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平魯縣境內有奇景八處,今雖被毀,但奇景遺蹟廣泛傳於民間。
北固山天地廟殿牆有一洞,洞口周圍有似巨龍遺下的鱗甲,如白玉,現仍殘存。後人將洞口鱗甲玉片保存,枕石刻“臥龍碑”,立於寺院之中。從此聞名全縣,稱“石壁龍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魯古八景
-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平魯縣
石壁龍跡,奎光映照,恆岳峙屏,天門還翠,寶塔凌霄,龍洞滴珠,固山巍煥,眾派匯流,
石壁龍跡
北固山天地廟殿牆有一洞,洞口周圍有似巨龍遺下的鱗甲,如白玉,現仍殘存。後人將洞口鱗甲玉片保存,枕石刻“臥龍碑”,立於寺院之中。從此聞名全縣,稱“石壁龍跡”。
奎光映照
奎星山坐落在平魯城外東南處,和城東南角樓對峙,為戍兵護城重地。山上建有寺院,院內築七層高塔,塔頂築一水晶寶燈,燈光如斗,夜間點燭,光芒四射,全城可見。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十四日辰巳兩時交接之際,如把正殿殿門打開,可見一頭戴烏紗,身著朝服,腰系玉帶,手托大印的奎星神像陰影映於正殿地上,隨著陽光的移動而在殿內移動。巳時一過,陰景消失。除此日此時外,雖能看到陰影,但雜亂無章,故此影稱為“奎光映照”,又稱“奎星映照”。
恆岳峙屏
平魯城外西南一公里處,有一北嶽山,山頂築有北嶽行宮,殿閣高聳,亭樓華麗,景觀別致。特別在山門內道北建一精雕大理石壁,石壁邊上雕有龍鳳花卉圖案,中間記述古代史實。自古以來,北嶽山與北固山相拱,奎星山成翼,是平魯城的天然屏障,故稱“恆岳峙屏”。
天門還翠
天門山山勢崢嶸峻峭,道路崎嶇險要,峰巒重疊起伏。山上建有觀音寺,寺院周圍石塊多似卵石,大如雞蛋,小似青豆,色彩斑斕,光澤鮮艷。相傳每逢降雨,站在觀音殿內向外眺望,殿頂有九道瓦溝流下的雨水,空中視為綠色,但落地後和其它雨水無異,故稱“天門還翠”。在寺院外丈余石壁上,有“天門山”、“佛光普照,施茶待緣”等字跡。
寶塔凌霄
平魯城東北十公里處的三層洞碧峰山頂,明代建有一座八角觀音寶塔,高三丈八尺,攀登而上,遠眺百里。上塑觀音金像。
龍洞滴珠
劉家窯村南的烏龍洞山,山間建有寺廟,寺廟中有一滴水洞,洞口建有六角蔽風亭。直洞深六尺許,下通入平洞,平洞深一丈五尺。在平洞頂部有一巨盤,一年四季,有水珠在盤上遊動,形成大水滴後,滴入洞底水池,至今仍點點相連,長年不斷。水質可飲,味道甘美,據說池中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人取用,也不增多外溢。
固山巍煥
固山即平魯城之北固山,平魯城北城築於北固山頂,東西直下將山分割,內外各半。城內部分祠宇寺廟,星羅棋布,亭台樓閣,鱗次櫛比,儼然海市蜃樓現於城上。登山頂遠眺,遙瞻數十里,明總督翁萬達曾題名北固山為“最高峰”。
眾派匯流
平魯縣境北部有三條清水溪:一是湯溪河,由八墩、九墩和響水營三條小溪匯合而成,向西經內蒙古清水河流入黃河;二是發源於黑果溝、園子村和郭家窯的蒼頭河,經三層洞入右玉縣向東北流入內蒙古,歸渾河後匯入黃河;三是發源於新墩、蔣家坪和索家窯、劉家窯的河流,向北經右玉縣的石香爐村流入兔毛河歸黃河。上述三條河流,一向西,一向東,一向北,最後都匯入黃河,所以稱“眾派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