辦學與學術交流協定,與
華為、
中興通訊、美亞柏科、金森林業、精圖信息等知名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協同創新關係。聘請了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在內的20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兼職、客座或名譽教授。學院多次主持召開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年邀近百名中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院做客“南強講座”和“海韻講座”。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以藍色為主色調,中心圖案是波浪形圖案上衛星軌道圍繞“Ⅰ”之圖形。其中“Ⅰ”是 “IT”的抽象結合體,代表信息(informations)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衛星及軌道象徵著學院各學科未來發展的目標高度,即沿著國際化的軌道,做信息科技領跑者;波浪代表學院各學科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堅強意志,同時也寓意學院師生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經濟發展戰略,引領和助推信息產業騰飛的決心。
文化活動
根據2017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舉辦了十九大專題沙龍活動等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了探尋一帶一路古都足跡感受中國文化國際生社會實踐等實踐活動。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黃鴻德 |
黨委副書記 | 唐擁華、李承華 |
副院長 | 王程、董俊 |
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