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庫普林庫普林Kuprin,Aleksandr Ivanovich(1870~1938)
俄國作家。1870年8月26日出生在奔薩省納羅夫恰特市一小職員家庭。早年喪父,隨母遷居
莫斯科。1880年進士官學校,軍校生活對他的性格產生很大影響。1890年畢業,編入駐波多利斯克省步兵團。這時期他開始創作。1894年退伍,在
基輔以寫作為職業。1896年曾任頓涅茨礦區工廠職員。1897年在波列西耶邊陲地區當過誦經師。1901年遷居彼得堡,次年結識高爾基和知識出版社作家。後寫了反映1905年革命的特寫《塞瓦斯托波爾事件》。第一次革命失敗後,思想趨於消極,同知識
出版社斷絕往來。對
十月革命態度矛盾,既讚美革命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又擔心祖國文化的命運。1919年全家流亡國外,主要在
巴黎居住。1937年身患重病,回到祖國,次年病逝於
列寧格勒。
作品
庫普林的作品多以親身經歷為題材,以
現實主義筆法揭露
沙皇軍隊的腐敗和
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中篇小說《莫洛赫》(1896)抨擊工廠主對工人的剝削,《奧列霞》(1898)謳歌民間少女的純真
愛情,短篇小說《石榴石手鐲》(1911)以濃郁的詩意描寫小職員的愛情悲劇。揭露沙俄軍官野蠻與腐敗的長篇小說《決鬥》(1905),在他的創作中占有顯著地位,曾受到
高爾基為首的進步文學界的好評。同類題材的小說還有《大轉變》(1900)。長篇小說《火坑》(1909~1915)描述
資本主義社會
妓女的悲慘生活,但帶有自然主義色彩。在國外時期的創作多帶回憶性質,並缺乏重大社會內容。主要作品《士官生》(1928~1933)流露出無法排遣的傷逝情調。
庫普林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最後代表之一,受到
托爾斯泰、
契訶夫和高爾基文學思想的影響。他善於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揭示社會矛盾,烘托環境氣氛。題材廣泛,幾乎觸及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抨擊沙皇專制制度的殘酷與愚昧,歌頌底層人民的勤勞與善良。但也有個別帶頹廢傾向和歪曲現實的作品。
重要作品
《莫洛赫》、《奧列霞》、《決鬥》和《火坑》(舊譯《亞瑪》)等已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