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美大學水產學院
- 外文名:Fisheries College ofJimei University
- 簡稱:集美水產
- 創辦時間:1972年
- 碩士點:水產學、生物學
- 博士點:水產學
- 校訓:誠毅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
- 類型:農業類
教學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平台,機構建制,地圖信息,
教學建設
學院現有水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水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水產和生物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漁業發展、生物與醫藥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水產養殖學、動物科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和水生動物醫學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水產養殖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水產養殖學教學團隊為省級教學團隊。 “水產養殖學本科實驗實習教學創新體系建立和實踐”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水產類專業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獲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人才培養
學院入選首批福建省黨建工作標桿學院、3個黨支部入選首批福建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學院工會被評為福建省“模範教工小家”;學院圍繞創建優良校風學風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形成培育大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科學素質的氛圍和環境,學生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水族造景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水產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均取得較好成績。歷屆畢業生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好評。
師資隊伍
截至2022年5月, 學院有專任教師95人,其中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授35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9人,碩士學位1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9人,留學歸國人員47人。兼職教師22人,其中雙聘院士2人、閩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客座教授18人。專任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入選省級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福建省傑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4人,福建青年科技獎1人,福建省青年“五四”獎章2人,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0人,入選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畫人選7人;廈門市拔尖人才3人,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集美大學“雙聘院士”:麥康森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0月,學院有水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水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水產和生物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漁業發展、生物與醫藥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水產學科為福建省A類高峰學科和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涵蓋水產養殖、水產生物遺傳育種、水產生物醫學、水產基礎生物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漁業資源學等6個學科方向。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18年至今,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88項,在國內外多種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8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449篇。“十二五”至今,共獲得22項國家、省、市級科技進步獎等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級自然科學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74項。主編、參編教材20多部。培育“閩優1號”、“閩豐1號”、“金鱗1號”和“閩豐2號”等4個國家審定新品種。植物與動物科學進入ESI全球前1%。
獲獎名稱 | 獲獎時間 | 獲獎者(排名) | 等級 | 備註 |
紫菜良種推廣套用與現代種業體系構建 | 2020 | 壇紫菜遺傳育種團隊 | 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集大第2 |
鰻鱺綠色養殖與高值化加工關鍵技術及套用 | 2020 | 江興龍(1)李忠琴(5) |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一等獎 | 集大第1 |
池塘生物膜綠色養殖技術研發與套用 | 2019 | 江興龍(1)鄭江(2)李忠琴(3)林茂(4)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 集大第1 |
海藻滸苔用作水產飼料添加劑的研究與開發 | 2019 | 黎中寶(1)李文靜(2)陳強(3)黃永春(4)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集大第1 |
李元躍(5) | ||||
石斑魚腸道功能微生物 | 2018 | 孫雲章(1)葉繼丹(2) | 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 集大第1 |
楊紅玲(3) | ||||
鮑雜交育種技術的集成創新與套用 | 2018 | 嚴正凜(1)鐘幼平(5)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集大第1 |
代謝關鍵酶調控甲殼動物免疫的信號通路和分子機理 | 2016 | 姚翠鸞(1) | 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集大第1 |
海藻滸苔用作水產飼料添加劑的研究與開發 | 2015 | 黎中寶(1) | 廈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1 |
台灣海峽及毗鄰海域主要漁場重要漁業資源評價與利用 | 2015 | 張靜(4) | 海洋科學技術二等獎 | 集大第4 |
台灣海峽重要漁業資源漁場形成機制及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 | 2015 | 張靜(4) | 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4 |
引種台灣芒果的主要病蟲害發生與防控技術 | 2015 | 蔡鴻嬌(4)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集大第3 |
閩威花鱸新品系健康養殖模式示範與技術推廣 | 2014 | 黎中寶(1)李文靜(3)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集大第1 |
養殖鰻鱺常用漁藥代謝動力學與安全用藥 | 2013 | 王雪虹(4)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集大第4 |
鰻魚藥殘控制技術與環保高效配合飼料技術 | 2013 | 關瑞章(1)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 集大第1 |
基於生態系統的鮑健康養殖技術集成創新與套用 | 2012 | 嚴正凜(1) | 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集大第1 |
鰻魚藥殘控制技術與環保高效配合飼料技術 | 2012 | 關瑞章(1) | 廈門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集大第1 |
壇紫菜新品種選育、推廣及深加工技術 | 2011 | 陳昌生(2)謝潮添(5)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集大第2 |
大黃魚人工養殖技術研究與產業化 | 2011 | 王志勇(2)謝芳靖(3) | 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集大第2 |
王藝磊(5) | ||||
西施舌規模化人工育苗技術 | 2011 | 鐘幼平(5) | 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集大第5 |
壇紫菜新品種選育、推廣及深加工技術 | 2010 | 陳昌生(2) |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集大第2 |
廈門失海漁民轉產發展的對策研究 | 2010 | 劉佳英(1) | 廈門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集大第1 |
我國網箱養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 2010 | 劉佳英(1) | 廈門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集大第1 |
鮑多倍體育種技術的研究 | 2009 | 嚴正凜(1) | 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集大第1 |
室內循環水鰻魚高密度苗種培育技術 | 2009 | 關瑞章(1) | 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1 |
鮑多倍體育種技術的研究 | 2009 | 嚴正凜(1) | 廈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1 |
雜色鮑的遺傳改良及中試示範 | 2008 | 王志勇(2)蔡明夷(7) | 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集大第2 |
對蝦環保型抗病添加劑的研製 | 2008 | 黎中寶(1) | 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1 |
對蝦環保型抗病添加劑的研製 | 2008 | 黎中寶(1) | 廈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1 |
鮑種質改良最佳化及健康養殖技術 | 2008 | 嚴正凜(1) | 廈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 集大第1 |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學院擁有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集美大學),水產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集美大學)、鰻鱺現代產業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東海海水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水產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壇紫菜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基地)、農業部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福建省-東協地區水產綠色養殖聯合研發中心、福建省壇紫菜種質資源庫、福建省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發中心、觀賞水族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水產科學技術與食品安全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水產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廈門市飼料檢測與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集美大學水域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集美大學水產試驗場和50多個校外產、學、研基地等一批學科平台,現有儀器設備總值10706多萬元。
機構建制
院黨政領導
院長:張春曉
院黨委書記:黃海宏
副院長:黃文樹、姜永華
副院長(掛職):陳天聖
黨委副書記: 郁軍態
地圖信息
地址:廈門市集美區印斗路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