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人造肉

幹細胞人造肉

幹細胞人造肉,是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在實驗室通過幹細胞研製的,希望通過這種在動物體外培植的方式生產牛肉,以解決人類對肉類的需求和由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問題。幹細胞人造肉因為是通過在動物體外培育細胞繁殖分化產生的,因而其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證,人造牛肉的口味肯定不如天然牛肉。專家認為,波斯特教授的實驗,只是證明“人造肉”這一概念可行,但是到還沒有大規模生產人造肉的成熟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幹細胞人造肉
  • 創始人:馬克·波斯特
  • 地點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實驗室
  • 主要方式:動物體外培育細胞繁殖分化產生的
研製背景,製作流程,製作原理,製作過程,社會評價,安全性,口味,各方觀點,

研製背景

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億。而據聯合國人口司預測,下一個標誌性的時間是2025年,屆時世界人口將達80億,到2050年將達到93億。
與之相應的,全球肉類消費也在顯著增長。據《經濟學人》2013年4月30報導的《肉食動物的王者:世界各國肉類消費之比較》:“50年前全球消費量只有0.7億噸,但到2007年這一數字增長到2.68億噸。同樣,人均食肉量已從1961年的22千克增加到2007年的40千克。”
世界人口激增和全球肉食消費需求的增長,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瑞典林科平斯大學生物倫理學專家斯特蘭·韋林說,常規肉類生產效率低下。牲畜每吃掉100公斤植物蛋白,才能長出15公斤肉。
幹細胞人造肉幹細胞人造肉
人口激增,特別是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需求不斷上升,人類開拓食物供應渠道成為一種現實需要。

製作流程

製作原理

所謂動物細胞組織培養,是從動物體內取出細胞或者組織,模擬體內的生理環境,在無菌、適溫和豐富的營養條件下,使離體細胞或者組織生存、生長並維持結構和功能的一門技術。
波斯特教授就是通過動物細胞與組織培養的技術在實驗室里製造人造牛肉。

製作過程

首先從牛的身上提取細胞組織,分離出幹細胞;然後研究人員將幹細胞浸泡在含有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的營養液中,細胞就會吸收這些營養液中的營養,慢慢地生長分化,初步長成帶有黏性的物質;第三步是讓它不斷“長大”,拉伸成一根根小“肉條”;最後將大約3000條肉條混合,加入大約200片實驗室培養的動物脂肪,製成用於烹調的肉餅。
波斯特製造人造肉所運用的細胞組織的人工培育的技術,已經成熟,並早已得到了很多專家的驗證和認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的一個核心技術,在醫學上套用得也較多。

社會評價

安全性

為增加利潤,不少家畜養殖場給牲畜大量餵食生長激素和抗生素,這給消費者健康帶來隱患。但這種人造肉,是通過在動物體外培育細胞,使之繁殖分化而生產的,所以它類似於天然牛肉。同時,因為在培植過程中,可以保證絕對乾淨,從根本上杜絕瘋牛病以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而且還可以加入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例如大多數肉里含有過多的Omega6脂肪酸,食用過多會導致健康問題,而人造肉可以用沒有危害的Omega3脂肪酸代替。

口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羅永康教授認為,人造牛肉的口味肯定不如天然牛肉。天然牛肉的肌肉細胞的生長有一個系統組織,包括神經、血液,甚至是肉牛的運動等等,而這些都是體外培育的細胞無法得到的,細胞的代謝、自我修復功能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口味當然不如天然牛肉。”

各方觀點

成本高昂
波斯特教授的實驗,只是證明“人造肉”這一概念可行,但是截至2013年2月,還沒有大規模生產人造肉的成熟條件。在體外培養細胞必須能夠維持和模擬細胞在體內生存的良好環境和物質代謝過程,為此必須提供必需的營養、適宜的pH、嚴格的無菌條件、滲透壓、培養器皿、溫度二氧化碳等條件,而肌肉細胞本身的增值能力有限,那么就使得生產的牛肉成本非常高,每公斤“人造肉”的生產成本約為1萬美元,相當於市面上普通肉類價格的1000倍以上。
荷蘭科學家推出的人造肉漢堡,雖說外觀、口味和麥當勞的漢堡很接近,但單個價格超過200萬元人民幣,如此高的造價,實在難以惠及大眾。如果經濟和技術水平提升,在未來技術成熟條件下投入大批量生產,那么人造肉也要至少50或100年時間,才能成為大眾食物。
人造肉漢堡人造肉漢堡
荷蘭科學家生產人造肉,是一個科學噱頭,首先這種人造肉很難大規模生產,其次生產成本非常高,普通民眾消費不起。而如果說未來經濟、技術發展,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和降低成本,那么人們也不會去吃這種人造肉,因為此時畜牧業生產技術也會有相應的提升和發展,那么50年後,人們會更願意買阿根廷優質的牛肉,而不是這種人造肉。
太空價值
這種“人造肉”將為遠征月球和火星的夢想提供重要的生存手段,在太空內,他們可以通過攜帶細胞進行體外培育,這樣可以滿足對肉食的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