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故居(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康有為故居(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康有為故居(Kang Youwei's Former Residence),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米市胡同43號,始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為南海會館,康有為於清光緒八年至二十四年(1882—1898年)在此居住,是康有為在北京居住、籌劃變法維新的主要活動場所。

康有為故居整體坐西朝東,由並列的四組院落構成。北面三組為清代“三軸四部分”官府格局。中軸主院為禮儀部分,有兩進院落。南軸為偏院,共三進院落。北軸偏院現有三個獨立小院。三軸以外的四部分為三進小院。南海會館內的七樹堂是康有為籌劃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場所,為研究清末變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1984年5月24日,康有為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有為故居
  • 外文名:Kang Youwei's Former Residence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米市胡同43號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約 200 m
  •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廣東南海籍京官吳榮光等集資購得米市胡同董邦達舊宅。
清道光四年(1824年),米市胡同董邦達舊宅擴建為南海會館。
清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來北京參加會試,在南海會館北路第一進院居住。
1994年,康有為故居所在片區劃為危改立項。
2004年,康有為故居所在片區開始拆遷工作。
2016年,北京市西城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年內擬啟動修繕康有為故居工程。

建築格局

康有為故居整體坐西朝東,由並列的四組院落構成。北面三組為清代“三軸四部分”官府格局。中軸主院為禮儀部分,大門面闊五間臨街,只辟出一間作為大門進出使用。一進院正房面闊七間,東西配房面闊各三間。二進院正房面闊五間,東西配房面闊各五間。南軸為偏院,共三進,倒座房及正房面闊各四間,前院配房面闊各三間,後院配房面闊各兩間。北軸偏院為休息部分,現有三個獨立小院。南院正房面闊三間,為康有為所居住的“七樹堂”。七樹堂北面小軒因全裝有玻璃窗,類似畫舫故得名“汗漫舫”。三軸以外的四部分為服務供役部分,三進小院,一進院正房面闊三間,耳房面闊一間,倒座房五間,兩側廂房各三間;二進院正房面闊五間,廂房面闊各三間;後院正房面闊三間,北側廂房面闊兩間。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平面圖

主要建築

  • 花廳院
北軸偏院中的南院為花廳院,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北房三間,硬山頂,合瓦屋面,因全裝有玻璃窗,類似畫舫故得名“汗漫舫”,原為康有為的書房。正房位於西側,面闊三間,硬山頂,合瓦屋面,原為康有為的臥室,因院內原有七棵槐樹,所以又名“七樹堂”,今樹已無存。

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爽等,廣東南海人,世稱“南海先生”,是中國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清末“戊戌變法”的主要發起者。清光緒年間,康有為考取進士,官至工部主事,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主要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遊記》等。

文物價值

清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來京參加會試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都在此處居住。南海會館內的七樹堂也成為其籌劃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場所,為研究清末變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文物保護

1984年5月24日,康有為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康有為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米市胡同43號。
康有為故居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6、48、70、102、105路公車,在果子巷站下車前往。
  • 捷運
被市內乘坐捷運4、7號線,在菜市口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距離康有為故居約3.5千米,駕車約14分鐘。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