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林科維奇反應

庫林科維奇反應

庫林科維奇反應(Kulinkovich reaction),又稱Kulinkovich環丙烷化反應、Kulinkovich環丙化反應(Kulinkovich cyclopropanation),由 O. Kulinkovich 等人在1989年報導。

在異丙醇鈦(Ⅳ)(Ti(OiPr)4)催化下,乙基或更高級的格氏試劑(有β-氫)與酯反應生成環丙醇衍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林科維奇反應
  • 外文名:Kulinkovich reaction
  • 又稱:Kulinkovich環丙烷化反應
  • 反應機理:生成鈦雜環丙烷中間體
簡介,反應機理,

簡介

庫林科維奇等人在1989年報導了在烷氧基鈦(Ⅳ)如異丙醇鈦(Ti(OiPr)4)催化下,兩當量以上的乙基或更高級的格氏試劑(有β-氫)與酯反應生成環丙醇衍生物。

反應機理

一般認為,反應機理中,首先為兩分子格氏試劑與烷氧基鈦進行轉金屬作用(A),產生一個對熱不穩定的二烷基二烷氧基鈦絡合物,後者很快發生β-氫消除(B)、歧化,放出烷烴並產生一分子取代鈦雜環丙烷中間體 (C)。 該中間體作為1,2-雙碳負離子等價物,其較弱的 C–Ti 鍵接受酯羰基的插入反應,得到噁鈦雜環戊烷中間體 (D),並接下來重排為酮 。 上述插入過程重複一次, 發生分子內羰基插入 C–Ti 鍵,再進行一次烷基化(E),得到環丙醇衍生物中間體 。 這一步是總反應的限速步驟,被還原的鈦(Ⅱ)亦在此步驟中被重新氧化為鈦(Ⅳ)。 此步的產物是一種烷氧基鈦化合物,與反應使用的烷氧基鈦催化劑類似, 也可以與格氏試劑發生轉金屬作用,再生烷基鈦,從而完成此反應的催化循環。而且,此一步的另一產物環丙醇鎂鹽 ,經過水解,即得游離的環丙醇。
Kulinkovich反應機理Kulinkovich反應機理
若使用比乙基更為高級的格氏試劑,產物中將會產生兩個新的立體中心,並且,反應底物中不含螯合基團時,反應也有很高的非對映選擇性,這是此反應的一個特點。 有認為此非對映選擇性是由於噁鈦雜環戊烷 向環丙醇鈦鹽轉化一步過渡態中,底物的 C–H 鍵與鈦原子之間形成的抓氫鍵作用而造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