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濟號炮艦,是清朝末年,福州船政建造的第22號船,“威遠”級鐵脅木殼船的3號艦。該船於1888年調配給北洋水師,成為一艘練習艦。該船也是甲午海戰後唯一倖存的北洋水師軍艦,1896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師,該船改名“復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濟號炮艦
- 建造年代:清朝末年
- 建造工廠:福州船政
- 參戰:甲午海戰
- 別名:“復濟”
- 造價 :21.1萬兩銀
基本信息,詳細資訊,服役過程,主要船員,
基本信息
該船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2艘艦船,“威遠”級鐵脅木殼船的3號艦船,造價 21.1萬兩銀,由船政學生吳德章等設計監造,1878年7月12日開工,1879年7月20日下水,1880年1月9日竣工。該船和前兩條“威遠”級鐵脅木殼船不同的是:這是一條兵商兩用船。所以很多地方,例如甲板,增加了艙房。而且使用了一台立式“康邦蒸汽機”,機器雖然高度高,但是所占平面面積小,可以多節省空間裝載貨物。
詳細資訊
該船為鐵脅雙重木殼,採用鐵釘連線捻縫工藝製造。長72.37米、寬11.17米、型深5.93米、艦艏吃水5.13米、艦艉吃水5.30米、主匡面積34.55平方米、風帆面積933.24平方米、採用康邦省煤立式2汽缸蒸氣機、4座圓式鍋爐、功率750匹馬力、航速12節、排水量1310噸、編制124人,管帶為游擊銜。
主要武器:火炮15門,由於調配至北洋之後編為一艘練習艦,所以該船武器平台五花八門,主炮為80磅“瓦瓦蘇爾”火炮,配備12磅“阿姆斯特朗”2門,還有87毫米口徑的“克虜伯”舢板火炮4門,並配備“格林”機關炮2門和“諾典菲爾德”機關炮2門,同時裝有金陵製造的10磅小口徑火炮4門,然後為了進行魚雷教學,又增設魚雷發射管1具。
服役過程
該艦原屬福建水師,於1880年4月4日調配給招商局,成了一條客輪。在此之前,福州船政稱該船“船身堅固,機器精良”,但是到了招商局之後,1880年5月8日,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行文總理衙門,稱該船“行駛尚為穩妥,旋轉亦是便捷”,但是“雖加了大量壓載物,仍未能平穩”、“如多搭載客人,恐不免搖晃”,甚至“慮有傾覆之險”,表明海關不敢為其頒發牌照,請總理衙門自行定奪。
上述這一說法,在當時官場引起了軒然大波,清流言官藉機猛烈抨擊福州船政,指責其造船水平不行。後來船政大臣黎兆棠在北洋大臣的支持下,上書澄清:“康濟號本是兵商兩用船,以客輪規範挑剔其的做法,甚為不符”。最終化解了這一事件。
1888年,該船劃歸北洋水師用作練船,由於火力較弱,航速較慢,所以沒有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中,曾和其他殘餘軍艦,抵抗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在威海衛淪陷後,被日軍解除武裝交還中國,1895年2月17日,該艦載著為國捐軀的丁汝昌等北洋將領的棺柩及殘存的北洋官兵默默地駛離威海衛。該艦後更名“復濟”,參加了英國租借威海衛儀式,1910年退役。
主要船員
“康濟”管帶薩鎮冰,北洋水師游擊,蒙古族,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留學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甲午戰敗後擔當起重振海軍的重任,一生致力于海軍事業,晚清時擔任海軍大臣、巡洋和長江艦隊統制,北洋政府時擔任海軍總長兼國務總理,民國時擔任海軍顧問,19路軍起義時擔任福建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委員等職。
“康濟”艦幫帶大副翁祖平,福州船政學堂畢業。
“康濟”艦教習丕三德,德國人。
“康濟”魚雷教習辛格立,英國人,1888-1889年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