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雍(1931—2003),當代著名書法家,人稱二康。出生於遼寧省義縣,祖籍河北樂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自幼受家庭的影響,酷愛書畫藝術。他早年學習繪畫,兼攻書法,五十年代末期,他告別畫壇,將精力轉入書法藝術。從此,他廣涉諸家、取精用弘,吐故納新、奮勉精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藝術成就。
青年時學西畫,20世紀50年代中改習書法,榮寶齋出版過他的隸書字帖。人民教育出版 社印行他臨寫的《九成宮醴泉銘》作為中學生字帖。所臨《曹全碑》,收入《漢隸七種選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曾參加第一、二、三屆“全國書 展”以及各種大展,並多次發表于海內外報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雍
- 別名:二康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義縣
- 出生日期:1931年1月
- 逝世日期:2003年
- 職業:書法家
- 代表作品:《唐歐陽詢九成宮》、《康雍楷書唐詩》、《康雍楷書唐人絕句》
藝術風格,出版作品,社會評說,代表作品,
藝術風格
康雍先生的楷書,取法初唐,同時熔入漢隸和晉魏之韻味,汲取莊稼家之長,融會貫通,力創自家面貌,他得歐體之精髓,食古而化,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意趣,骨力勁峭,法度森嚴。其顯著特點是吸收隸書筆意較多,撇筆捺筆成八分之勢,莊嚴古雅。而拋鉤處不用鉤,也採用隸書燕尾捺腳筆法,既遒勁又飄逸;長橫畫左邊起筆細收筆重,左傾右重,起筆方收筆圓,有所謂體方筆圓之妙;橫畫細豎畫粗,對比鮮明,造成輕重變化之勢。故顯得朗暢舒展,深得書界同仁的讚賞。
出版作品
康雍先生作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其作品蜚聲中外。1982年以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和平出版社等先後為他出版了《唐歐陽詢九成宮》臨本、《康雍楷書唐詩》、《康雍楷書唐人絕句》、《康雍隸書千字文》、《康雍楷書百家姓》、《康雍隸書洛神賦》、《康雍楷書桃花源記》等等。他的楷書和隸書被收入《當代書法大字典》;作品被收入由趙朴初、啟功先生任主編的《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毛澤東詩詞》(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他還全國眾多名勝古蹟、寺院、企事業單位題寫門匾和石刻。1987年5月,《五康書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先生的10餘幅作品參展,引起了書壇轟動,首都和各省市數十家報刊雜誌作了專題報導,北京和香港均以其展出作品為主要內容的出版了《五康書畫作品集》,中國新聞電影製片廠還攝製了《五康書畫》紀錄片。
社會評說
翰墨家風書壇楷模
——清明節憶康雍先生
康雍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他一生潛心藝道,不倦求索,在中國書法藝術園地里辛勤耕耘了半個多世紀,取得了驚人成就,其楷書、隸書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達到了爐火純青之高度。
康氏家風一門五傑
康雍先生生於一個書畫世家,人稱二康。長兄康殷,號大康;四弟康寧,號“四康”;六弟康莊,號“六康”;兒子康默如,號“少康”,通稱“五康書畫”。康氏一門五人的書法、篆刻和繪畫,技藝超凡,形成獨特的書法風格,被譽為“康氏書風”。
長兄康殷(大康),幼承家學,10餘歲嶄露頭角,曾入吉林師大攻西畫,解放後做文物工作。一生浮沉,潛心藝道,苦行不懈。平生解開古文字形之謎逾千,揭示古文字構造、變化規律近百,皆數千年來未發之秘,變深邃為通俗,獨闢蹊徑,自成體系。其為書法,尤精金、甲文,造勢活潑自然,筆法雄渾蒼勁,如鑄如刻,入木三分,金石氣十足,前無古人。篆刻得力古璽印,兼能隸、楷,尤擅榜書,既承傳統,又有強烈個性,遂成一家。大康積四十年心力編成《印典》24冊,集古印之大成,堪稱著作等身。大康生前為首都師範大學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印社社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等。
四弟康寧,少時習寫意花鳥,出手不凡,就讀北京工美,注重寫生,功底深厚,所作細緻工潤。後又受苦禪大師無私親炙十餘年,得苦老真傳。他的大寫意畫,賦形簡潔精煉,用筆沉鬱痛快,酣暢淋漓,大氣磅礴,墨色渾厚而多變。除向苦禪大師習學外,他還上溯文人畫之源的陳向白、徐青藤、八大山人等明清大師,兼取眾家之長,熔一爐而制之,並在題材、筆墨及表現手法上,不斷探索開拓,漸次形成自家形神兼備之風格面貌。他筆下的白鵝豐腴肥碩,十分可愛,雄雞則昂揚俊拔,有殊烈活力;荷花厚重而筆法靈活多變;筆下之魚用筆簡古、形態生動,堪稱一絕;偶然設色做牡丹,秀雅高古,冷艷雍容,分明畫出花朵之水分生命及神韻。他的題畫草書流暢俊秀,自成一格,尤為突出文人畫之特點。六弟康莊,其楷書遠追歐體,力求楷書與北碑、篆隸之古樸氣息相融合,質拙樸茂,雍容嫻雅。1988年,在《中國書畫報》社組織的評選活動中,其楷書被評為“書法十佳”之首。他的書法作品參加過國內外多次大型展覽及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百餘次,入選多部大型辭書。出版有《歐陽詢九成宮》臨本、《張猛龍》碑臨本、《康莊楷書千字文》、《康莊楷隸正氣歌》、《康莊楷書唐人絕句》等書作。其書法作品廣為流傳且多次獲獎,深受業內專家和民眾喜愛。康莊曾任內蒙古文聯常務副主席、書協主席,現為中國書協理事,內蒙古書協名譽主席。
兒子康默如(少康),幼時即馳名書壇。1972年,年僅15歲的他在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室接待文革期間首次來訪的日本書法家代表團,懸腕寫下“行萬里路”四個篆書大字,給所有在場的人帶來了震撼。他20歲出版《四體百家姓》字帖,印行63萬冊,風靡行全國。其後又相繼有《四體中國歷史三字謠》、《篆書千字文》、《康默如篆書成語字帖》和《康默如草書成語字帖》等,向世人全面展示其兼擅多體、才藝卓犖的不凡書風。他的草書,出入喪亂、苦筍、風信諸帖,恪守法度,氣息高古,更得益於孫過庭《書譜》的奇堀雄健。他曾在十餘米之長卷上用蘇州仿古帛書寫《少康草書進學帖》,於質樸中噴發著興奮,雄奇中洋溢著婉約。他的藝術境界與人的品德合而為一,倔強率真的性格造就了他縱橫奔放的筆墨,深厚的家學淵源及長期磨礪的功力又熔鑄了他的藝術品格,從而使他的書法力矯時弊,獨標風骨,將遒媚與質樸融為一體,不墜流俗。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
康雍先生的書法是“五康”中功力最深厚的。他初學褚河南,兼學瘦金書,幾可亂真。後棄去瘦金而專學漢隸、唐楷,臨《張遷》、《華山》、《石門》、《九成宮》、《大虞公》等。多年夙夜臨池,茹苦不懈,用心專一,志高神遠,多有心得,尤得《曹全》三昧,純茂秀美,臨全碑之文,整齊雅潔。又善以《曹全》筆法作小字,累數千字,一筆不苟,可謂一時無兩,因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即有“活曹全”之譽。他習歐書深得李琪本《醴泉銘》之力,厚重醇潤,渾穆含蓄,一如其人。其小楷則有《黃庭》味,沖淡古樸,無一絲煙火氣。
1987年5月6日至17日,“五康書畫展”在全國美術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展出兩周。這是康雍藝術高峰的展現,也是康門兩代人作品的大檢閱。“五康書畫展”,在見多識廣的首都各界觀眾中引起極大轟動,觀者潮湧,展廳內摩肩接踵,獲得極大成功。各家電視台、電台及60餘家報紙、雜誌,都作了報導介紹,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甚至破例拍出“五康書畫”專題紀錄片,由中央電視台轉播,並在國內外放映。香港、泰國、新加坡也對此作了專題報導。展覽《前言》大概是各類書畫展中最簡短的:“虛心強骨,道充不盈;勤而習之,寵辱不驚;和而不同,為而不爭。”這是康殷集老子《道德經》中的六句話,概括了他們幾十年來處世求藝之抱負、襟懷及氣度,也道出康雍一家的全部甘苦、歷練及藝術境界。這幾句話,同時也是康雍一家為人處世的六句箴言,康雍一家,用其身體力行之火,點燃了這滿含哲理的智慧之光。
淡泊明志寵辱不驚
清人朱和羹云:“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康雍先生為人極像他的字:厚道、端莊、嚴謹。中國書法家協會籌建時,北京市八位書法家代表之一的他,在書法藝術上早就達至爐火純青程度,可在現實生活中卻甘於淡泊,遠於名利,篤志於書法藝術之追求,對別人的褒獎,他敬而不敢自詡,對自己的成就,終覺不足。先生胸懷坦蕩,失意時坦然,得意時淡然。“文革”時,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失過業,當過壯工,但他並不在意,用他自己的說是“什麼都經過了”。據知情人士講,解放之初,他有幸步入仕途,是某省級政府的機關幹部,可他交椅沒坐熱,便掛冠離去,南下廣州,照料兄嫂,作了長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的私人助手,並在那裡娶妻生子。他按照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去生活,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但生命的光和熱卻發揮到極致,得到了人生的大歡樂。1958年,他陪同長兄回到北京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兩年後妻子離去,他孓然一身,侍奉雙親,養育幼子,賦閒索居。他住在北京南城姚家井一巷,與陶然亭公園只僅一牆之隔,院門和園門相鄰,是解放初興建的居民區。平房雜院,一院一排,一排十間,一間一戶。康宅也只一間,十幾平米,擠住三代五口:父母、康雍父子、六弟康莊。就在這樣的平房雜院,康雍先生臨池課子兩不誤,文革中他出版自己的字帖,十五歲的康默如隨廖承志接待日本書法代表團,一時傳為書壇佳話。
1981年,康雍先生父親中風臥床不起,他除了上班之外,還擔負起為父親奉飲食、扶起居、打針進藥諸事。父親去世後,又照料年事已高的老母,直到1999年93歲的母親去世。在他家兄妹六人中,他照顧父母出力最多,不攀不靠,盡心盡力。先生日常起居十分簡樸,不抽菸,不喝酒,也不喝茶,吃飯穿衣一切從簡。然待人卻極為熱誠,為他人所想,無一點傲岸之氣。2001年3月,先生被查出患有癌症,醫生斷定他只能存世兩個月,急需住院治療。面對死神的威脅,先生以堅強的毅力,放棄住院治療,在家繼續他那一生所追尋的書法事業。他一如既往地臨帖創作,並集一生之功力,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完成了近10部書法著作的創作和修改。在離開人世的前10天,體重下降到不到30公斤的他,仍在研究他痴心的書法,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一生的實踐確乎實現了毛澤東所講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藝貴於精書如其人
《曹全碑》,現收藏於西安碑林,此碑極負盛譽,其結字均勻,秀潤典麗,用筆方圓兼備,而以圓筆為主,風致翩翩,美麗多姿,是漢隸成熟期秀麗書法的典範。康雍先生的隸書,以漢為宗,尤得《曹全碑》之神采。早在他三十歲左右時,即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活曹全”的稱譽。他臨的《曹全碑》,神韻完足,贏得“活曹全”的稱譽。他說,我學《曹全碑》始於50年代初,當時是為了給繪畫題款。《曹全碑》清麗流暢,珠圓玉潤,在漢碑中雖沒有《石門頌》的飄逸,《張遷碑》的古樸,《禮器碑》的剛健,但它特點明顯,用筆簡練,易學易用,自成一格。他認為,《曹全碑》最重要的是跳出“膚淺”的弊病,但想要深入掌握則是難上加難。因此,他在《曹全碑》的習學和創作中,不斷汲取漢隸諸家碑帖之長,並以用筆穩健,結體勻整,清麗流暢,神采飄逸而顯出自己的藝術特色。《康雍隸書千字文》,是他為初學者學習漢隸真髓而精心書寫的。
他的楷書取法初唐,同時融入漢隸和魏晉之風骨,汲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力創自家面貌,既得歐體之精髓,食古而化,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意趣,因而骨力勁峭,法度森嚴。其顯著特點是吸收隸書筆意較多,撇筆捺筆呈八分之勢,莊嚴古雅。而拋鉤處不用鉤,也採用隸書燕尾捺腳筆法,則遒勁又顯飄逸;長橫畫左邊起筆細而收筆重,左傾右重,起筆方而收筆圓,有體方筆圓之妙;橫畫細而豎畫粗,對比鮮明,則造就輕重變化之勢。因而凸顯朗暢舒展,深得書界同仁讚賞。他曾用朱筆臨寫《九成宮》,幾可亂真。他常說:“笨人取巧,一事無成;一學就會,不是好字。初看新鮮,再看平常,就乏味了。”
書風獨具風範長存
康雍先生精深的書法表現力,得力於他對書法理論的認真研討和實踐上的勤苦探索。先生常說:“學習書法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則欣欣然。”他遵循歐陽詢“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的古訓,把書法作為陶冶情操、磨練意志的好方法。他主張,學習書法首先要胸襟開闊,目光遠大,既有刻苦精神,又講求方法。他非常注重吸收各家碑帖的之長,強調臨古人碑帖,學誰要像誰,力求形神兼備,然後在傳統的基礎上,聽其自然地發展變化。他非常贊同米芾″集古字″的學書方法,認為只有熟習諸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面目,這便是創新。他認為對待歷代碑帖,都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取其精華,揚其糟粕,決不能盲目崇拜,也不可一筆抹煞。他的選帖和臨帖標準極其嚴格,並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非常實用的方法。在選帖上他堅持以“難學、禁瞧”為標準,在臨帖上採取科學的方法,將全碑分為好、一般、差三部分。好字反覆練習到神形兼備的程度;一般字以好字為基礎逐步充實;不夠理想或碑中沒有的字進行再創造。這樣,好字全盤繼承,一般字充實提高,差字改好了,碑中沒有的字也以該碑的風格創造出來了,這才能掌握所學碑帖的精神實質。”他的創作態度極其嚴謹,不到胸有激情,不輕易動筆,不是成功之作,決不輕易示人。在用筆上,先生經仔細品味,揣摩古人碑刻墨跡,掌握了一套運筆之法:講究入筆、行筆、收筆,一招一式交代清楚,使人感到一種凝重的氛圍,點畫本身堅實有力,轉折處乾淨利落,收筆處筆筆送到,發揮毛筆的彈性作用,將筆的提按,貫穿到整個點畫之中隨按隨提,使點畫飽滿而有風采,提處不飄,按處不滯,在生動的點線之中,顯示出一種厚重遒勁的風度。
1982年以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和平出版社等先後為他出版了多種書法作品集。他的楷書和隸書被收入《當代書法大字典》,作品被收入由趙朴初、啟功先生任主編的《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毛澤東詩詞》。他還為全國眾多的名勝古蹟及企事業單位題寫匾額或石刻。在歷屆全國書法大展中,他每屆則換一體,令人耳目一新。
康雍先生的成功,得力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更得力於對傳統與時代、傳統與個性等關係的領悟。值此康雍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際,我們對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書法大師,作一次新的認識,其治學精神、書藝軌跡,將啟迪後學,以促進書法藝術之繁榮。(此稿曾發表於《海內與海外》)
代表作品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