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楓木嶺》是明朝文學家、詩人顧璘創作的一首五言紀行詩。全篇描繪了攀登楓木嶺的艱險歷程:從仰視主峰、攀援危崖、登上絕頂到回首故鄉,最後以融情入景作結,層次井然,章法嚴謹。出語奇肆而不覺粗率,刻畫精工而不顯雕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度楓木嶺
- 作者:顧璘
- 創作年代:明朝
- 出處:《列朝詩集》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品題材:紀行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度楓木嶺
初指山拂天,飛鳥不可度。
艱苦躡危蹬,即是我行路。
百折頻攀援,十步九回顧。
崚嶒忽在下,衣襟帶雲霧。
倒景猶照人,平地黯將暮。
東北望故鄉,江流莽傾注。
長風萬里來,獨立難久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楓木嶺:山名,在柳州懷遠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懷遠鎮)西北。
②躡危蹬:踩著高高的石級。
④景(yǐng):通“影”。
⑤東北:向東北
⑥莽:莽莽,浩蕩。
⑧佇(zhù):佇立,久立。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山頂接著天,連鳥都飛不過。
吃力地踩著高高的石級,這就是我要走的路。
山路崎嶇曲折只好手腳並用向上攀登,走幾步一邊還要提心弔膽地向後看看。
高山突然出現在下放,衣服為雲霧所沾濕。
向下倒影還能看得見人,平地昏暗快要傍晚了。
向東北望著的我的故鄉,江水浩浩蕩蕩地奔流而去。
從東北吹來的長風或許飛越了萬里,獨自在嶺頂上無法長時間逗留。
創作背景
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作者奉命巡撫湖廣,得以遍游湖南湖北的名山大川及風景名勝,歌詠雄奇山河。這首五言古詩就是他從武岡出發至靖州途中,翻越楓木嶺時賦下的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根據內容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前六句是第一層,寫對楓木嶺的第一印象和攀登過程。“初指山接天,飛鳥不可度”,下筆突兀,極度誇張,寫出詩人在人們指引下初見楓木嶺時那種驚心動魄的印象。山頂接著天,連鳥都飛不過,何況是人。但王命在身,只好不辭艱苦,踏上那高而不安全的石級,因為這是越過此山的必由之路。山路崎嶇曲折,只好以手助腳,向上攀登,一邊還要提心弔膽地“十步九回顧”,看看萬一攀登不上,哪一步是退路。這六句詩,僅30個字,便極形象而又極經濟地活畫出楓木嶺的孳越之難,流露出詩人“行路難”的感慨。
“崚嶒忽在下”四句是第二層,寫的是終於登上嶺頂的所見。“忽”字用得極準確,寫出詩人一下子登上最高點時,服前豁然開朗,驟然產生“一覽眾山小”之感的興奮心情。“崚嶒”都在詩人腳下,可見楓木嶺的高峻。詩人不直接寫楓木嶺之高峻,而以“崚嶒”來反襯,寫法巧妙。接著,又寫衣襟被雲霧打濕,再寫在山上還可以照到夕陽的光,俯視山下平地卻已經暮色四合,同樣是反襯。這樣寫,比平鋪直敘更能烘托出楓木嶺的險峻高危。
餘下四句寫的是站在山頭上的深沉感受。“東北望故鄉”,當然不可能望到蘇州家園,只能以“東北”寄意。極目所見,只是下江流浩淼,看不見蘇杭那天堂般的錦繡繁華。可以聊慰鄉思的,是從東北吹來的長風,或許飛越萬里,還帶著江南水鄉的溫馨氣息。可惜“高處不勝寒”,在嶺頂上無法長時間逗留下去。
“度”的三個層次,蟬聯而下,一氣呵成,寫出詩人登山所見所感,描述了在這蠻荒之地攀越高峰的複雜感受。這些感受,全是實寫,不像李白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基本上是憑印象來誇張鋪陳的。如果以山水畫來比況,李白的《蜀道難》,就如技法純熟的大手筆,只憑蘊蓄在胸中的深刻印象和嫻熟的作畫程式,揮灑淋滴,氣勢磅礴。而顧璘的《度楓木嶺》,則像一幀寫生畫卷,寫的雖不是峨眉鳥道,卻另有嶺南特色,危磴百折,巉岩險峻,登山艱苦,歷歷如在目前。
名家點評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顧(璘)詩發源清淺,沿流徘徊,有忽所觸,一振其響,清映林樾,頓洗俗聽。如‘……倒景猶照人,平地黯將暮。’可謂春容雅韻。”
作者簡介
顧璘(1476~1545),字華玉,號東橋,先世吳縣(今屬江蘇)人,後徙南京(今屬江蘇)。少有才名。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