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地區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

廈門地區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位於廈門大學囊螢樓,建築物始建於1921年,系陳嘉庚興建的首批廈門大學校舍之一。

五四運動後,隨著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創辦,馬克思主義開始在學生中傳播,廈門的進步學生先後成立了“星火社”和“協進社”、“閩南文化促進社”等社團組織,出版刊物,鼓吹革命,開展革命鬥爭。組織“五卅”運動外交後援會,舉行遊行示威;深入閩南農村宣傳,前後歷時三月之久;在廈門大學舉行廈門各界兩萬多人聲援“五卅”慘案大會等。
馬列主義的傳播,左派組織的建立,革命運動的洗禮,為黨、團組織的建立作了組織準備。1925年6月,廈門地區第一個團支部在集美學校成立,同年十月,廈大學生羅揚才出席了廣州新學生社代表大會時被吸收入黨,翌年一月,集美學校師範部學生李覺民在廣州召開國民“二大”期間入黨。中共兩廣區委又派共產黨羅秋天從廣州大學轉學到廈門大學就讀,使廈門的黨員人數達到3人,符合成立支部的條件。1926年2月,廈門大學第一個黨支部在囊螢樓111室羅揚才宿舍成立,羅揚才任支部書記。
中共廈門大學第一個黨支部也是廈門地區和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支部成立後,在廈門和閩西南地區積極發展黨組織,到1926年3月,先後成立了集美學校支部、集美國小支部、中山中學支部,共有黨員18人,並建立了黨團混合的廈門特別幹事會。以廈大學生黨員為骨幹,又相繼建立了閩西、閩西南地區一批黨支部和地方黨組織。同時積極開展各項革命活動,使廈門和閩西南地區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起來,為迎接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準備。
囊螢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847平主米,石砌三層建築,雙坡紅瓦屋頂。樓層原為磚木結構,1980年維修時將樓層地面改為混凝土結構。三樓正中有建成時陳嘉庚胞弟陳敬賢題書“囊螢”二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