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可稱得上是一位具有蓋世功勳的帝王,他一生治世之久長,業績之輝煌,涉獵之廣泛,目光之敏銳,辨人之忠奸,處事之通達,英明勝算,高人一籌。他高超的政治智慧都折射在宮闈深處的秘旨、疆場險境的決策、君臣鬥智的睿語、推心置腹的坦誠、棋高一著的謀劃之中。清代史學名宿章梫依據皇家文獻,於宣統二年編輯而成《康熙政要》,該書仿照唐代史學家吳兢的《貞觀政要》編撰,可與《貞觀政要》並稱媲美,堪稱中國帝王學之雙璧。《康熙治國要略》依據《康熙政要》編輯註解,保留了大量可供考察康熙政事的第一手資料。它既是一部“帝王之書”,又是一部大眾政治學讀物;既是一部帝王治國治世方略集成,又是一部精英人才管理學著作。它還是一部智慧之書、知識之書,你把它當作史書來讀也未嘗不可。此書分類歸納,每段長長短短,便於閒時瀏覽,忙時擱置,隨讀隨停,開卷有益。觀史者可以領略康熙執政的風雲變幻,為政者可以體察治國治世的方略道理,為民者可以獲得人生的智慧與知識,不同的讀者都會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收穫。
基本介紹
- 書名:康熙治國要略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16
- 品牌:天下書盟
- 作者:魯源生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75268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康熙治國要略》
1.貞觀政要之後又有部帝王學名著《康熙政要》精華版
2.一代帝王的治國經驗與處事之道的記錄。
3.康熙日常問政的實錄記載,真實可信。
4.學習謀事待人枕邊必讀之書。
5.雍正、乾隆開創清代盛世的指導思想。
1.貞觀政要之後又有部帝王學名著《康熙政要》精華版
2.一代帝王的治國經驗與處事之道的記錄。
3.康熙日常問政的實錄記載,真實可信。
4.學習謀事待人枕邊必讀之書。
5.雍正、乾隆開創清代盛世的指導思想。
媒體推薦
新浪讀書、搜狐讀書、騰訊讀書志聯合力薦
圖書目錄
心懷天下,躬親大政
風聞言事,務必謹慎
與民休息,道在不擾
德為才先,知人善任
親賢遠佞,持之以恆
躬行實踐,有益所學
民富國裕,民足君足
居安思危,治不忘亂
民心悅服,邊境自固
體察民情,巧詢米價
敬天法祖,居敬行簡
實心實政,誠血治國
孜孜求治,一生勤政
政歸簡易,民生自遂
尚德緩刑,教化為先
國家致治,崇尚寬大
丁憂守制,以防兵亂
於民有益,才是根本
安靜無為,體恤下情
有錯必改,有令必行
因地制宜,隨人之性
中正能公,誠敬去私
向風慕義,尚德不威
振舉綱領,宰相本職
榮歸故里,謹厚養老
體察下情,優禮老臣
君臣和合,皓首滿朝
對待功臣,因時而異
虛心求諫,嚴禁浮詞
匡過陳善,實陳得失
上行下效,正本清源
廣開言路,言之無罪
君臣遇合,千古為難
明察秋毫,賞罰分明
虛心納諫,知錯能改
潔己奉公,斷絕饋遺
人臣服官,首重廉恥
一意奉公,禁結朋黨
君臣同德,上下一心
同寅協恭,滿漢和諧
朝廷會議,不準扯皮
居官善否,自在民心
勇擔責任,不能推諉
務實低調,不講空話
人主讀書,學貴實用
開放國門,以利民生
以身作則,政簡刑清
提拔俊傑,儲備人才
腳踏實地,空言誤國
舉賢退庸,獎懲分明
人命關天,謹慎對待
適時而戰,維護國威
仁者無敵,恩威並施
南巡虧空,盡行蠲免
蠲免錢糧,人口加增
賑濟民生,刻不容緩
登基慶典,堅辭不受
出門在外,不忘母后
捨身為孝,嚴厲禁止
誠心居喪,禁止鋪張
褒獎孝子,樹立楷模
讀書致用,踴躍建言
臣下紛爭,不加偏袒
公爾忘私,天下大治
提倡清廉,表彰典型
整肅裙帶,約束親朋
褒獎廉官,優禮後人
通經明理,不信巫術
整肅佛教,嚴禁欺詐
虛假聖物,痛陳其非
口腹之慾,有損無益
沉迷佛讖,皆為愚昧
讒佞方士,皆不可信
與時俱進,空言誤國
淫祠濫祀,嚴察禁革
限建寺廟,控制規模
崇經尚禮,銷毀淫詞
辨別等威,崇尚節儉
軫恤滿洲,使之脫貧
移風易俗,積儲日豐
貪官之罪,斷不可寬
新辟荒地,十年起科
豐年儲糧,未雨綢繆
資助貧民,發展生產
早作準備,防範蝗災
講求科學,拒絕蠻幹
興修水利,旱澇保收
愛惜生命,寬緩刑罰
洗心滌慮,秉公執法
刑部案件,速辦速決
反覆詳究,矜慎民命
尊重歷史,實事求是
荒誕前事,引以為戒
民飢則亂,禍生於忽
與民實惠,不求虛名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兵機遲速,關係最重
處亂不驚,用人不疑
安撫百姓,自由貿易
盡心勉勵,教養蒙古
巡幸物用,內廷備辦
同甘共苦,愛護群下
徹夜工作,顧念蒼生
輕車簡從,減少擾民
風聞言事,務必謹慎
與民休息,道在不擾
德為才先,知人善任
親賢遠佞,持之以恆
躬行實踐,有益所學
民富國裕,民足君足
居安思危,治不忘亂
民心悅服,邊境自固
體察民情,巧詢米價
敬天法祖,居敬行簡
實心實政,誠血治國
孜孜求治,一生勤政
政歸簡易,民生自遂
尚德緩刑,教化為先
國家致治,崇尚寬大
丁憂守制,以防兵亂
於民有益,才是根本
安靜無為,體恤下情
有錯必改,有令必行
因地制宜,隨人之性
中正能公,誠敬去私
向風慕義,尚德不威
振舉綱領,宰相本職
榮歸故里,謹厚養老
體察下情,優禮老臣
君臣和合,皓首滿朝
對待功臣,因時而異
虛心求諫,嚴禁浮詞
匡過陳善,實陳得失
上行下效,正本清源
廣開言路,言之無罪
君臣遇合,千古為難
明察秋毫,賞罰分明
虛心納諫,知錯能改
潔己奉公,斷絕饋遺
人臣服官,首重廉恥
一意奉公,禁結朋黨
君臣同德,上下一心
同寅協恭,滿漢和諧
朝廷會議,不準扯皮
居官善否,自在民心
勇擔責任,不能推諉
務實低調,不講空話
人主讀書,學貴實用
開放國門,以利民生
以身作則,政簡刑清
提拔俊傑,儲備人才
腳踏實地,空言誤國
舉賢退庸,獎懲分明
人命關天,謹慎對待
適時而戰,維護國威
仁者無敵,恩威並施
南巡虧空,盡行蠲免
蠲免錢糧,人口加增
賑濟民生,刻不容緩
登基慶典,堅辭不受
出門在外,不忘母后
捨身為孝,嚴厲禁止
誠心居喪,禁止鋪張
褒獎孝子,樹立楷模
讀書致用,踴躍建言
臣下紛爭,不加偏袒
公爾忘私,天下大治
提倡清廉,表彰典型
整肅裙帶,約束親朋
褒獎廉官,優禮後人
通經明理,不信巫術
整肅佛教,嚴禁欺詐
虛假聖物,痛陳其非
口腹之慾,有損無益
沉迷佛讖,皆為愚昧
讒佞方士,皆不可信
與時俱進,空言誤國
淫祠濫祀,嚴察禁革
限建寺廟,控制規模
崇經尚禮,銷毀淫詞
辨別等威,崇尚節儉
軫恤滿洲,使之脫貧
移風易俗,積儲日豐
貪官之罪,斷不可寬
新辟荒地,十年起科
豐年儲糧,未雨綢繆
資助貧民,發展生產
早作準備,防範蝗災
講求科學,拒絕蠻幹
興修水利,旱澇保收
愛惜生命,寬緩刑罰
洗心滌慮,秉公執法
刑部案件,速辦速決
反覆詳究,矜慎民命
尊重歷史,實事求是
荒誕前事,引以為戒
民飢則亂,禍生於忽
與民實惠,不求虛名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兵機遲速,關係最重
處亂不驚,用人不疑
安撫百姓,自由貿易
盡心勉勵,教養蒙古
巡幸物用,內廷備辦
同甘共苦,愛護群下
徹夜工作,顧念蒼生
輕車簡從,減少擾民
序言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三個時代是被後世稱為盛世的,這便是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和清代“康雍乾之治”。清代距離今世較近,所以,影響尤為顯著。清代的鼎盛時期是從康熙皇帝開始的,最初,多爾袞率八旗兵入關,驅滅李自成、張獻忠,掃蕩南明余勢,建立清朝政權,促成朝代更迭,但天下大亂的局面延續幾十年,直到康熙年間才漸次平定。康熙皇帝主政期間,對清王朝穩定局面、梳理天下政事、走向安定繁榮,起到關鍵作用。沒有康熙皇帝,後來繼起的雍正、乾隆兩朝的持續發展就是不可想像的了。
康熙皇帝執政幾十年,以罕見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影響了當時的整箇中國,而且,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還親手培養出王朝的接班人,其後的兩代皇帝都是在他的訓教之下學會理政的。
康熙皇帝的這些執政經歷和具體言行都記錄在《康熙政要》之中。現在,我們對這部珍貴記錄加以整理、譯註,以《康熙治國要略》之名編印出版。
《康熙政要》原為清代史學名宿章梫依據皇家文獻編輯,宣統二年成,與唐代史學家吳兢的《貞觀政要》並稱媲美,堪為中國帝王學雙璧。章梫於光緒三十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提調、監督,國史館協修、纂修、功臣館總纂,郵傳部、交通部傳習所監督,是北京郵電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兩校的的創辦者和校長,也做過北平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章梫在晚清時候仿唐代《貞觀政要》之例而成此書,為後世留下一部考察康熙政事的第一手資料。
在《康熙政要》基礎上編排的《康熙治國要略》,堪稱一部管理學著作,亦有寶貴的史料價值。此書內容分類歸納,每每段落不長,但內涵十分豐富,對人極富啟發。
皇帝所留下的當政密事與處世之道,過去稱之為“帝王術”,歷來秘不示人。以康熙皇帝治世之久、業績之大、涉獵之廣、目光之銳,他所留下的這些宮闈深處的秘語、疆場險境的決策、君臣鬥智的睿語、推心置腹的坦誠、棋高一著的謀劃……具有極深的內涵,即使在社會形態已經大大變化的今天,也存在著有益的借鑑意義。
康熙皇帝的確是一位史上罕見的智者,他的智慧之光在這部書里時時閃耀。而且,他是皇帝中少有的“實話實說”的人,他以長篇言辭述說自己當皇帝的感受,令人覺得真實可信,不但肅然起敬,甚而勾起惻隱,這不能不說是實話的感人力量。作為人君,康熙當然有過人的識人知世之能,你看他論宋高宗那段話,以宋高宗自作“損名齋”判斷“即此一端觀之,知其優遊苟且,而無振作之志矣!”按康熙皇帝的想法,宋高宗“第當其時,正宜奮力有為,非僅淡泊撝謙可以恢復大業!”在康熙皇帝口中,那位玩假淡泊的宋高宗,無能無志真面目被揭得無處遁逃。他還有句話,足為當下那些貪官當頭斷喝:“在彼小人,惟知目前僥倖,而不念日後久遠之計也!”
他絕不是不講情感的人。康熙三十六年正月,費揚古部將阿南達從前線傳來生擒噶爾丹之子的訊息,康熙皇帝馬上給戍邊在外大將費揚古傳信:“時當上元令節,眾蒙古及投誠厄魯特齊集暢春園,適阿南達疏至,眾皆喜悅,卿獨居邊塞,不得在朕左右,殊深軫念,故以疏示知,並賜物,問卿無恙,即如卿相見也。”同時賜胙肉、鹿尾等物。千里之外,有如此講究情義的皇帝,戍邊大臣豈有不感激涕零、死命效力的?
既講理性、又講感情的管理者,理當如是。
作為最高領導,更為可貴的是遇到不成功的事不推諉己過。平定三藩之亂之後,有人追索當初逼得吳三桂等人起兵謀反的責任,康熙皇帝後來講起這件事時說:“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與議政諸王、大臣議遷藩之事,內中有言當遷者,有言不可遷者,然在當日之勢,遷之亦叛,即不遷亦叛,遂定遷藩之議。三藩既叛,大學士索額圖奏曰:‘前議三藩當遷者,皆宜正以國法。朕曰:‘不可。廷議之時,言三藩當遷者,朕實主之。今事至此,豈可歸過於他人?’時在廷諸臣,一聞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悅誠服。朕從來諸事不肯委罪於人,鈏軍國大事,而肯卸過於諸大臣乎?”
正確判斷都歸自己,英明決策都歸自己,而把錯誤推給別人,這是人性的弱點,作為君王而能負起責任,不居功,不委過,尤為可佳。
康熙皇帝是個非常理智清醒的人,這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他曾說起明朝皇帝每有出宮必嚴加防範的事:“朕見明朝之君,高居深宮,過於安逸。凡郊祀偶出,所乘之輦,皆鐵絲作帷,以防不測。人君臨御天下,以四海為一家,當使遐邇上下,傾心歸慕,若刀矢可加於輦幄之中,則人心離二,雖鐵壁何益?故古來賢聖之君,尚德不尚威也。”這段話,出於以往帝王之口,誠可令人深思。
作為明朝之後的一代朝廷,康熙皇帝最明朝走向覆滅的緣由有過深刻思考,正所謂“殷鑑不遠”。所以,他斷不敢浮在上面不解稼穡,他曾嚴斥地方官以謊報荒年的方式以求朝廷散糧放款,“賑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實心奉行,往往生事。蓋聚饑寒人於一鄉,勢必爭奪。明時流賊,亦以散糧而起,此不可不慎也。”這種“保住貧困縣稱號”的地方,光榮嗎?不光榮,但是有實惠,而且這“實惠”會生事。這等“奧妙”,在康熙皇帝那裡早已看透並嚴斥了。
他極為了解底層狀況,尤其清醒地知道在自己統治下存在著自明代延續下來的積弊難除情形:“今人沿於明季陋習,積見日深,清操潔己,難言之矣!職守亦多至曠怠,罕能恪勤。朝廷良法美意,往往施行未久,即為叢弊之地。常欲化導轉移,每患積習之難去也。”
《康熙政要》的內容,豈止如上幾個簡要側面?
面對一本書,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同的感受,但這裡敢說,越是有過管理經營的人,越是涉世深刻的人,從這部《康熙政要》中所得越多。這部激發智慧的書,相信會給人以許多啟迪。
康熙皇帝執政幾十年,以罕見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影響了當時的整箇中國,而且,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還親手培養出王朝的接班人,其後的兩代皇帝都是在他的訓教之下學會理政的。
康熙皇帝的這些執政經歷和具體言行都記錄在《康熙政要》之中。現在,我們對這部珍貴記錄加以整理、譯註,以《康熙治國要略》之名編印出版。
《康熙政要》原為清代史學名宿章梫依據皇家文獻編輯,宣統二年成,與唐代史學家吳兢的《貞觀政要》並稱媲美,堪為中國帝王學雙璧。章梫於光緒三十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提調、監督,國史館協修、纂修、功臣館總纂,郵傳部、交通部傳習所監督,是北京郵電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兩校的的創辦者和校長,也做過北平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章梫在晚清時候仿唐代《貞觀政要》之例而成此書,為後世留下一部考察康熙政事的第一手資料。
在《康熙政要》基礎上編排的《康熙治國要略》,堪稱一部管理學著作,亦有寶貴的史料價值。此書內容分類歸納,每每段落不長,但內涵十分豐富,對人極富啟發。
皇帝所留下的當政密事與處世之道,過去稱之為“帝王術”,歷來秘不示人。以康熙皇帝治世之久、業績之大、涉獵之廣、目光之銳,他所留下的這些宮闈深處的秘語、疆場險境的決策、君臣鬥智的睿語、推心置腹的坦誠、棋高一著的謀劃……具有極深的內涵,即使在社會形態已經大大變化的今天,也存在著有益的借鑑意義。
康熙皇帝的確是一位史上罕見的智者,他的智慧之光在這部書里時時閃耀。而且,他是皇帝中少有的“實話實說”的人,他以長篇言辭述說自己當皇帝的感受,令人覺得真實可信,不但肅然起敬,甚而勾起惻隱,這不能不說是實話的感人力量。作為人君,康熙當然有過人的識人知世之能,你看他論宋高宗那段話,以宋高宗自作“損名齋”判斷“即此一端觀之,知其優遊苟且,而無振作之志矣!”按康熙皇帝的想法,宋高宗“第當其時,正宜奮力有為,非僅淡泊撝謙可以恢復大業!”在康熙皇帝口中,那位玩假淡泊的宋高宗,無能無志真面目被揭得無處遁逃。他還有句話,足為當下那些貪官當頭斷喝:“在彼小人,惟知目前僥倖,而不念日後久遠之計也!”
他絕不是不講情感的人。康熙三十六年正月,費揚古部將阿南達從前線傳來生擒噶爾丹之子的訊息,康熙皇帝馬上給戍邊在外大將費揚古傳信:“時當上元令節,眾蒙古及投誠厄魯特齊集暢春園,適阿南達疏至,眾皆喜悅,卿獨居邊塞,不得在朕左右,殊深軫念,故以疏示知,並賜物,問卿無恙,即如卿相見也。”同時賜胙肉、鹿尾等物。千里之外,有如此講究情義的皇帝,戍邊大臣豈有不感激涕零、死命效力的?
既講理性、又講感情的管理者,理當如是。
作為最高領導,更為可貴的是遇到不成功的事不推諉己過。平定三藩之亂之後,有人追索當初逼得吳三桂等人起兵謀反的責任,康熙皇帝後來講起這件事時說:“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與議政諸王、大臣議遷藩之事,內中有言當遷者,有言不可遷者,然在當日之勢,遷之亦叛,即不遷亦叛,遂定遷藩之議。三藩既叛,大學士索額圖奏曰:‘前議三藩當遷者,皆宜正以國法。朕曰:‘不可。廷議之時,言三藩當遷者,朕實主之。今事至此,豈可歸過於他人?’時在廷諸臣,一聞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悅誠服。朕從來諸事不肯委罪於人,鈏軍國大事,而肯卸過於諸大臣乎?”
正確判斷都歸自己,英明決策都歸自己,而把錯誤推給別人,這是人性的弱點,作為君王而能負起責任,不居功,不委過,尤為可佳。
康熙皇帝是個非常理智清醒的人,這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他曾說起明朝皇帝每有出宮必嚴加防範的事:“朕見明朝之君,高居深宮,過於安逸。凡郊祀偶出,所乘之輦,皆鐵絲作帷,以防不測。人君臨御天下,以四海為一家,當使遐邇上下,傾心歸慕,若刀矢可加於輦幄之中,則人心離二,雖鐵壁何益?故古來賢聖之君,尚德不尚威也。”這段話,出於以往帝王之口,誠可令人深思。
作為明朝之後的一代朝廷,康熙皇帝最明朝走向覆滅的緣由有過深刻思考,正所謂“殷鑑不遠”。所以,他斷不敢浮在上面不解稼穡,他曾嚴斥地方官以謊報荒年的方式以求朝廷散糧放款,“賑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實心奉行,往往生事。蓋聚饑寒人於一鄉,勢必爭奪。明時流賊,亦以散糧而起,此不可不慎也。”這種“保住貧困縣稱號”的地方,光榮嗎?不光榮,但是有實惠,而且這“實惠”會生事。這等“奧妙”,在康熙皇帝那裡早已看透並嚴斥了。
他極為了解底層狀況,尤其清醒地知道在自己統治下存在著自明代延續下來的積弊難除情形:“今人沿於明季陋習,積見日深,清操潔己,難言之矣!職守亦多至曠怠,罕能恪勤。朝廷良法美意,往往施行未久,即為叢弊之地。常欲化導轉移,每患積習之難去也。”
《康熙政要》的內容,豈止如上幾個簡要側面?
面對一本書,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同的感受,但這裡敢說,越是有過管理經營的人,越是涉世深刻的人,從這部《康熙政要》中所得越多。這部激發智慧的書,相信會給人以許多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