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於嘉祐五年(1060年)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簡略說明自己的寫作緣由之後,以很大篇幅來闡述財政管理這項工作及負責管理財政的官吏的重要性,提到了社稷安危的高度,進而提出完善法制、選才理財的主張。同時,還具體論述了三司副使這一職位的重要性,點出了現任三司副使呂景初記錄歷任本職情況的用意和效果。文章借題說理,文思開拓。善於開合,詳略得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王安石
  • 作品出處:《臨川集》卷八十二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度支副使1廳壁題名記
三司副使2不書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3沖之,始稽45眾史6,而自李紘7已上,至查道8,得其名;自楊偕9已上,得其官;自郭勸10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於是,書石而鑱11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眾者財12,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有財而莫理,則阡陌13閭巷14之賤人15,皆能私16取予之勢17,擅18萬物19之利,以與人主20爭黔首21,而放其無窮之欲,非必貴強桀大22而後能。如是而天子猶為不失其民者,蓋特2324而已耳。雖欲食蔬衣敝25,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26天下之給27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行也。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為先急28,而況於後世之紛紛29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30之甚備31。蓋今理財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於上而改為之32。非特當守成法33,吝34出入35,以從有司之事36而已。其職事如此。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於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於今者,而考37其所以佐上理財之方38,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39。此蓋40呂君之志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度支副使:宋代官名,掌財計,後改為三司副使。
  2. 三司副使:三司是宋朝中央財政機構,包括鹽鐵、度支、戶部三個部門。以三司使一人總領政事,三部各設副使一人,稱為“三司副使”,是本部主管長官。
  3. 呂君:呂景初,字沖之。開封酸棗(今河南延津)人。以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都水監,嘉祐四年至六年間(1059—1061年)改度支副使。
  4. 稽(jī):考察。
  5. 之:代詞,這裡指歷任三司副使的姓名。
  6. 眾史:指宋代開國以來有關三司的資料文獻。
  7. 李紘(hóng):字仲綱,宋州楚邱(今河南滑縣東)人。歷梓州、陝西、河北路轉運使,遷侍御史知雜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為三司度支副使。
  8.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今屬安徽)人。鹹平四年(1001年),舉賢良方正之士,授右正言,直史館,不久出為西京轉運使。六年(1003年),三司使分置副使,被召入授工部員外郎,充任度支副使。查道是任度支副使的第一人。
  9. 楊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今陝西黃陵東南)人。以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吏部流內銓。景祐三年(1036年)初,在度支副使任。
  10. 郭勸:字仲褒,宋鄆州須城(今東平縣)人。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一五載,景祐元年(1034年)冬十月,以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之職出使西夏。回朝後兼侍御史知雜事,權判流內銓;景祐三年(1036年),在度支副使任。
  11. 鑱(chán):刻。
  12. 合天下之眾者財:統合天下的百姓,關鍵在於理財。
  13. 阡(qiān)陌:田間小路。東西叫阡,南北叫陌。這裡指鄉間。
  14. 閭(lǘ)巷:街巷,這裡指城鎮。閭:古代巷口的門。
  15. 賤人:身份低下的人,指鄉村兼併土地的地主和城鎮操縱市場的投機商人。
  16. 私:占有,壟斷。
  17. 取予之勢:操縱財貨的權利。取:買進或收進;予:賣出或散出。
  18. 擅:獨占,專有。
  19. 萬物:指天下一切貨物、土地等。
  20. 人主:指皇帝。
  21. 黔(qián)首:戰國及秦代對人民的稱謂,後以此指百姓。
  22. 貴強桀(jié)大:位尊勢大者,貴族、豪強之類。與前面“賤人”相對而言。
  23. 特:只,僅僅。
  24. 號:稱號,指帝王之號。
  25. 衣(yì)敝:穿破衣服。衣:穿衣。
  26. 幸:希望。
  27. 給:供應,供給。
  28. 先急:當務之急。
  29. 紛紛:紛亂,擾攘,指時局混亂。
  30. 尊寵:尊奉優待。
  31. 甚備:十分周到。
  32. 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於上而改為之:意謂法令若有不完善處,他們有權向皇上建議而加以改革。勢:地位,權力;上:皇帝。
  33. 守成法:謹守現成法令,不知應變。
  34. 吝(lìn):吝惜,引申為緊縮。
  35. 出入:開支。
  36. 從有司之事:按照各有關部門的職責辦事。
  37. 考:考查。
  38. 方:方法。
  39. 坐而得矣:坐觀廳壁題名,就可以知道。形容了解十分容易。
  40. 蓋:大概。

白話譯文

三司副使這個官職,從前是不記錄歷任官員姓名的。宋仁宗嘉祐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沖之開始查找那些三司副使相關的史料,從李紘以前,獲知了他們的名字;從楊偕以前,獲知了他們的官階;從郭勸以後,獲知了他們的在任時問,於是記錄名稱並刻在東邊的牆壁上。
能夠聚合天下百姓的是財物,管理天下財物的是法律,捍衛天下法律的是官吏。官吏不稱職,便有法而不能守;法律不完善,便有財物而無法打理。有財物而無法打理,那么田間街巷中位置卑賤的小人就都能擁有得到和給予的權力,占有萬物的利益,以此和皇帝爭奪百姓,而放縱他們無窮的私慾,而不一定非要出身高貴、實力強大、素質優秀的人才可稱雄。這樣一來,皇帝就算還能夠不失去他的百姓,大概也只是徒有虛名罷了。皇帝就算吃素菜穿破衣,身體憔悴,心裡發愁,來讓天下百姓有幸獲得足夠的供給,讓政治安定,我知道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若是完善法律,挑選官吏來捍衛法律的實施,這樣來管理天下財物,就是上古的堯、舜也要以此為首要之事,更何況是紛繁雜亂的後世呢?
三司副使是如今的大官,朝廷特別看重。一般的管理財物的法律,有不合適的,以他們的權力都可以當著皇帝的面討論並改變它。他們不是非要遵守既有的成法,小心在意條款的分寸,來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而已。他們的職責和事務如此重要,那么這些人的賢德或不肖,便決定了是對天下有利還是有害。看一個人,就從他在任的那段時間來了解他的政績,查核他用來輔佐皇上管理財物的策略,那么這個人的賢德或不肖以及世事是否得到治理,我們就可以坐著看到了。這大概就是呂君記錄這些的用意所在吧。

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作者擔任三司度支判官。當時的度支副使呂景初掌管全面事務,他從官府檔案中查考出歷屆副使的姓名、官銜履歷和任職年月,並授意作者寫了這篇題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自發端至“書石而鏡之東壁”為第一部分,敘述此次度支副使題名東壁之事的由來極其結果。紀事簡明,絕無枝蔓。甚至沒有將所有曾任度支副使的人員一一列出,而只是將“得名”“得官”“得其在事之歲時”三種情況的起止稍作說明。這一處理方式,無非表明作者意不在此,而在其他。
“夫合天下之眾者財”至“而況於後世之紛紛乎”為第二部分。作者從民、財、法、吏四者的相互關聯著眼,強調了理財、變法、擇吏的重要性,提出了“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財”的重要財政主張。作者以為,首要的是“變法”,其次是“擇吏”——其實就是解決好人才問題。而根本目標在於,有效控制天下財源,遏制兼併,維護最高統治者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作者所論,背景宏大,思慮深遠,絕不止度支副使職務所轄,但又確實與其密切相關。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至“此蓋呂君之志也”為第三部分,這一部分只就“度支副使”發言。對於如何承擔好此項重任,作者以為,“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正面的意思就是要變法,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如果此職不得其人,則危害甚大。而如何考察是否“得人”,“廳壁題名”就是一個有益的舉措。這就說到了作者對“呂君之志”的理解和揣測。正因為是揣測,所以用了個“蓋”字。蓋者,大概之意也。不管是否符合呂君本意,安石之言既有激勵呂君的作用,也有砥礪自身的意圖。因為,作者此時已是“度支判官”。
文章闡述了管理財政的重要性,強調兼併活動對國家經濟的嚴重危害,主張完善法制,選拔人才來理財,並說明三司副使職務的重要性。詳略適宜,立論明確,論證嚴密。

名家點評

·孫琮《山曉閣選本宋大家王臨川全集》卷一:佐上理財,是介甫一生大旨。此篇因題名記,發自家學術經濟,故於財之失其理,說出危栗之狀;於財之得其理,說到緊要之極。而總歸其效於人,以見呂君書石之意。而一種奇崛之氣,精悍之思,具見介甫本色。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曆進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被任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積極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後,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