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南鑼鼓草
- 分類:歌舞
- 地區:甘肅
簡介,歷史淵源,形式內容,傳承價值,傳承情況,非遺信息,
簡介
康南地廣人稀,不論是大集體時代還是後來的包產到戶,每個村子都形成了互幫互助的大集體勞作習慣,勞動時,兩三個人,在地邊上敲鑼打鼓,大部分人一邊薅草,一邊隨著鑼鼓的鼓點唱薅草歌,整片推進,互幫互助,場面熱鬧,氣氛活躍。
康南鑼鼓草,具有率真質樸的音樂個性,保留了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樸素的音樂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將康南鑼鼓草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對延續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都有十分特殊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歷史淵源
傳說,19世紀末(清代末期),一路太平軍路經康南,部分傷殘體弱的士兵,留落休養,從此便在康南安家落戶,世代生活於此。由於康南地廣人稀,農田草荒嚴重,為增加勞動效率,互相幫助,便形成了“打鼓鑼草”這一勞動習俗。
形式內容
鑼鼓草歌演唱者可以按照固定的唱本唱,也可以根據環境情景的變化,現編現唱,歌詞通俗易懂,富有詩意,情趣橫生。有的含蓄幽默:“薅草薅到趙家梁,日落西山齊發忙;只有一個懶小姐,給鋤頭把兒在餵奶。”有的格調高雅,純樸執著:“杜鵑枝頭杜鵑啼,燕子河畔燕啄泥;人民的領袖人民愛,萬眾歌唱毛主席。”
鑼鼓草的樂器主要鑼和鼓,編排成形,上舞台表演節目時,需加入其他打擊類樂器。
鑼鼓草演唱歌詞有:
太陽娃娃起得早,上山陪我來薅草;
我唱山歌誰幫腔,林中自有百靈鳥。
薅草薅到涼水坡,雙手給郎掬水喝;
三河兩道你打聽,誰的心腸能比我。
想你想得睡不著,抬個凳子院裡坐,
星星數了十八遍,數到日出月亮前。
薅草薅了整一天,眼著太陽快落山;
扯根葛條綁太陽,草不薅完不下山。
傳承價值
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是各類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康南鑼鼓草,既是一種勞動方式,又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價值:一是學術價值。對其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加以保護,將進一步充實民間音樂,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音樂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二是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三是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康南鑼鼓草,對隴南地區新農村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承情況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農村民眾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民眾的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審美需求也隨之提高,民眾對鑼鼓草演唱的興趣愈來愈淡漠,很多年輕人不願學唱。另外村莊裡大多青壯年外出打工,大集體勞作的方式逐漸被零散的勞作代替,唱鑼鼓草的人越來越少,出現頻危狀況。據統計,21世紀初,康南有演唱鑼鼓草者僅有百餘人。與此同時,由於鑼鼓草以口頭傳唱,沒有經過專業整理,隨著一些歌手的離世,歌詞遺失的現象也非常嚴重,出現瀕危狀況。
為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康縣成立了有專業人員參與的康南鑼鼓草保護領導小組,建立了鄉村級鑼鼓草樂隊(民俗文化保護村),安排專業人員對康南鑼鼓草演唱曲譜,進行了實地收集整理,縣上每逢重大文化活動,都有縣文工團排演的“鑼鼓草”文藝節目。在此基礎上,就鑼鼓草的保護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康南各鄉鎮進行全面細緻的普查,徹底摸清康南鑼鼓草的歷史沿革,以及表演表式,樂手、樂曲等全部狀況,並建檔保存。二是在康南各鄉鎮建立一個民俗文化保護村,成立一個鑼鼓草演唱隊,從人員培訓、演奏水平、演出道具等方面提高鑼鼓草藝術檔次。三是保持在市、縣,甚至省級重大文藝活動中,上演康南鑼鼓草內容的文藝節目,達到加大宣傳力度,弘揚民間音樂的目的。
具體步驟是:2007年—2008年普查相關歷史資料,建立資料庫,成立鄉村民俗文化保護村;2009年編印“鑼鼓草樂曲”;2010—2011年舉辦大規模的“鑼鼓節”活動,經常參加省市重大文藝演出。
2008年,康南鑼鼓草列為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批准檔案:甘政發〔2008〕43號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序號:7
編號:Ⅱ—4
名稱:康南毛山歌
申報單位:隴南市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