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南京1歲和3歲李家姐妹餓死家中,滿臉糞便,化為乾屍,撕裂人心……2013年7月23日晚,北京的一名男子因停車糾紛,竟將惡魔的雙手伸向對方嬰兒車裡2歲10個月大的女童……這不是恐怖小說的虛構,而是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天都在上演的“道德現場”,關於生命的罪與罰,關於人性的惡與善,關於良心的好與壞,關於底線的守與失,關於安全的困境與守望,關於法律的理與情……本書精選了近年來中國所發生的十大惡性事件,真實地呈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人性不能承受之痛、社會不能承受之殤,並從個人到社會、法律到道德、底線到信仰等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對當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困境、價值排序與選擇進行了全面的反思,以期為現代社會敲響道德的警鐘。
基本介紹
- 書名:底線:生命的罪與罰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189頁
- 開本:16
- 作者:張彥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329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底線:生命的罪與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彥,女,法學博士,哲學博士後,浙江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原理”教研中心主任,浙江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韓國國立交通大學、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學者”,浙江省“錢江人才計畫”入選者,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價值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版專著《價值排序與倫理風險》(人民出版社,2011),在《哲學研究》、《學術月刊》、《人民日報(理論版)》、《自然辯證法研究》、《倫理學研究》、《哲學動態》等雜誌上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7項,多項研究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引用和轉載,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首屆長三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賽一等獎。
媒體推薦
我可以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牛頓
步人一片幽暗的森林,這是因為我迷失了正確的路徑。啊!這森林是多么荒野,多么險惡,多么舉步維艱!——但丁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佛洛姆
暴力的終極弓弓點在於它是一種負向循環,它恰好產生它試圖摧毀的東西。暴力不會削弱邪惡,而是會助長邪惡……以暴制暴助長了暴力,讓沒有星星的漆黑之夜變得更黑。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唯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無法消解仇恨,唯有愛可以做到。——馬丁·路德·金
步人一片幽暗的森林,這是因為我迷失了正確的路徑。啊!這森林是多么荒野,多么險惡,多么舉步維艱!——但丁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佛洛姆
暴力的終極弓弓點在於它是一種負向循環,它恰好產生它試圖摧毀的東西。暴力不會削弱邪惡,而是會助長邪惡……以暴制暴助長了暴力,讓沒有星星的漆黑之夜變得更黑。黑暗不能驅除黑暗,唯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無法消解仇恨,唯有愛可以做到。——馬丁·路德·金
圖書目錄
一、失衡的“人性”何去何從 ——從南京嬰童餓死案談起
二、你的“良心”在哪裡 ——從陝西販嬰案談起
三、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從三鹿奶粉案談起
四、我們為什麼要“旁觀” ——從彭宇案談起
五、“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從北京摔嬰案談起
六、被踐踏的“法律”尊嚴 ——從藥家鑫案件談起
七、不斷被挑戰的“道德底線” ——從湖南殺人烹屍案談起
八、極端“暴力”下的反思 ——從廈門公交縱火案談起
九、社會“精英”的偏執與瘋狂 ——從復旦投毒案談起
十一、社會的“熔爐”熔掉了什麼 ——從唐慧事件談起
後記
二、你的“良心”在哪裡 ——從陝西販嬰案談起
三、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從三鹿奶粉案談起
四、我們為什麼要“旁觀” ——從彭宇案談起
五、“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從北京摔嬰案談起
六、被踐踏的“法律”尊嚴 ——從藥家鑫案件談起
七、不斷被挑戰的“道德底線” ——從湖南殺人烹屍案談起
八、極端“暴力”下的反思 ——從廈門公交縱火案談起
九、社會“精英”的偏執與瘋狂 ——從復旦投毒案談起
十一、社會的“熔爐”熔掉了什麼 ——從唐慧事件談起
後記
後記
“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是否找個藉口繼續苟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汪峰的這首《存在》,因為今年的“中國好聲音”而火熱了整個夏天。也正是這首“存在”所唱出人性的善惡美醜、人心的困惑與掙扎、生命的無奈與倔強以及選擇的兩難與衝突等,觸動著我們也許已經麻木的心靈。
我們說,“生”很容易,“活”也容易,但“生活”卻很不易。早在《普羅泰戈拉》中,人類就開始關注存在問題,該篇著重討論了人類的“存在”必須是在城邦中生活,在共同體中生活,在城邦生活中需要“尊敬”和“正義”,這兩個美德才使得“人類”成為“人類”,才得以使人類超越其他動物,在世間很好地存在。此外,《理想國》中則把人的“存在”問題提升到了“好的生活”的高度,並且如蘇格拉底所認為的那種“值得過”的生活,並發出了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的呼籲。
所以,關於人該如何存在一直是困擾每個人的重大問題。你幸福嗎?你成功嗎?你快樂嗎?如何看待生命?這些問題也成為人們追問自己較多的問題。社會如何體現和維護正義?人類生活如何才能更美好?情、法、理如何平衡?這些問題成為社會等共同體追求價值秩序和倫理品質必須反思的問題,也是內在於人類歷史和人的存在之中的一種生生不息的自我澄明和自我批判。
周國平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因此,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然而,本書中所收錄的案例中,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把生命當成了兒戲,讓自己的靈魂里住進了惡魔。這是多么大的悲哀,也是我們社會的無奈。
本書所展現的十個是發在我們身邊的“道德現場”,關於生命的罪與罰,關於人性的惡與善,關於良心的好與壞,關於底線的守與失,關於安全的困境與守望,關於法律的理與情……這是一種重回現場、故事白描式的一種表達範式,對於中國社會當前的道德狀況,已經有很多的宏大敘事、是非判斷、學理分析、憤怒吶喊、感慨呼號等,欠缺和不足的是反而是“事實本身”、“案件本身”、“現場本身”,一個個具體的現實案例能夠更觸動我們的靈魂,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珍惜和對道德律令的敬畏,一個個具體的案例能我們從意識形態的道德高地回歸到我們的活生生的充滿煙火味的生活本身。當然,我們也試圖通過這樣十個現實案例展示的更多,希望給人們的警醒更多,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能些許體現胡塞爾所說的“對人類的真正的存有的責任”。
其實,這本書中每個現場,我都看得很揪心,曾一度不忍往下看。這十個案例,都是發生在中國大地的真實案例,都是被媒體重點和連續報導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知道”有這樣一些事情存在,我也是。但是,現代社會帶給我們的快速快捷的生活,讓我們沒有時間和閒暇來感受和品覺這其中的原委曲折和酸甜苦辣,它們很快被淹沒了、消失了。我們僅僅限於對這些事件的“知道”,我們繼續麻木而焦慮地活著。所以,今天,當我們試圖完整地呈現每個案例的現場、事件原委和公眾評論的時候,我們是希望,我們不僅僅是止步於“知道”。所以,請你有一點兒耐心,仔細看完這十個事件,看完之後,或許你會憤怒,或許你會感慨,或許你會痛心,或許你會震驚,或許你會恐懼,如果你產生了這些情緒,我們很慶幸,我們在這個超過40℃高溫夏天裡的付出;如果你除了情緒和感受,你還會有行動,你會提醒和周圍人的“負情緒”,傳播更多的正能量;你會珍惜生命,不做“垃圾人”;你會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等等。你的感受、你的行動,會讓我們覺得很幸福,很值得。
我們知道,生活還在繼續,生活的“道德現場”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人性的惡還在戰慄著我們的心:有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竟然在孩子身上插入四根縫衣針的;也有流浪漢奮起救落水婦女的,雙腳被玻璃劃破,被救家屬只給了50元的;有震驚世人一家7人滅門案;甚至還有些許旁人看起來的小事,在國慶長假裡,還有那么多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卻留下那么多的垃圾。
在人類天生的健忘傾向之前,總需要一種方式保留一些記憶,讓那些傷痛不在重演。對於本書中那些觸目驚心的案例,有些人會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有些人會說“何必老是記住傷疤”,有些人關注那些宏大敘事的滔滔不絕,而忘記了生活本就在細節的每一刻。如果我們的生命的漠視、對痛苦的忽視、對罪惡的無視可以體現在對歷史的態度,也畢竟折射到對現實生活的態度里,沉默是最兇猛的殺人武器,如果我們都用旁觀去迴避責任、用沉默去包裹懦弱,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人類將如何繼續存在?
我們說,倫理學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於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在於它對於人類的警醒和啟示,最終是要“將現代人對於未來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同心中所依戀的‘過去’‘黃金時代’的記憶或想像相結合,返回人類一直追求但從未完滿實現的‘靈魂之家”’。因此,我們編著這本《道德現場:生命的罪與罰》,對生命、人生、社會、道德、法律等展開一種批判性的反思、透視主義式的剖析,也意在超越我們尋常的生命,尋找屬於我們的靈魂之家;意在尋求人的存在和演進不可或缺的本質性的維度,尋求人的存在得以繼續、價值和意義得以不斷生成發展的根據。
有時候,戾氣會傳染,悲觀會傳染,暴力會傳染,“負能量”會傳染,社會由此似乎充斥了不良惡行,看不到真善美的曙光和希望。但就像劇作家六六所說的,我依然相信百分之九十五的醫生是仁心仁術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企業家是不作惡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師是認真負責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官員、百分之九十五的媒體是有擔當的。雖然,我們在這本書里看到了這十個讓我們痛心、震驚的案例,但我們依然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人心是向善的。即使前行的路上有烏雲,有荊棘,但這些不能阻擋我們成長的腳步,不能遮蔽我們向善的心靈。透過現場,我們獲得更多的是啟示與力量;透過案例,我們獲得更多的是警醒與未來向善前行的動力!
本書的緣起是跟人民出版社編輯洪瓊博士的一次閒聊,沒有他對社會現象的熱切關心和學者的學術良知,沒有他的一再堅持和大力支持,本書難以成行;非常感謝我們團隊的行動力以及每位成員無私的付出。在本書中,承擔各章初稿的是:第一章(顧青青)、第二章(喻嘉樂)、第三章(林小芳)、第四章(吳旭平)、第五章(劉備)、第六章(代玉啟、顧青青)、第七章(、袱景亭)、第八章(林小芳)、第九章(’袱景亭)、第十章(劉備)。本人主要承擔全書的章節、案例和提綱確定,寫作風格、文字統稿以及各章的修訂潤色工作。感謝所有人的辛勤工作。
本書所選取的各個案例現場和事件評論等很多來自一些報刊、網站、微部落格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如有遺漏標註出處的,在此表示歉意。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張彥
2013年秋於求是園
我們說,“生”很容易,“活”也容易,但“生活”卻很不易。早在《普羅泰戈拉》中,人類就開始關注存在問題,該篇著重討論了人類的“存在”必須是在城邦中生活,在共同體中生活,在城邦生活中需要“尊敬”和“正義”,這兩個美德才使得“人類”成為“人類”,才得以使人類超越其他動物,在世間很好地存在。此外,《理想國》中則把人的“存在”問題提升到了“好的生活”的高度,並且如蘇格拉底所認為的那種“值得過”的生活,並發出了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的呼籲。
所以,關於人該如何存在一直是困擾每個人的重大問題。你幸福嗎?你成功嗎?你快樂嗎?如何看待生命?這些問題也成為人們追問自己較多的問題。社會如何體現和維護正義?人類生活如何才能更美好?情、法、理如何平衡?這些問題成為社會等共同體追求價值秩序和倫理品質必須反思的問題,也是內在於人類歷史和人的存在之中的一種生生不息的自我澄明和自我批判。
周國平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因此,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然而,本書中所收錄的案例中,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把生命當成了兒戲,讓自己的靈魂里住進了惡魔。這是多么大的悲哀,也是我們社會的無奈。
本書所展現的十個是發在我們身邊的“道德現場”,關於生命的罪與罰,關於人性的惡與善,關於良心的好與壞,關於底線的守與失,關於安全的困境與守望,關於法律的理與情……這是一種重回現場、故事白描式的一種表達範式,對於中國社會當前的道德狀況,已經有很多的宏大敘事、是非判斷、學理分析、憤怒吶喊、感慨呼號等,欠缺和不足的是反而是“事實本身”、“案件本身”、“現場本身”,一個個具體的現實案例能夠更觸動我們的靈魂,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珍惜和對道德律令的敬畏,一個個具體的案例能我們從意識形態的道德高地回歸到我們的活生生的充滿煙火味的生活本身。當然,我們也試圖通過這樣十個現實案例展示的更多,希望給人們的警醒更多,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能些許體現胡塞爾所說的“對人類的真正的存有的責任”。
其實,這本書中每個現場,我都看得很揪心,曾一度不忍往下看。這十個案例,都是發生在中國大地的真實案例,都是被媒體重點和連續報導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知道”有這樣一些事情存在,我也是。但是,現代社會帶給我們的快速快捷的生活,讓我們沒有時間和閒暇來感受和品覺這其中的原委曲折和酸甜苦辣,它們很快被淹沒了、消失了。我們僅僅限於對這些事件的“知道”,我們繼續麻木而焦慮地活著。所以,今天,當我們試圖完整地呈現每個案例的現場、事件原委和公眾評論的時候,我們是希望,我們不僅僅是止步於“知道”。所以,請你有一點兒耐心,仔細看完這十個事件,看完之後,或許你會憤怒,或許你會感慨,或許你會痛心,或許你會震驚,或許你會恐懼,如果你產生了這些情緒,我們很慶幸,我們在這個超過40℃高溫夏天裡的付出;如果你除了情緒和感受,你還會有行動,你會提醒和周圍人的“負情緒”,傳播更多的正能量;你會珍惜生命,不做“垃圾人”;你會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等等。你的感受、你的行動,會讓我們覺得很幸福,很值得。
我們知道,生活還在繼續,生活的“道德現場”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人性的惡還在戰慄著我們的心:有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竟然在孩子身上插入四根縫衣針的;也有流浪漢奮起救落水婦女的,雙腳被玻璃劃破,被救家屬只給了50元的;有震驚世人一家7人滅門案;甚至還有些許旁人看起來的小事,在國慶長假裡,還有那么多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卻留下那么多的垃圾。
在人類天生的健忘傾向之前,總需要一種方式保留一些記憶,讓那些傷痛不在重演。對於本書中那些觸目驚心的案例,有些人會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有些人會說“何必老是記住傷疤”,有些人關注那些宏大敘事的滔滔不絕,而忘記了生活本就在細節的每一刻。如果我們的生命的漠視、對痛苦的忽視、對罪惡的無視可以體現在對歷史的態度,也畢竟折射到對現實生活的態度里,沉默是最兇猛的殺人武器,如果我們都用旁觀去迴避責任、用沉默去包裹懦弱,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人類將如何繼續存在?
我們說,倫理學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於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在於它對於人類的警醒和啟示,最終是要“將現代人對於未來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同心中所依戀的‘過去’‘黃金時代’的記憶或想像相結合,返回人類一直追求但從未完滿實現的‘靈魂之家”’。因此,我們編著這本《道德現場:生命的罪與罰》,對生命、人生、社會、道德、法律等展開一種批判性的反思、透視主義式的剖析,也意在超越我們尋常的生命,尋找屬於我們的靈魂之家;意在尋求人的存在和演進不可或缺的本質性的維度,尋求人的存在得以繼續、價值和意義得以不斷生成發展的根據。
有時候,戾氣會傳染,悲觀會傳染,暴力會傳染,“負能量”會傳染,社會由此似乎充斥了不良惡行,看不到真善美的曙光和希望。但就像劇作家六六所說的,我依然相信百分之九十五的醫生是仁心仁術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企業家是不作惡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師是認真負責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官員、百分之九十五的媒體是有擔當的。雖然,我們在這本書里看到了這十個讓我們痛心、震驚的案例,但我們依然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人心是向善的。即使前行的路上有烏雲,有荊棘,但這些不能阻擋我們成長的腳步,不能遮蔽我們向善的心靈。透過現場,我們獲得更多的是啟示與力量;透過案例,我們獲得更多的是警醒與未來向善前行的動力!
本書的緣起是跟人民出版社編輯洪瓊博士的一次閒聊,沒有他對社會現象的熱切關心和學者的學術良知,沒有他的一再堅持和大力支持,本書難以成行;非常感謝我們團隊的行動力以及每位成員無私的付出。在本書中,承擔各章初稿的是:第一章(顧青青)、第二章(喻嘉樂)、第三章(林小芳)、第四章(吳旭平)、第五章(劉備)、第六章(代玉啟、顧青青)、第七章(、袱景亭)、第八章(林小芳)、第九章(’袱景亭)、第十章(劉備)。本人主要承擔全書的章節、案例和提綱確定,寫作風格、文字統稿以及各章的修訂潤色工作。感謝所有人的辛勤工作。
本書所選取的各個案例現場和事件評論等很多來自一些報刊、網站、微部落格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如有遺漏標註出處的,在此表示歉意。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張彥
2013年秋於求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