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藏行》圍繞著農牧民的衣食住行,對康藏豐富的物產、獨特的生活習慣、山川風物、語言文字乃至貿易貨幣等做了全方位的介紹。康藏地區的許多事物,對於當時的內地讀者來說十分陌生,甚至聞所未聞:金沙江畔的淘金者,川藏高原的氂牛,雪山上的雪蓮與冬蟲夏草,騎著光背馬放牧的孩童,原木作屋的莊房,燒火取暖的牛糞和羊皮風筒,快樂的跳鍋莊,金項輝煌的喇嘛廟,鎮日轉經的寂寞老人,臉上搽碗兒糖禦寒的藏女,懸崖峭壁間坐靜的喇嘛,五體投地的朝聖者……
基本介紹
- 書名:康藏行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10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 作者:謝天沙 楊鐮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12200, 751531220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康藏行》在《亦報》開始刊出時,已感覺它是一部具有重大價值的遊記。康、藏僻處西陲,中土之人,莫說發願前往考察,退求其次,想讀一本較為詳實的書籍,從而了解一些那邊的情況,亦復難得。今作者抱堅苦卓絕的精神,完成這個萬里荒寒的康、藏旅行,收穫豐富,固不待言,而其無上意義,乃在作者發揮了最高智慧,用正確觀點,具體介紹千百年來被隔閡著的西南大片土地,使我們由認識而重視,進一步擔負起溝通開發的任務。
圖書目錄
序言
作者聲明數點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康藏物產簡介
一、由金沙江說到砂里淘金
二、大草原里的駱駝——毛牛
三、藏胞的衣食之源——羊
四、耐寒的大肺馬
五、高原上有森林嗎?
六、沿海稀罕的幾種藥材
七、康藏有沒有手工業
八、將來的大水力發電站
第三章獨特的生活習慣
一、吃的種種
二、為什麼出門必須騎馬
三、渡曲與獨索橋
四、原木作屋的莊房娃
五、牛廠娃的放牧生活
六、寶貴的牛糞與羊皮風筒
七、適應實用的服裝
八、跳鍋莊與民歌
九、人人武裝的藏胞
十、藏胞的禮節
十一、藏文與藏語
十二、寂寞的老年人及其歸宿
十三、雇讀的學生
十四、複雜的藏洋
十五、獨特的商幫與古老的貿易方法
第四章康藏婦女
一、贅婿制
二、勞動婦女
三、康藏婦女的裝飾
第五章剖視康藏的喇嘛教
一、宏偉精緻的寺廟建築
二、以顏色來分喇嘛教的派別
三、最尊貴的佛像
四、念經、坐靜與拜佛
五、經塔、經鼓、經幡、嗎咪堆
六、堪布、呼圖克圖與格西
七、喇嘛樂隊與跳神
八、喇嘛寺的經濟來源
九、德格印經院
十、稀少的女喇嘛——覺母
第六章略析土司頭人制度
一、烏拉制度
二、台站與官寨
三、土官的組織
四、轄區最大的德格土司
五、女土司德親旺母
第七章山川風景
一、到處可浴的溫泉
二、美麗莊嚴的雪山
三、可怕的沮洳地帶
四、大草原一望無垠
五、雅礱江的奇景
第八章幾件大事與人物
一、班禪行轅
二、大金白利事件
三、關於康藏公路
附錄建立藏區的乳脂工業
作者聲明數點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康藏物產簡介
一、由金沙江說到砂里淘金
二、大草原里的駱駝——毛牛
三、藏胞的衣食之源——羊
四、耐寒的大肺馬
五、高原上有森林嗎?
六、沿海稀罕的幾種藥材
七、康藏有沒有手工業
八、將來的大水力發電站
第三章獨特的生活習慣
一、吃的種種
二、為什麼出門必須騎馬
三、渡曲與獨索橋
四、原木作屋的莊房娃
五、牛廠娃的放牧生活
六、寶貴的牛糞與羊皮風筒
七、適應實用的服裝
八、跳鍋莊與民歌
九、人人武裝的藏胞
十、藏胞的禮節
十一、藏文與藏語
十二、寂寞的老年人及其歸宿
十三、雇讀的學生
十四、複雜的藏洋
十五、獨特的商幫與古老的貿易方法
第四章康藏婦女
一、贅婿制
二、勞動婦女
三、康藏婦女的裝飾
第五章剖視康藏的喇嘛教
一、宏偉精緻的寺廟建築
二、以顏色來分喇嘛教的派別
三、最尊貴的佛像
四、念經、坐靜與拜佛
五、經塔、經鼓、經幡、嗎咪堆
六、堪布、呼圖克圖與格西
七、喇嘛樂隊與跳神
八、喇嘛寺的經濟來源
九、德格印經院
十、稀少的女喇嘛——覺母
第六章略析土司頭人制度
一、烏拉制度
二、台站與官寨
三、土官的組織
四、轄區最大的德格土司
五、女土司德親旺母
第七章山川風景
一、到處可浴的溫泉
二、美麗莊嚴的雪山
三、可怕的沮洳地帶
四、大草原一望無垠
五、雅礱江的奇景
第八章幾件大事與人物
一、班禪行轅
二、大金白利事件
三、關於康藏公路
附錄建立藏區的乳脂工業
序言
20世紀,是人類社會進展最快的世紀。20世紀的通行話語是“變革”。
就中國而言,自進入20世紀,1911年“辛亥革命”為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譜系畫上了句號,1919年“五四”運動,新文化普及,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現代中國奠定了基礎。20世紀前50年間,袁世凱“稱帝”、溥儀重返紫禁城,北伐、長征、抗日戰爭……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受到舉世關注。此後,特別是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這些歷史事件親歷者的感受,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20世紀是中國進入現代時期的關鍵的、不容忽視的轉型期,以20世紀前半期為例,1900年,“八國聯軍”踐踏中華文明,舉國在抗議中反思;1901年,原來拒絕改良的清廷宣布執行新政;1906年,預備立憲……以世界背景而言,“十月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成立聯合國……1911年到1949年,僅僅歷時30多年,中國結束了封建社會,經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會主義的巨大跨越。反思20世紀,政治取向曾被視為文明演進的門檻,“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紅,就是黑,一度成為輿論導向,影響了大眾思維。
無可否認,在現代社會,伴隨社會的進步、發展,中華民族的民主、科學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的過程,是中國歷史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中國現代時期的鮮明特點。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則為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過程,提供了真實生動的佐證。
20世紀的豐富出版物中,一定程度上因為政治意圖與具體事件脫節,人文地理著作長期以來未能受到充分關注,然而文學、歷史、政治、文化、語言、民族、宗教、地理學、邊疆學、地緣政治……等學科,普遍受到了人文地理讀物的影響,它們是解讀20世紀民主、科學思維成為社會主流意識的通用“教材”。
人文地理紀實無異於在社會急劇變革過程進行的“國情調研”,進入20世紀的里程碑。沒有這部分內容,20世紀前期——現代時期,會因缺失了細節,受到誤解,直接導致對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認識不足。
就學科進展而言,現代文學研究是最早進入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位置的學科之一,《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則為現代文學家鋪設了通向文學殿堂的台階:論證了他們的代表性,以及他們引領時代風氣的意義。
與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學史的漫長曆程相比,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多年短如一瞬間,終結封建王朝世系,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現代時期定位的標誌。
“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動為關注對象。風光物態、環境變遷、文物古蹟、地緣政治……作為文明進步的背景,構建了“人文地理”的學術負載與閱讀空間。
關於這個新課題,第一步是蒐集並選擇作品,經過校訂整理重新出版。民國年間,中國的出版業從傳統的木刻、手抄,進入石印、鉛印出版流程,出版物遠比目前認為的(已知的)寬泛,《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的編輯出版,為現代時期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參照,樹立了傳之久遠的豐碑。否則,經過時間的淘汰,難免流散失傳,甚至面目全非。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與旅遊文學、鄉土志書、散文筆記、家譜實錄等讀物的區別在於:
人文地理紀實穿越了歷史發展脈絡,記錄出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得失成敗。比如邊疆,從東北到西北,沒有在人文地理紀實之中讀不到的盲區。21世紀,開發西部是中國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開發西部並非始於今天,進入了現代時期便成為學術精英肩負的使命:從文化相對發達的中原前往相對落後的中西部,使中西部與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華民族的豐厚遺產,共同面對美好前景。通過《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我們與開拓者一路同行,走進中西部,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分擔他們的艱難困苦。感受文明、傳承文明。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會因歲月流逝、天災人禍,而零落泯滅。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是20世紀結束後,重返這一歷史時期的高速路、立交橋。
就中國而言,自進入20世紀,1911年“辛亥革命”為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譜系畫上了句號,1919年“五四”運動,新文化普及,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現代中國奠定了基礎。20世紀前50年間,袁世凱“稱帝”、溥儀重返紫禁城,北伐、長征、抗日戰爭……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受到舉世關注。此後,特別是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這些歷史事件親歷者的感受,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20世紀是中國進入現代時期的關鍵的、不容忽視的轉型期,以20世紀前半期為例,1900年,“八國聯軍”踐踏中華文明,舉國在抗議中反思;1901年,原來拒絕改良的清廷宣布執行新政;1906年,預備立憲……以世界背景而言,“十月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成立聯合國……1911年到1949年,僅僅歷時30多年,中國結束了封建社會,經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到社會主義的巨大跨越。反思20世紀,政治取向曾被視為文明演進的門檻,“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紅,就是黑,一度成為輿論導向,影響了大眾思維。
無可否認,在現代社會,伴隨社會的進步、發展,中華民族的民主、科學精神逐步深入人心的過程,是中國歷史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中國現代時期的鮮明特點。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則為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過程,提供了真實生動的佐證。
20世紀的豐富出版物中,一定程度上因為政治意圖與具體事件脫節,人文地理著作長期以來未能受到充分關注,然而文學、歷史、政治、文化、語言、民族、宗教、地理學、邊疆學、地緣政治……等學科,普遍受到了人文地理讀物的影響,它們是解讀20世紀民主、科學思維成為社會主流意識的通用“教材”。
人文地理紀實無異於在社會急劇變革過程進行的“國情調研”,進入20世紀的里程碑。沒有這部分內容,20世紀前期——現代時期,會因缺失了細節,受到誤解,直接導致對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認識不足。
就學科進展而言,現代文學研究是最早進入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位置的學科之一,《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則為現代文學家鋪設了通向文學殿堂的台階:論證了他們的代表性,以及他們引領時代風氣的意義。
與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學史的漫長曆程相比,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多年短如一瞬間,終結封建王朝世系,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現代時期定位的標誌。
“人文地理”,是以人的活動為關注對象。風光物態、環境變遷、文物古蹟、地緣政治……作為文明進步的背景,構建了“人文地理”的學術負載與閱讀空間。
關於這個新課題,第一步是蒐集並選擇作品,經過校訂整理重新出版。民國年間,中國的出版業從傳統的木刻、手抄,進入石印、鉛印出版流程,出版物遠比目前認為的(已知的)寬泛,《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的編輯出版,為現代時期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參照,樹立了傳之久遠的豐碑。否則,經過時間的淘汰,難免流散失傳,甚至面目全非。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與旅遊文學、鄉土志書、散文筆記、家譜實錄等讀物的區別在於:
人文地理紀實穿越了歷史發展脈絡,記錄出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得失成敗。比如邊疆,從東北到西北,沒有在人文地理紀實之中讀不到的盲區。21世紀,開發西部是中國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開發西部並非始於今天,進入了現代時期便成為學術精英肩負的使命:從文化相對發達的中原前往相對落後的中西部,使中西部與政治文化中心共同享有中華民族的豐厚遺產,共同面對美好前景。通過《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我們與開拓者一路同行,走進中西部,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分擔他們的艱難困苦。感受文明、傳承文明。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會因歲月流逝、天災人禍,而零落泯滅。
《20世紀人文地理紀實》是20世紀結束後,重返這一歷史時期的高速路、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