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廈門大學中華民族研究中心的前身為2020年11月成立的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工作辦公室審核,評審專家嚴格初審、複審,並報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批准,於2023年4月確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以下簡稱“基地”)。
校黨委常務副書記林東偉任基地主任,陳支平為首席專家,董建輝為執行主任,陳博翼、劉翀為基地副主任。劉翀兼任辦公室主任。
研究方向
基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決策部署,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服務黨的民族工作為主要任務,推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智力支撐。
基地以我國東南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為主要研究方向,充分發揮廈門大學多學科綜合研究優勢,及地處東南沿海、與台灣地區隔海相望的地理區位優勢,立足福建,涵蓋台灣,面向海外,繼承林惠祥、傅衣凌等學術前輩開創的學術傳統,運用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注重以史料為依託,結合田野調查、考古發掘、古DNA分析等多種手段,整體性考察包括古百越族、南島民族,今高山族、畲族、閩南人、客家人、華僑華人等在內的中國東南地區多民族人群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發展演變與深層機制,揭示東南傳統文化的區域性及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進程、內生動力和運行機制,南島語族的來源及其與中國南方多民族關係,東南亞華僑華人的跨國網路與中華文化認同的傳播擴散等,使學術研究成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研究團隊
基地建設依託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聯合台灣研究院、南洋研究院、南海研究院、社會與人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等院系,採取與兄弟院校共建及設立實踐教育基地等多種方式,專兼職研究人員和政府相關部門、一線工作人員等通力協作,整合校內外學術資源和社會力量,搭建起多學科、跨專業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和多民族、跨區域的實踐教育團隊,共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基地設有學術委員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郝時遠擔任主任。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麻國慶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四部委鑄牢基地秘書長陳建樾擔任副主任。目前有學術委員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