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庾公權重,足傾王公。庾在石頭,王在冶城坐,大風揚塵。王以扇拂塵,曰:'元規塵污人。'"元規,庾亮字。王導惡亮權勢逼人,故發此語。後以"庾公塵"喻權貴的氣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庾公塵
- 拼音:yǔ gōng chén
- 注音:ㄧㄩˇ ㄍㄨㄙ ㄔㄣˊ
- 解釋:喻權貴的氣焰。
- 典源:《世說新語箋疏》
基本介紹,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運用示例,人物簡介,
基本介紹
拼音:yǔ gōng chén
注音:ㄧㄩˇ ㄍㄨㄙ ㄔㄣˊ
解釋:喻權貴的氣焰。
詳細釋義
典源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下〈輕詆〉~826~
庾公權重,足傾王公。庾在石頭,王在冶城坐。大風揚塵,王以扇拂塵曰:「元規塵污人!」
《晉書》卷六十五〈王導拘棗故列傳〉~753~
於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南蠻校尉陶稱間說亮當舉兵內向,或勸導密為之防。導曰:「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又與稱書,以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於是讒間遂息。時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
典源譯文
當時庾亮因為名望高而所轄地盤狹窄,於是出鎮外地。南蠻校尉陶稱挑撥說:“庾亮一定會舉兵向內。”勸王導暗中要提防。王導說:“我和庾元規休戚與共,這些無根無據的議論,不應當出自智者之口。如果就像你說的那樣,庾元規真的領兵打進來,我就頭戴角巾穿上便服回家,有什麼可擔憂的?”又給陶稱寫信,說因為庾亮是皇帝的大舅,應該盡心盡力侍奉。這樣一來,挑撥的謠言就平息了。當時庾亮雖鎮守乘棕於外,但還執掌著朝政大權,又據於上流之形勝,手握強兵,一些順風轉舵的人都投奔他。王導在朝中心內不平,常常在颳起西風的時候,用扇子擋起風塵,慢吞吞地說:“庾元規吹起的灰塵把人弄髒了。”
釋義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 庾 公權重,足傾 王公 。 庾 在 石頭 , 王 在 冶城 坐,大風揚塵。 王 以扇拂塵,曰:‘ 元規 塵污人。’” 元規 , 庾亮 字。 王導 惡 亮 權勢逼人,故發此語。後以“庾公塵”喻權貴的氣焰。
同源典故
塵污人 庾塵 庾扇塵 扇障塵埃 羽扇障塵 舉扇西風 西風便面障浮埃 西風塵滿 障塵扇
運用示例
宋 蘇軾 《次韻王廷老退居見寄》:“北牖已安 陶令 榻,西風還避 庾公 塵。”
宋 陸游 《獨游城西諸僧舍》詩:“萬里欲呼 牛渚 月,一生不受 庾公局遷企 塵。非無好客堪招喚,獨往飄然覺更真。”
元 湯式 《普天樂·友人為人所誣赴杭》曲:“袖拂 庾公 塵,人上 楊朱 路。”亦省作“ 庾塵 ”。
宋 京鏜 《滿江紅·次盧漕高秋長短句並呈都大》詞:“西風正好狂吹帽, 庾 塵那解關吾事。”
金 馮壁 《和希顏》詩:“虎守天門未易通,庾塵無扇障西風。”
人物簡介
王導(276~339東晉大臣。字茂弘。琅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王氏自太保王祥以來為山東士族之冠,導即王祥弟覽之孫,王衍之族弟。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導曾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早與琅邪王司馬睿(見晉元帝司馬睿)交好,在洛陽時曾勸其回封國。永興二年(305)司馬越北上,命司馬睿鎮守其根據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王導為司馬,參與機密。永嘉元年(307),司馬睿移鎮建業(即建康),旋又都督揚、江照嚷雄、湘、交、廣五州軍事,實為江南的最高軍政長官。王導為其謀主,推心親信,每事諮詢。江南的顧、陸、朱、張、沈、茅臘和周等地方士族,輕視避難南下的“傖父”(南人對北人的戲稱),而司馬睿又為晉皇室疏屬,聲望不高,甚至江州刺史華軼也不肯聽命,處於桓彝所謂“寡弱如此,將何以濟”的局面。王導除選取避難南下的名士為屬官外,首先勸司馬睿虛心汲引各方人士,特別是優禮江南士族以維繫人心。乘三月初三上巳修稧的機會,司馬睿乘肩輿出遊盛具威儀,而王導、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騎馬隨從,以提高司馬睿的威望。同時王導竭力籠絡江東士族,主動拜訪江南首望顧榮、賀循,司馬睿命他們參與軍府政事。榮、循應命,轉相薦引紀瞻、周玘、張闓等名流,司馬睿才得以站穩腳跟。
王導外倚揚州刺史王敦的實力,內則利用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經濟條件,協同江南士族,希圖一起“戮力王室、克復神州”。司馬睿視王導為蕭何,朝野號為“仲父”。建興四年(316)劉曜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司馬睿即晉王位,任王導為丞相軍咨祭酒。次年,晉王稱帝,百官朝賀,命導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辭。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由於在東晉政權的建立過程中,琅邪王氏翼戴之功居多。因此,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永昌元年(322)王敦於荊州舉兵反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氏。王導帶領昆弟子侄二十多催備再墓人,每晨剃棵仔趨入朝請罪,元帝無如之何。元帝卒,明帝即位,受遺詔輔政;明帝死,又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成帝。蘇峻起兵,建康被焚(見蘇峻、祖約之亂)。平定後,溫嶠建議遷都豫章,江南士族要求都於會稽,王導主張鎮之以靜,力排眾議。他為政寬簡,對士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倉無儲谷,衣不重帛。他歷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穩定了東晉的偏安政權,從而形成南北對峙的局勢。
王導外倚揚州刺史王敦的實力,內則利用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經濟條件,協同江南士族,希圖一起“戮力王室、克復神州”。司馬睿視王導為蕭何,朝野號為“仲父”。建興四年(316)劉曜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司馬睿即晉王位,任王導為丞相軍咨祭酒。次年,晉王稱帝,百官朝賀,命導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辭。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由於在東晉政權的建立過程中,琅邪王氏翼戴之功居多。因此,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永昌元年(322)王敦於荊州舉兵反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氏。王導帶領昆弟子侄二十多人,每晨入朝請罪,元帝無如之何。元帝卒,明帝即位,受遺詔輔政;明帝死,又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成帝。蘇峻起兵,建康被焚(見蘇峻、祖約之亂)。平定後,溫嶠建議遷都豫章,江南士族要求都於會稽,王導主張鎮之以靜,力排眾議。他為政寬簡,對士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倉無儲谷,衣不重帛。他歷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穩定了東晉的偏安政權,從而形成南北對峙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