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公廟會

康公廟會

康公廟會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屬於江西撫州市臨川區非物質遺產民俗文化之一。每年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素有“抬康公菩薩”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在臨川為官時為民辦實事而興起的、集民間祭拜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集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公廟會
  • 外文名:無
  • 解釋: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
  • 性質:民俗
簡介,愛辦實事的詩人內史,延續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期待入選非遺,

簡介

由於每年抬“康公菩薩”出來遊行時,吸引了周圍許多百姓前來瞻仰祭拜,商販們便從中看到了商機,於是便在這一天到寺廟的周圍擺攤設點,進行商品交易,生意十分紅火,因此形成了“康公廟會”。這種民間祭拜和商業貿易相結合的民俗集會,從古至今一直延續了1600多年,這在我國極為罕見。我市文化部門正在將這個民間活動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愛辦實事的詩人內史

謝靈運(公元385年至公元433年),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出身東晉大族,少年好學、博覽群書的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南北朝時代與陸機齊名,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東晉時其祖父謝玄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立下赫赫戰功,封康樂公。公元393年,謝靈運8歲時襲承康樂公。南朝劉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取晉立宋國後,降謝靈運的封爵為康樂候,初為散騎常侍,轉為太子左衛率,永初三年(公元422年)降為永嘉太守。劉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文帝劉義隆征謝靈運為秘書監,還被指定撰修晉史。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宋文帝又讓謝靈運出任臨川內史。
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情山水,並善於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對後來唐代的詩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自己的才華,謝靈運曾說過一句很狂妄的話:“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謝靈運雖熱衷遊山玩水、作詩題賦外,但更牢記自己作為一名官員的使命,勤政親民、體恤百姓。上任伊始,謝靈運來到城外沿河一帶(含洋洲、孝橋)遊玩,看到那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莊稼茂盛,感覺這一帶應該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當他進入一個村子時,卻發現房屋低矮,村民們個個面黃飢瘦,衣裳襤褸,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向一老人打聽。原來這裡的百姓以種田栽菜為生,當時的水利設施十分簡陋甚至缺乏,一年溫飽全靠老天爺恩賜。連日不雨則大旱,連日降雨則大澇。百姓經常是辛苦一年顆粒無收,一遇大災便家破人亡、四處逃荒。謝靈運在積極救濟貧困百姓的同時,實地勘察地形和廣泛聽取民眾意見,之後決定挖掘蓄水湖、興修中洲圍,大規模興建水利工程。謝靈運除做好組織領導工作外,無論颳風下雨,都堅持來到修堤現場,親自挑土鏟土。中洲圍竣工的那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廿三,百姓們家家殺豬擺席設宴,鳴放鞭炮以示慶祝。各項工程建成後,城外的旱災和洪澇災害大為減少,農作物年年豐收。
兩年後,謝靈運調到廣州任職,出身貴族的他經常利用詩發牢騷,並懷有政治野心,引起出身比較卑微但掌握了政權的劉裕王族的不滿,最後以謀反罪被殺。

延續1600多年的康公廟會

謝靈運遇害後,臨川百姓為了紀念他的恩德,便在孝橋中洲梓子樹下興建了一座祠堂,祠堂里塑了謝靈運的像。因為謝靈運曾經襲封康公,所以稱為謝康樂祠,也稱“康公廟”,人們把他的塑像稱為“康公菩薩”。每逢農曆七月廿三,臨川的百姓都要把“康公菩薩”從廟裡抬出,走村串坊、穿街過巷,供人瞻仰,附近的百姓都頂禮膜拜,同時也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難。
謝康樂祠和七月廿三祭拜康公的活動一直延續到宋朝。由於活動的迷信色彩日益濃重,巫婆神漢藉機敲詐勒索鄉民,再加上貿易活動缺乏規範管理,時常發生一些糾紛,致使官府多次勒令禁止,謝康樂祠在宋朝便已破廢。《臨川縣誌》卷十五壇廟一章記載:“謝康樂祠,在府治內,宋廢。”可見在宋朝以前,謝康樂祠一直受到人們的祭拜。
謝康樂祠被廢以後,民間百姓對謝靈運的崇拜和祭祀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若干年後,城外百姓自發集資捐款重修謝康樂祠,經過整頓後的“康公廟會”比之前更繁盛,百姓們抬著“康公菩薩”到各村各堡遊行後,七月廿三這一天又把“康公菩薩”抬進縣城(今撫州城區),當時的官員出於對謝靈運的敬仰,也親到塑像前祭拜憑弔。隨著“康公菩薩”抬進城,民間的貿易活動也由在寺廟的周圍擺攤設點發展到進城開店擺攤,前來祭拜、購物、觀光的人們絡繹不絕,十分熱鬧。由於“康公廟會”的影響不斷擴大,城裡的貿易不斷增長,由此也吸引了湖北、浙江、安徽、福建等附近數省的商人在七月廿三前後趕來臨川開展貿易活動,其影響還遠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此後的廟會,外地的商人、遊客眾多,本地百姓成千上萬湧進城裡,街道攤點無數、店鋪林立,商品十分豐富、交易非常繁忙。連續四五天,城裡都是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康公廟會”已經由最初的祭拜活動演變成以物資交流、商品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物資貿易集會。
民國時期,“康公廟會”仍然十分盛行。每年的七月廿三,成千上萬的人湧進城裡,祭拜康公、購買時新物品,或湊個熱鬧。解放以後,“康公廟會”延續下來,繁盛程度不亞於民國時期,但在“文革”期間也曾被禁止。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外百姓自發捐款重修“康公廟”,當時在文化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得以重修,然而規模遠不如前,商貿活動也僅局限在寺廟的周圍,前來祭拜、集會的人也很少。

期待入選非遺

古時有“北邊祭孔、南方祭康”之說,證明“康公廟會”古時就有深遠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時任北京文化旅遊資源研究所的石建國所長曾到臨川考察,對“康公廟會”這種民俗集會極其推崇,稱這是一項巨大的文化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據臨川區第一文化館館長楊雲介紹,我市文化部門目前正在將這一民間活動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康公廟會”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民間祭拜與商業貿易相結合的民俗集會,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這種民間祭拜的民俗文化活動一直與商業貿易緊密結合,形成了商品貿易和物資交流的大型商業集會,對推動當地的商品貿易和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然而,由於這種民間集會缺乏規範的組織和管理,使得“康公廟會”的民間祭拜活動傳統文化內涵日益減少或流失,商業貿易活動受到限制,廟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越來越小。因此,保護和正確有序地傳承這一民俗文化產物在今天具有十分迫切且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精神文化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人們不斷創造“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方式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挖掘、傳承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為經濟發展服務卻往往被人漠視或遺忘,這實為對古人的不敬。人類歷史文化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因此,“康公廟會”作為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影響深遠的民俗文化現象,理應得到今人的重視和保護,並將它正確地、規範地、完整地傳承下去,使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子孫後代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康公廟會”一直是民間自發的民俗活動,由於缺乏正確引導,如今每年的“康公廟會”雖然如期開展,然而其活動力、影響力和市場的購買力已大大削弱,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也越來越小。楊館長說,如不及時加以挖掘、保護和正確地傳承,這一豐厚的民俗傳統文化資源很可能將在歷史長河中消失殆盡。我們期待這一傳承了1600多年的民間活動能夠入選“非遺”,以便得到更好保護,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