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木頭戲,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平陽當地民間就有木偶戲活動。平陽木偶戲是以提線木偶為主,布袋木偶杖頭木偶人偶為輔,四位一體的綜合木偶藝術。其民間班社眾多,活躍於集鎮鄉村、廣場廟會,演繹著古今生活百態,表演形式獨特,活潑多樣,唱腔兼唱高、昆、徽、亂、時、灘六種聲腔,語言兼唱官話、甌語與閩語,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也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與研究價值。2008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陽木偶戲
  • 表演形式:以提線木偶為主
  • 發展歷史:800多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92
  • 代表劇目:《水漫金山》《時針飛轉》
歷史沿革,藝術特徵,音樂唱腔,布線技巧,表演技藝,主要劇目,傳統劇目,現代劇目,傳承保護,傳承方式,保護措施,代表人物,

歷史沿革

平陽木偶戲是平陽縣民間藝術的精華,木偶行話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溫州。”所謂溫州木偶戲,其實即平陽木偶戲。
木偶小品《車技》木偶小品《車技》
中國的木偶藝術,歷史悠久。據許多學者專家研究考證認為,中國的木偶藝術源於漢代,興於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的“傀偶子”條載:“自昔傳云:起於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閼氏……陳平訪知閼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於陴間。閼氏望見,謂是生人,慮下其城,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後樂家翻為戲。”
平陽木偶戲早在宋代即從杭州傳入,尊崇唐代杭州府城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其源頭是南宋臨安府的傀儡戲,南宋溫州戲文《張協狀元》第53出有一段木偶戲“舞鮑老”的表演場面可證。《平陽縣誌》載:“南宋時,平陽民間已有木偶戲活動。”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
平陽木偶戲最初分提線、杖頭、人偶三種,均傳自南宋都城杭州,即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篇‘傀儡’下注云:‘懸絲”、“杖頭”、“肉傀儡”三種。布袋木偶則是後世創造的。上述四種木偶,融為一體,同台表演,為平陽木偶藝人首先開創,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演出習俗與禁忌。
元明清以來,平陽木偶戲有了南戲的相互借鑑,從較原始較簡單的歌舞語言表達逐步走向較完整演繹故事情節的戲劇藝術。從劇本移植、曲牌、音樂唱腔及表演程式等對南戲的大量吸收,平陽木偶戲藝術逐漸走向發展完善。
明清之時,平陽民間木偶戲在造型、雕刻、服裝、道具製作,木偶表演技巧等方面的藝術也相當精湛。明姜準在《歧海瑣談》中載:“山人黃子復擅巧思制木偶,運動以機,無異生人。”明朱諫《觀傀儡戲十首》之一中寫道:“小女群看傀儡場,風飄彩袖各郎當,錦棚不覺燈花落,又報東方曉日光。”清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溫州土俗尚傀儡之戲,名日串客。”方子穎《溫州竹枝詞》:“鰲山台閣列層層,傀儡頻年百戲增。”郭仲岳《甌江竹枝詞》:“台前燈彩襯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齊,傀儡登場頻一笑,有人暗裡費提攜。”由此可見到了明清,木偶戲在溫州民間已相當盛行。
清代木偶造型清代木偶造型
清末民國初年,平陽民間有100多個木偶班社,一人一班的單檔布袋戲更多。其中最著名的是1919年仲秋成立的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
1932年,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赴台灣巡迴演出,受到了台灣觀眾的熱烈歡迎。抗日戰爭勝利後,平陽樂聲社傀儡公班,改為名“平陽縣新民提線木偶班”。
1949年,溫州解放,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在溫州市登記為“溫州新民提線木偶劇團”。
解放初期,平陽民間有提線木偶42班,布袋戲75班,杖頭木偶1班,從業人員500多人。
1955年,溫州新民提線木偶劇團演出的木偶劇《斷橋》,被浙江省選送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由許家卿操作許仙,張增周操作白娘子,許家鑾操作青蛇,首次晉京演出,大獲成功,受到大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大會無評獎)。
1955年,溫州新民提線木偶劇團團長許家卿被吸收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59年浙江省文化廳抽調平陽新民木偶團和平陽布袋劇團赴杭,在杭州國際飯店為波蘭等16個國外賓招待演出木偶戲《水漫金山》和布袋戲演出《武松打虎》等劇目,受到外賓們的讚賞與好評。
1963年,平陽新民木偶劇團帶著新編排的《白蛇傳》、《牛郎織女》、《智取華山》及現代劇《金沙江畔》、《半夜雞叫》、《解放一江山》等劇目,在浙江全省巡迴演出,每天平均演出三至四場,仍滿足不了觀眾的要求。
新中國建國17年間,平陽木偶戲枯木逢春,取得了很大成就。文革十年,遭受夭折。1966年,木偶劇團進入鬥批改幹校,後被宣布解散,劇團撤銷,人員歸田。
1978年恢復成立“平陽縣木偶劇團”,調回被流散的木偶老藝人,同時招收了一批初高中畢業的青年學員。
1981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新排的木偶兒童劇《時針飛轉》,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獲得了十三項大獎,該劇還進中南海為招待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作匯報演出,《人民日報》為該劇演出的成功,發表評論文章。
199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晉京演出《水漫金山》,榮獲十多項大獎,被文化部領導譽為“藝苑奇葩”。同年12月,大型傳統古裝戲《花燈緣》參加第五屆戲劇節演出獲得成功。
1997年,平陽縣木偶劇團由國家文化部選派參加在墨西哥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木偶節”,演出了《時針飛轉》和《藍星星之歌》,共上演14場,傾倒了數以萬計的墨西哥觀眾,獲得第十一屆國際木偶節最高榮譽獎。
木偶劇《水漫金山》木偶劇《水漫金山》
2001年,平陽縣木偶劇團受聘赴法國巡迴演出。翌年,受聘東南亞新加坡等國巡迴演出。
2003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排演的人偶劇《神奇的雀翎》,參加全國第二屆木偶“金獅獎”演出,獲得劇目、演出兩個金獎。
2008年,平陽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2010年,平陽縣木偶劇團被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201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更名為“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擁有演職人員30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12人。同年被授予“浙江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2016年,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的三出木偶小戲《賣貨郎與俏媳婦》《輕舞飛揚》《貴妃醉酒》參加第六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傳承展演”活動展演,獲得1個最佳技藝傳承獎、2個優秀技藝傳承獎、3個傳承新人獎、1個優秀指導教師獎和1個優秀設計(製作)獎。
改革開放以來,平陽木偶劇團榮獲省市及國家級200多項獎項,揚名中外。

藝術特徵

音樂唱腔

平陽木偶戲的唱腔除兒童劇採用兒歌外,其餘均採用當地戲曲音樂,包括高腔崑腔亂彈和調等。
高腔
高腔是溫州地區古老地方劇種之一。其唱腔特點是:不配絲弦,只有打擊樂器,由一人領唱,後台搭腔幫唱,靠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包括“四平”高腔、溫州高腔等。
崑腔
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明清至民國時期,平陽有多個昆班,而且出了許多昆班名演員。平陽木偶戲向昆班學習了好多劇目和唱腔,傳承至今仍唱崑腔的劇目還有《秋江趕船》《郭子儀慶壽》《八仙戲》等。
亂彈
亂彈是地方戲曲劇種,即溫州甌劇,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有兼有崑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亂彈在溫州民間流傳最廣,平陽木偶戲的基本調就是正反亂彈腔,其大部分劇目都套用亂彈腔。
和調
和調又稱和劇,源於明代後期,由平陽民間馬燈戲發展而來,在清朝中後期盛極一時,平陽一縣曾發展到十多個和調班。平陽木偶戲移植了許多和劇劇目。和調唱腔有徽調、反亂彈、灘簧、時調等,具有濃厚的平陽地方特色。

布線技巧

平陽木偶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線木偶。“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木偶的舉動必須通過提線來完成。為使木偶能逼真地模仿正常人體最基本的動作和神態,木偶身軀活動的多個部位的布線設定是否合理是關鍵所在。只有線位設定得合理又準確,木偶藝人才能用靈巧的雙手撥弄鉤牌上的絲線,進而使木偶做出各種各樣擬人的動作來。
明清之際,木偶的布線比較簡單,頭部耳朵上方左右各一根,背部上方一根,左右手、左右腳各兩根,一共七根線。這七條線的功用分別是:頭部左右兩根線,用以支撐木偶全身的主要重量,承擔著平衡身軀、調整頭姿、調整身姿和控制全身轉動的功能。背部的一條線,一般裝在木偶的頸椎關節上,主要用於調整木偶的平衡和穩定,可做跪、坐、拜、進、退以及埋頭、俯首等動作。以上三條線最為重要,故而被木偶藝人們稱為木偶的基本生命線。左右手兩條線,控制著木偶手上、下、左、右以及張、合的活動,可做操拿物品、捧杯、拿筆、持劍等多種動作。左右腳兩條線,穿在木偶的腳踝上,可完成行走、抬足、轉身、端坐、跪拜、起立等動作。
傳統提線木偶戲都是七條線。隨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從清末民初開始,木偶身上線位的數量日漸增加。發展到改革開放後,有的木偶身上的線位數量已經達到了30餘條。比如,在木偶的胸前增加一個線位,不僅可調控木偶頭部的抬舉和轉身,完成挺身、挺胸、仰視、喘氣、呼吸等動作,而且還能輔助頭頂線平衡木偶身體。在左右手脈處設定的“脈線”則可調控手臂運作,能使木偶做到準確取物、拔劍、插劍及雙手抬舉、翻袖、甩袖、整冠、理髯等各種比划動作。在左右手肘部位增設的線位則可以輔助“脈線”,使翻袖、甩袖、整冠、理髯等動作更加協調、更加自然。新增的手肱線則是木偶背手動作形態線,便於木偶從腰間取物,如拔取佩劍、解開腰帶、扶起玉帶等。至於臀部線的增加,則能使木偶臀部屈翹突出。此外還有能使木偶眼珠靈活轉動、嘴巴靈活張合的頂心線等一大批新增的線位。
木偶小品《舞獅》木偶小品《舞獅》
木偶身上的每一根線都匯集到線板上。線板被視為木偶的“神經中樞”。表演時,表演師線上板上運用理線的技巧,撥弄木偶相關部位線,進行操作表演。

表演技藝

平陽木偶戲是以提線木偶為主,集布袋、杖頭、人偶等四位一體的綜合型舞台表演藝術。在表演中各種木偶發揮其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各類型木偶也有不同的操縱特點。
提線木偶
平陽木偶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線木偶。“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隨著木偶舞台演出區域的擴展,平陽木偶戲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讚。
平陽木偶戲
杖頭木偶
杖頭木偶是平陽木偶戲的輔助形式。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
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也是平陽木偶戲的輔助形式之一。“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籤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藉精湛技藝,做出騎車、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度動作。
杖頭布袋木偶劇《老猴與小猴》杖頭布袋木偶劇《老猴與小猴》
人偶
人偶,又稱“肉傀儡”。所謂“肉傀儡”,《都城勝紀》“瓦舍從伎”注云:“以小兒後生輩為之”,平陽木偶戲中的“人偶”即受此啟發而來的,即採用真人當木偶來表演木偶戲。
平陽民間還有“藥發木偶”,是將煙花與木偶相結合的木偶戲。它是一種獨具一格的傳統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藥帶動,在木偶表演中獨一無二。藝人將戲曲人物、神話人物等木偶造型混於煙花之中燃放,在煙花的帶動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飛舞、五彩紛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廟會、祭祀、民間節日等活動中表演,屬於民間表演藝術。

主要劇目

平陽木偶戲劇目繁多,僅傳統劇目就有300多個,還有創作或改編的現代劇,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水漫金山》《時針飛轉》等劇目,早已名聞全國。除多次獲獎外,已四次晉京、四次出國交流演出,馳名中外。

傳統劇目

名稱
類別
來源
本數
南遊記
神話
溫州鼓詞改編
13本
西遊記
神話
小說改編
30本
三國演義
歷史劇
小說改編
12本
牛郎織女
神話
故事改編
單本
白蛇傳
神話
和劇移植
單本
珍珠塔
傳統劇
亂彈移植
單本
狸貓換太子
歷史劇
京劇移植
單本
三打白骨精
神話
紹劇移植
單本
江邊會
彩戲
傳統戲
單本
釣金龜
彩戲
傳統戲
單本
水漫金山
神話
故事改編
單本
斷橋
神話
故事改編
單本
武松打虎
歷史劇
小說改編
單本
花燈緣
神話
故事改編
單本
賣草屯
歌舞劇
傳統戲
單本

現代劇目

名稱
類別
來源
作者
時針飛轉
兒童劇
創作
尤文貴、姚易非
藍星星之歌
兒童劇
創作
這裡沒有你的份
兒童劇
創作
神奇的雀翎
兒童劇
創作
施小琴
神琴飛進大森林
兒童劇
創作
顧天高
黑貓與白貓
兒童劇
改編
老猴與小猴
兒童劇
創作
桌椅對話
兒童劇
創作
平陽縣木偶劇團
雁盪狗娃
現代劇
創作
顧天高
金鳳凰
現代劇
創作
沈經緯、趙陽
孫悟空考小明
課本劇
創作
施小琴
龜兔賽跑
課本劇
改編
平陽縣木偶劇團
舞獅
小品
創作
平陽縣木偶劇團
車技
小品
移植
平陽縣木偶劇團
耍猴
小品
移植
平陽縣木偶劇團

傳承保護

平陽木偶戲經歷的近千年傳承,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態的變化,謀生存求發展,薪火相傳,沿襲至今。

傳承方式

家族傳承
平陽民間木偶班社的成員大多為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他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全家出動組班演出,把演出報酬作為一種副業收入。他們的傳藝方式通常是父傳子、兄傳弟、弟傳侄,世代沿襲,人稱木偶世家。
拜師學藝
這是一種最普及的傳承形式。徒弟拜師要簽訂契約,條件非常苛刻,學習三年期滿出師後學徒要為師傅演上一年。學徒大多數是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做到勤學苦練,得到師傅的關愛。在名師的手把手培養下,多數學徒都成了名師的繼承人。
科班傳承
為了更好地傳承木偶戲技術,由名師自創戲曲科班,制定一套嚴格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教習程式,從理論學習到基本功訓練,唱、做、念、打及各種形體動作、排練演出等,需兩年或三年時間不等。科班出來的演藝人員,由於經過系統規範的培訓,演藝素質普遍較高。
成立傳承基地
2008年國務院將平陽木偶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之後平陽木偶戲傳承基地成立。201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更名為“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被列為浙江省木偶戲保護傳承基地和溫州市文化建設示範點。

保護措施

為了加強對平陽木偶戲的保護,平陽縣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將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由差額撥款集體事業單位轉為財政全額撥款全民事業單位,同時加大對劇目建設和下鄉公益演出的經費投入,重視平陽木偶人物造型的開發生產,加強木偶劇團演藝隊伍建設,解決木偶劇團演職員人才短缺的問題等等。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則加強自身建設,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激活劇團人員的工作活力。該中心不斷創作優秀作品,積極參加各類重大賽事展演,廣泛開展公益性送戲演出活動(每年達150多場)。該中心還積極創新,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比如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辦木偶表演與木偶造型設計人才班,面向全國招收學生,並開辦平陽木偶戲暑假、寒假培訓班,為上海戲劇學院木偶系學生進行木偶基本功、甌劇唱腔等內容的授課和培訓,同時還派教師到上海戲劇學院授課。同時加強對傳統經典的挖掘工作,通過邀請老藝人口述劇本,整理具有參考借鑑價值的傳統手抄本劇本,並廣泛徵集民間有價值的劇目手抄本,進一步擴展了木偶戲保護外延。

代表人物

許仁都(1849—1930),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創始人、首任班主。平陽縣麻步鎮人。從小就拜師學習木偶技藝,清光緒年間在平陽木偶藝術界很有名氣。他從木偶的前台操作到後台的吹拉彈打,件件精湛,被譽為“木偶戲的全才”。1919年,他以所有家產投入創立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名聲鵲起,演出市場擴大到浙江全省乃至福建、江西等地。
卓乃金,原平陽木偶劇團提線演員,曾任平陽縣木偶劇團團長,系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協會會員、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933年出生於平陽麻步木偶世家,9歲即跟隨父親卓作際學藝,13歲學會木偶彈、唱等藝術,15歲時即上台操作表演。1992年,因在《水漫金山》《花燈緣》中傑出表現,連續兩次榮獲演員表演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