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鋸鱗魚,學名 Myripristis kuntee (Valenciennes,1831),是金鱗魚科鋸鱗魚屬的一種夜行性魚類。白天會單獨或者一大群聚集在珊瑚礁洞內休息睡覺,晚上則會稍為游出礁洞覓食,從水淺的浪拂區到水深55公尺深都是它的活動範圍。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沒容納頜聯合齒的深缺刻;頜骨、鋤骨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群齒。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嵴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沒容納頜聯合齒的深缺刻;頜骨、鋤骨及齶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8-43,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4-16;胸鰭軟條15;尾鰭深叉形。體背紅色,側線下的體側為銀粉紅色;腮膜後緣具寬的深紅黑色帶,且延伸至胸鰭基部。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偏黃色;餘鰭的上或下半部紅色,其他部分色澹;另各鰭前緣為白色。
棲所生態
以小魚或是甲殼動物為食物,屬肉食性魚類。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西起東非往南至南非的納塔爾(除了紅海、亞丁灣、波斯灣及印度沿岸以外),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與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四國的土佐灣,南至澳洲大堡礁與羅得豪島等。台灣的西南部、南部、東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等海域均可見。
主要價值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