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山廟位於福州晉安區岳峰鎮康山頂。儘管歷盡劫難尚待修復,但它一直以宏偉的殿宇、豐富的歷史人文積澱和民間信仰的淵源,吸引著海內外的善男信女。1998年,福州晉安區政府公布該廟為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康山廟
- 地理位置:位於福州晉安區岳峰鎮康山頂
- 景點級別: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於:康山建廟始於漢代
創建歷史,歷史事跡,名字的來歷,歷史傳說,
創建歷史
康山建廟始於漢代,是為紀念古閩越國五位為民捐軀的武將。明《閩都記》載:“漢閩越時,有大鱔在蟠溪為害眾民。郢之三子,人稱白馬三郎來此射鱔除惡,被鱔尾所纏,人馬俱歿。隨行保駕的十八部將也殉難。”其中五位部將的屍體漂至康山下河邊,就地厚葬。鄉人集資建廟祭祀五位為民除害的英雄。清工部尚書、國史館總編廖鴻荃撰寫《康山帥廟序》表述:“榕城之東有康山廟焉,中奉五帥,其一柳曦,次何懋森,次王宸、鄧芝星、陳萬清。相傳五人為漢閩越臣。”他們隨郢王三子白馬王為民除害,壯烈捐軀。文章寫道:“鄉人素受其福,以嚴關所限,仿漢原廟之意於里東草創其所。”因地處福州東關,防務的嚴格限制不宜大興土木。一向受廟神護佑的鄉人,便仿照漢代該廟的原貌略加修復。至今康山廟檯面上雕刻著一隻巨型水生物的頭顱,為傳說中鱔魚精頭。康山古廟幾經歷代修復仍保留至今的文物,反映了古閩越人民與自然界鬥爭艱難創業的史實。
歷史事跡
名字的來歷
宋代自淳熙二年(1175年)至慶元六年(1200年),發生了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集團和反道學派激烈的政治鬥爭,幾起幾落。1188年,朱熹被免官出朝。他帶著憂鬱的心情遊歷八閩。當時,福州東郊的東禪寺是榕城市郊上游逆匪不靖,常護我軍屢昭感應,是以王慶兩制軍各獻匾額,所屬有司春秋至祭。”
光緒年間重修康山廟,也是由兵營全力修建。至今廟宇石柱仍有兵營修廟的題刻。
左宗棠兩度出任閩浙總督,主辦船政。1884年馬江戰敗後,為防法國侵略者捲土重來,清廷特命左宗棠赴閩督辦軍務。他親赴康山廟祭祀戰神。法國軍艦竄入馬祖澳,再次來犯。左宗棠親臨閩江口指揮炮戰,驅走侵略者後,他又到康山廟題匾謝恩。
鎮閩將軍兼閩浙總督古尼魯布,海軍耆宿、民國初的福建省長薩鎮冰和海軍部長陳紹寬,政要陳培琨等都先後到過康山廟題字贈匾祭神。
台海信眾謁祖地
康山周邊區域舊稱易俗里。自古就是著名旅遊勝地。五代閩國時,這裡寺廟林立。有三昧院、寶月院、東報國院、東林院、浦華嚴院、多寶院、東嶽廟。康山東南側,宋代時是“東禪寺”,康山是其景點之一,築有“秉蘭堂”。每年三月三,榕城的騷客文人多在此聚會。宋熙寧二年,福州郡守程師孟吟詩,描寫當時如詩似畫的風光:“出城林徑起巷煙,白馬遺蹤俗尚傳。第一僧居蘭若處,幾番身醉荔枝前。百年騷客來閒寺,三月遊人作樂天。更愛堂前迎太守,路頭先墜碧雲鞭。”
古代康山廟溪流環抱,綠樹成陰,百鳥栖息,遊客如雲。如今雖荒草萋萋,但仍有老樹護廟,環境清幽。東郊林立的寺廟多已毀滅,惟康山古廟碩果僅存,尤應珍惜保護。
康山古廟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光緒年間,迄今仍保存宏大的築構。廟宇殿堂分為前、中、後三進:一進為戲台、看台、廊道;二、三進為殿堂宮苑,中間有天井。共有九座殿宇,十幾根高大石柱刻有不少名人題寫的楹聯。廟牆還殘存栩栩如生的人物壁畫。台面保存古代巨形兇猛的水生物雕刻。古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在福州廟宇中實屬少見。
連橫的《台灣通史》,記述台南五福大帝廟:“廟在鎮署之右,為福州人所建,武營中尤崇奉之,似為五通矣。”福州人到台灣後所建的廟宇,為武營崇奉又具泰山廟特色,應與福州康山廟有同一民間信仰的淵源關係。
1989年以來,台灣台南保全宮多次到福州康山廟謁祖朝聖。不少海外僑胞也前來朝拜。
歷史傳說
在歷史的長卷中,康山廟演繹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悲壯故事。
明代,倭寇屢犯我東南沿海。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寇突然乘船南下進犯福州。當時福州毫無戒備。倭寇燒殺搶掠極為囂張。史載,福州“四郊被焚,火照城中,死者枕藉”無數,他們占據康山廟為營,“日暮酒酣”。當時,康山下林、陳兩家正在舉行婚禮。倭寇闖入殺戮鄉民,奪走新娘陳梅仙。新郎林桂香奮力反抗,終因寡不敵眾被擒。敵酋把兩人押往柴火堆前,以火焚新郎相要挾,脅迫新娘順從。陳梅仙寧死不屈,猛然撲向夫君。雙雙蹈火,壯烈殉情。鄉親為紀念他們,把康山西麓兩條街命名為“桂香街”和“梅仙街”。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倭寇第四次進犯福州,遭到福州軍民迎頭痛擊。東郊康山下的街市成了戰場。士兵江依冰高舉軍旗,衝鋒在前,殺入敵陣,激戰中脖頸挨了倭寇一刀。他搭拉著血肉模糊的頭顱,揮起旗桿上的尖矛刺向敵人。他的凜然英姿嚇破敵膽,激勵戰友勇往直前,殺得敵人丟盔棄甲,落花流水而逃。江依冰倒下了。為了紀念他,人們把這條血戰的街命名為“搭頭街”,後人叫成塔頭街。
戚繼光率軍入閩全殲倭寇後,為追悼陣亡的將士和死難的同胞,他下文全省要求在各地的泰山廟設道場超度亡靈。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八月,戚繼光特意選擇康山廟,在這裡設立道場超度英靈。
歷代崇奉的戰神
康山是拱衛古代福州東大門的屏障,是兵家必奪之地。康山廟又供奉漢閩越五大帥。於是,它就成為歷代軍營崇奉的戰神之廟。
自戚繼光在此祭悼抗倭將士後,歷代有戰事,兵營將士多到此祭帥神,祈求護佑。清代工部尚書廖鴻荃鹹豐年撰寫的《康山帥廟序》記述:“本朝受命以來,靈跡最著,故營士立廟祀之。鹹豐中
大禪寺之一,朱熹隱居此地。一次他路過小村,見到兩隻狗相對狂吠:兩犬爭言是上“獄”,不祥之兆!他急步直上東禪寺西南小山坡“秉蘭堂”,舒緩緊張的心情。友人請朱熹題字。朱熹有感而發,疾筆書寫個“康”字,以祈求安康,避凶趨吉。從此,這座小山岡即名為康山。
傳說並非空穴來風。當時,反道學派上書朝廷,提出“請斬朱熹,以絕偽學”的口號。史載,1195年朱熹擬寫奏書反擊對立派,又怕惹禍,找卜卦專家算卦,得了個凶卦,嚇得慌忙燒掉奏稿。朱熹在康山隱居時還留下了詩作:“蔥補丹田麥補脾,蔥湯麥飯兩相宜。莫道此中無厚味,前村尚有未炊時。”此詩是他在康山腳下農夫家做客,飯後有感而作,表達他對農民疾苦的關切,也流露出他遠避政治鬥爭漩渦安常處順的心境。
宋明兩代,康山帥廟受到朝廷的褒獎封敕。南宋末年,端宗皇帝南下福州,親赴康山廟求神護駕。敕封五大元帥為“英毅忠烈”,褒加王爵。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賜康山帥廟五大元帥御匾:“護國振威”,褒獎五帥“護國佑民,有協朕心”。
南宋滅亡後,皇族宗室、金紫光祿大夫趙賓的孫子趙時疇避居康山。他善醫道,積極為民眾治病,深得鄉人的愛戴和尊敬,元代泰定年間(1324 1327年)逝世。傳說他是在大樹下羽化成仙。鄉人立廟祀之,名為康山靈樹廟。
建於五代閩國的東嶽廟宋代改成“元妙觀”。該廟裡供奉五代閩國的神靈、武將因此遷移到康山廟。從此,康山廟又名泰山廟。林楓《榕城考古略》記載康山靈樹廟俗稱“泰山廟”,即緣於此。
明代崇禎年間,康山廟將帥廟、靈樹廟、泰山廟三者合一,並按照泰山帝君五百年一任的規矩,任滿換屆,將靈樹王趙時疇作為東嶽大帝供奉。同時還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歐陽公主、五帥夫人的神位。廟堂台面鐫刻一枚碩大印文:“全閩平安”,表明該廟廟神護佑全省。一廟多神,形成康山古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