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霖生,清代磁州(今河北省磁縣。杜怡亭之《譚略》記為河南人,有誤。)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考中進士,康熙九年(1670年)任即墨縣知縣,在任僅二年,即積勞成疾,沒於任所。
基本介紹
- 本名:康霖生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清代磁州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1670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傳奇故事,
人物生平
康霖生上任前即風聞,即墨衙署中之胥吏貪贓枉法,胡亂判案。因而到任後,故意不聞政事,放手讓衙中胥吏處理那些積案,而暗中觀察和查訪辦案中的作弊情形。待掌握了真憑實據後,便選擇吉日,拜印升堂,對胥吏們辦案中之舞弊情形一一揭露,並根據他們的罪過輕重,有的追贓,有的杖責,而對錯判之冤案,均予以重判,使冤案昭雪,惡人得懲,而對所改判案件之原委均瞭若指掌,秋毫不錯。吏胥們非常驚異,誤以為康縣令有神機妙算,從此不敢私下為非作歹。
當時的即墨有一對貧苦百姓十分有害的積弊,即“田歸大戶,賦責貧民”。久而久之,不僅使百姓貧者益貧,而且也為官府徵收田賦增加了難度。康霖生到任後,竭力剔除這種積弊,他制訂了“清丈法”,規定地主必須以署名木牌,插於自己的地頭,如不照辦,即將土地沒收為官田。然後組織人員對插以木牌之土地逐塊丈量,凡土地實有面積超出納糧面積者,除按實有面積徵收田賦外,另補納積年之陳欠。此法一實行,地主們只好乖乖地按畝納糧,少地或無地的貧苦百姓則相應的減輕了負擔,許多因賦稅負擔過重而流離他鄉的百姓,也紛紛返回故里。如此二年,積弊盡除。
當時的即墨東南鄉嶗山一帶,崗嶺迤邐,土地瘠薄,居民苦之。康霖生親臨其地,深入茅屋,與農民交談,爬山越嶺,實地勘察。經過一番調查後認為,嶗山一帶適宜種植花椒。於是便派人去到自己的老家--磁州,運來花椒種苗,並從家鄉請來長於種植椒樹之人,教授當地農民種植栽培花椒之法。從此,即墨各地開始栽植花椒,農民甚受其益。
康霖生性格剛直,從不向上司獻媚。一次,一位上司派來的差官,因康縣令不給“好處費”,尋釁大鬧縣衙,康霖生怒不可遏,當即令捕快將其拘押。可惜這件事未等了結,康霖生即因病驟卒於任所。
康霖生死後,即墨士民對這位清正愛民的父母官非常懷念。分別於即墨城北之北斗庵,和縣東南四十里的華陰集東建造了兩座康公祠,四時奉祀。康熙四十九年,經禮部批准康霖生得入即墨名宦祠奉祀。夏四月,由馬神廟迎其牌位入名宦祠,是日,“四境父老,絡繹奔會,攜持幼稚,鹹拜於途,注主首頂,且歌且泣,殆不啻數萬人,通衢擁塞至不得行。”從日出開始,迎主的隊伍緩緩而行,從馬神廟至名宦祠不足兩公里的路程,由於一路上各鄉社和百姓的拜祭,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將其牌位迎入祠中。其時,仍有許多百姓“持壺漿、豚肩、祀廟門外”。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一位封建時代的七品芝麻官,能受到百姓的如此愛戴,堪嘉,堪敬,堪為之傳。
傳奇故事
康霖生的好不僅體現在他清丈土地、教百姓種花椒致富上,還有關鍵的一點,斷案也是高手。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康霖生每天面對的案件很多都是東家告西家偷了只雞,西家又告東家說話傷人,這些無憑無據的案件放到今天,相信都會讓法官頭疼的,但他卻不用刑、不威脅就能讓真兇現身。至今,在即墨、城陽等地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康霖生斷案的傳說。
康霖生當年斷案的縣衙
在講這些斷案故事之前,先帶大家去個地方,位於即墨市中山街48號的即墨縣衙,康霖生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很多案件都是在這裡審理的。即墨古縣衙是中國最古老,保留最完整的縣衙之一。自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遷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了。歷經滄桑,城內的古建築大都隨歲月的流失而煙消雲散,只有縣衙的一至三堂倖存下來,成為山東省唯一的三堂老縣衙。
三堂中的一堂,即正堂,或稱“大堂”和“公堂”,是訴訟、審訊的場所(當年康霖生曾在這裡斷案)。正堂後面為二堂,曾名“印堂”、“鳴琴”和“致遠”,是議事辦公和會客的地方。再後為三堂,是縣令與眷屬的內宅正寢。
1400多年間,即墨古縣衙多次修葺,最近的一次於2012年完工。煥然一新的縣衙內,正堂的正上方懸掛著“即墨縣正堂”牌匾,門口的立柱上鐫刻著施政楹聯:“堂外四時春和風甘雨,案頭三尺法烈日嚴霜”。
正堂裡面的牆上,還懸掛著即墨縣衙的簡介,及歷代即墨知縣更迭表和著名知縣的介紹。在歷史長河裡,即墨出現過多位好縣官,康霖生就是其中一位。在即墨、城陽、嶗山流傳著的眾多傳說,可以讓我們更多了解到他。
巧斷婆媳案和西瓜案
世上有幾個最難處理的關係,婆媳關係是其中一種,這婆婆和媳婦好像是天生的敵人一般,總是不合。夾在中間的丈夫都無能為力,這事鬧到康霖生那裡,他怎么辦呢?事情發生在大年初一,康霖生在街上巡查了解民情,突然聽到爭吵聲。原來是婆媳二人在街上打架,康霖生下轎一問才知道,這是一對婆媳,婆婆哭訴媳婦不孝順,大過年的自己吃肉卻給她糠菜吃。媳婦忙大呼冤枉,根本沒有這回事。
康霖生聽罷笑著說:“元旦喜慶,胡爭口腹?”隨後,他把婆媳倆帶回了衙門,讓人準備了熱乎乎的酒,跟她們聊起天來。好吃的年輕媳婦沒有戒備,也就放心地飲起酒來,婆婆則坐在那裡鬱悶。等媳婦喝得差不多了,康霖生讓人扶著她在縣衙庭院中來回奔跑。不一會兒,媳婦就受不了了,蹲在地上大吐起來。康霖生一看,嘔吐之物果然是肉。他這才當起了說客,讓婆媳和解。結果媳婦大受教育,後來成為孝敬婆婆的典範。
這件事,有人說是民間傳說,也有人說是真的。而《城陽史話》中記載的這件事傳說的成分就比較大了,因為這故事有點熟悉。
事情發生在城陽的一條馬路上,主角是一位賣瓜的年輕村夫,此人看見漂亮姑娘就眼饞。這天,一位女子抱著孩子從這裡經過,村夫見她長得漂亮,便站起來跟人家搭訕。女子不理睬繼續走路。可村夫並不死心,抓起兩個西瓜繼續討好,正在糾纏之時,一頂轎子停了下來,這不是縣太爺康霖生嗎?可不能被他抓住。村夫眼珠一轉,竟然惡人先告狀:“縣官大人明鑑,此女子偷我的瓜!”康霖生剛才已經看到了全過程,見村夫反咬一口,他便將計就計,佯裝怒斥女子說:“光天化日之下,誰敢無禮,你偷瓜反而耍刁,此風怎能長久!”說罷,命隨從把她的孩子從懷中搶過來交給村夫說:“以此為罰!”女子被冤枉偷瓜,又被縣太爺拿走了孩子,當場嚎啕大哭。
康霖生則勸村夫趕緊抱著孩子,拿著西瓜走人,村夫只好照做,可是懷裡已經抱了個孩子,怎能再拿得了兩個西瓜呢?他放下孩子抱瓜,放下瓜抱孩子,如此折騰了半天都不能行。這時康霖生大吼一聲:“大膽刁民,怎能誣陷好人,你雕蟲小技怎能瞞得過本縣,還不速還婦子,從實招來。”村夫自知露了馬腳,不得不招。或許有人問,這不就是“張飛審瓜”的情節嗎?是的,想必即墨百姓將這件事放在康霖生身上,也只是想體現他聰明斷案罷了。
康霖生公審碌碡
關於康霖生的民間傳說有很多,比如他如何勸解三個兒子孝順父親、追討丟失的軍餉等等,但孫鵬提醒城市信報記者有一則故事不可不說,這便是康霖生公審碌碡。
碌碡(liùzhou),農具,用石頭做成,圓柱形,用來軋穀物、平場地。它在這個案件中既是“兇手”也是唯一的“證人”。話說康霖生接到報案後,到東楊家村犯罪現場一看:一具屍體、一個沾滿血跡的碌碡,死者叫王紹寬。王紹寬的老婆說,丈夫吃過早飯後就去華陰集市上去了,他沒有仇人,但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叫朱尚懷和馮玉秀。
康霖生問地保是否知道兇手是誰?地保回答還不知道。沒想到,康霖生生氣了,還準備施以杖刑。地保嚇得磕頭求饒:“事發之時我不在場,又怎么能知道兇手是誰?”康霖生問:“你不在場,誰在場?”地保道:“碌碡。”康霖生說:“那明天晌午我就來審碌碡,今晚你在殺人現場扎制一個高大席棚,不得有誤!”碌碡怎么審?地保雖然滿是疑惑但不敢多問,馬上按照縣太爺的指示,挨家挨戶去借木板、繩子、蘆席等,並告訴人家明天要公審碌碡。
縣太爺要審碌碡!訊息一出,第二天中午現場早就站滿了人,其中便有朱尚懷和馮玉秀。時辰到了,跟正常辦案一樣,康霖生一拍驚堂木:“帶碌碡!”他的獨角戲開演了:
“大膽碌碡,兇手是誰?還不從實招來。”說完側耳往碌碡上聽了聽。
“好啊,看來不動大刑你不開口了!”說罷,命人把烙鐵燒紅後,烙向碌碡,只見碌碡冒煙躥火,還發出了吱吱聲。這時康霖生又湊上前聽了聽說:“這裡有沒有叫朱尚懷和馮玉秀的人?碌碡剛才已經招了,他們就是殺人兇手。”
本來就做賊心虛,一聽喊到自己的名字,兩人想跑卻已經來不及了。兩人當著全村人的面供出實情,原來這二人好賭,輸光了錢後向王紹寬借錢,遭到拒絕,便下了黑手。案子就這樣破了,人們都以為康霖生神機妙算能跟碌碡說話,其實只是他玩的把戲,好讓兇手自己上鉤而已。此前他已經了解到朱、馮二人在華陰集向死者借錢的事,但沒有證據,恐不能將其定罪,才決定公審碌碡。至於碌碡冒煙有聲,是他事先讓人在碌碡上抹上黃香,烙鐵烙在黃香上自然要冒煙,再偷偷灑點水就發出了吱吱聲。審碌碡的事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還被收集在即墨的民間故事中。
除此之外,嶗山民間老藝人宋宗科還收集了一則康霖生和流亭的故事。說的是即墨城南有位劉員外,家中有個女兒叫瑞仙,雖然早就給女兒定好了婚事,但對方鐘生家太貧困,一直拿不出他想要的聘禮所以故意拖延。但瑞仙是個懂事的姑娘,一天給鐘生送去書信,約他深夜三更來她家後花園風月亭上相會。原本是打算把這些年的積蓄交給他,讓他早日來提親,不巧這事被鐘生的表哥得知,不僅假扮鐘生赴約拿走了銀兩還玷污了瑞仙。此事暴露後,瑞仙上吊自殺,鐘生被冤入獄,還是康霖生假扮貨郎誘出了真兇。為表達對瑞仙的感激,鐘生將風月亭翻新改名為“風月瑞仙亭”,此後他天天守在亭子上,終生未娶。等他去世後,人們將這對苦命鴛鴦埋葬在了一起。風月瑞仙亭的故事被流傳下來,因為這亭子旁邊有一條河,河水清澈無比,常年不斷,好像是鐘生和瑞仙的愛情一般,人們便把這裡改名為“流亭”,亭旁的村子也就成了“流亭村”。
這便是康霖生的故事。即墨百姓所不能忘記的是,這位清朝的縣官,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在為即墨百姓做貢獻。他曾說:“居官須有學問,學問深則處處盡心,自然事事妥貼。孔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道何道也,愛何愛也,召父杜母,固應兼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一毫齒莽,千里之謬。”
民間傳說康霖生“有異術,鐵甲不入。堂口衙內蚊不擾人,鴨綠池裡蛤蟆不鳴,皆公所為也。”此雖是神化之語,但可見百姓對其之深愛,就連文人墨客、隱逸君子也多有嘆感。清代隱士楊連吉有詩嘆曰:
康公祠宇華樓東,伏臘年年走野翁。
堂上一碗脫粟飯,山中十里野椒封。
桐鄉自古悲召父,國士知君賴武公。
後有華陽前姑幕,千秋遺愛將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