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衙博物館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占地26000餘平方米。
平遙縣衙博物館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後寢,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由外至內依次為:大門、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和大仙樓,大堂又叫“親民堂”,內宅又叫“勤慎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遙縣衙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
- 開放時間:08:00~19:30(春夏)08:00~18:00(秋冬)
- 館藏精品:古代衙門、大堂等
建築布局
總體布局
衙門
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
這副對聯告訴百姓要體諒知縣的為官不易,無事莫登三寶殿,也警告百姓進這門要慎之又慎,一個不留神,賠了夫人又折兵,吃虧的是自己,所以,衙門還是少進為妙。
在衙門對面有一道磚砌照壁,是根據漢族道教習俗修建的,主要用於避邪。照壁北面繪一巨形怪獸----“犭貪 ”,形似麒麟,四體生火,周圍是寶,但它生性貪婪,不知滿足,大張血口,欲吞日月,吞日不成,葬身懸崖大海之中。這畫是告誡知縣當引以為誡,不要貪贓枉法。
大堂
在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地位不平等,原告和被告進入大堂必須下跪於堂前東西兩塊跪石上,原告在東,被告在西,由於東尊西卑的緣故,古代案件在審理之前,被告的地位是低於原告的,無形之中,部分肯定了被告有罪的事實。
暖閣前列有縣令儀仗又叫“執事”,即桐棍,皮塑,肅靜牌和刑具,如水火棍、執杖、老虎凳、拶子等。
大堂內東西兩側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參觀完大堂,請大家跟隨我到下一站二堂。到二堂之前,首先看到“宅門”,宅門是通往內宅的咽喉之地,旁邊設有“門子房”,相當於的保衛科。有人想見知縣首先得通過門子,人們圖方便,給門子好處,行賄賂,塞紅包,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走門子”的歷史淵源。
穿過宅門,還有一道屏門,由四扇轉門組成。跟儀門一樣,只有在有重大活動時才開,平時用於擋隔人們視線,屏門原先繪有秦瓊(秦叔寶)、尉遲恭,二尊鬥神像以鎮宅避邪。穿過屏門,便可見二堂,二堂外懸一聯,曰: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下聯“愧”字少了一點,而“民”字多了一點,意即對百姓要少一點愧疚,這種巧妙的寓意法則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
二堂是保存下來的明萬曆十九年的建築。這個二堂就是原來的政府辦公室。正中屏風繪有“松鶴延年圖”,比大堂的“山水朝陽圖”,多了幾分生活氣息,公案上的令簽也只有黑色令簽,沒有紅色令簽,說明在這兒是不能判死刑的。
屏風上方懸有匾額“思補堂”,原稱“退思堂”,均為退思補過之意。
二堂東西兩側分別是“簡房”和“招房”,“簡房”掌握知縣的信件、名片、貼子,屬禮房的下設機構,而“招房”屬刑房的下設機構,主要事務是勘驗、票務、檔案等。
過了二堂,就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宅。東西廂房為客房。內宅也叫“勤慎堂。進入裡邊,可看到中間是客廳,當時的秘密案件、不公開的案件在這兒審,所以老百姓稱這兒也是“三堂”。東梢間是臥室,西梢間是書房。
大仙樓是縣衙中軸線上的最後一進院落,始建年代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縣衙中保存下來唯一的元代建築。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築--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吃飯的餐廳,這裡的對聯很不錯:
曰: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個凡夫俗子都離不了的,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提出了的“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沒有銅錢也是可以做來的。
進入裡邊感覺一下有“天然空調”美稱的窯洞,中間是宴請上司的地方,東梢間是供知縣喝茶的,西梢間是吃飯的地方,西梢間牆上是知縣的菜譜。
大仙樓上供奉著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狐仙雖然不屬於正道,但它生性好大喜功,喜歡被人奉承,並且他的道行比妖摩魔鬼怪高一籌,歷任知縣為求得仕途平安,就將它供奉起來,請它保護官印了。俗話說“官憑印,虎憑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於保住了官。
大仙樓的東廂房原為廚房,西廂房為炊管人員居住的地方。
院落
眼前這道門是縣衙的第二道門------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
進入儀門,到了縣衙的第二進院落“六部房”,中央稱“六部”,地方稱“六房”,六房對稱設定,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吏”“戶”“禮”居東,“兵”“刑”“工”居西。
咱們從這邊到縣衙西側線的牢獄參觀。牢獄的占地面積在清朝達到1700平方米,有“重獄”、“輕獄”、“女獄”、“獄神廟”、“子孫房”,但大部分沒有開發出來,只開發出一小部分。
衙役分為三班衙役,指快班、壯班、皂班。
前面屋頂上使用琉璃飾品的是十王廟,還沒有開放。
這是洪善驛,在當時是招待來往的下級官員來住宿的,是招待所的性質。
咱們來到的地方是督捕廳。1644年,清軍入關,在十七省設定督捕廳,主管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人之事,隸屬兵部。
縣衙督捕廳始建於清初,與牢獄南北呼應,主要是便於隨時提審犯人。
首先看一下第一展室。在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婦女被認為是沒有自身意志的從屬物。
紅契,清末民初買賣田地、房宅,經官府徵稅蓋章的稱為“紅契”。
稅契,始於東晉,是指古代官府發給商賈以徵稅的文書。
繼承制度,清代繼承分為身份繼承和財產繼承,身份繼承又包括宗族繼承和封爵繼承,宗族繼承通常以嫡長子為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無嫡長子者立嫡長孫,以後按嫡次子,嫡次孫,庶長子,庶長孫,庶次子,庶次孫,依次繼承。
封爵繼承與宗族繼承順序相同。
財產繼承,以家長的遺囑為準,無論家長的分配是否公允,子孫只能遵從,無權表示異議。只有當家長生前或臨終時沒有表達分配家產的意向,才發生依法分割家產的問題。在清律中女婿和養子,也享有一定的繼承份額。
第二展室,這邊是訴狀,在清朝一般不親自寫狀子,當時有專門寫狀子的人可代寫,訴狀也有聯名上告的。
判決,在清朝判決時,必須原、被告出庭。
爰書,古代司法文書,包括供詞、記錄、送達書、報告文書等
契約,在咱們,借錢進打個欠條就可以了,而在民國時,必須有二人以上存在,並交稅,法律才給予保護
調處,即調解。它的依據不僅有法律,還有習慣和體現封建綱常的禮,是清代解決民事糾紛的一個重要手段。
七殺,中國古代刑法中七種殺人罪的通稱。區分殺人罪的不同情節,性質和種類,並予以區別對待,是封建刑法思想和刑法制度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
秦律有四殺:賊殺、斗殺、故殺、擅殺;
漢律有五殺:賊殺、斗殺、謀殺、過失殺、戲殺;
晉律有六殺:誤殺、斗殺、故殺、謀殺、過失殺、戲殺;
唐律有七殺:誤殺、斗殺、故殺、謀殺、過失殺、戲殺、劫殺。
第三展室的亮點是這張“將軍火票”,這個表示是十萬火急,所以周圍都繪有火的圖形,在路上,是不能耽擱的,過各個關卡時,看一下即可。
告身,也就是現在推薦書。
具獄上請,始於漢代,是指把定案或據以定罪的全部案卷報清廷尉或皇帝裁決。
“乙酉科選元”,是清朝光緒十一年的殿試牌,它是地方製造,以說明當地出了一個進士,起炫耀的意義。
公民證,相當於身份證。
第四展室,押解刑具
立枷,是控制犯人自由的刑罰。
站籠,令犯人頭戴重枷立於籠中,故又稱“立枷”。
刑車(示眾車),在清朝,對於某些重大案件的審決,要宣示示眾,使國人皆知。
檻車,始於漢代,專用於押解官吏及有品級的罪人,為區別於押解官的車,檻車車頂要掛一條鐵索。
木驢,可看到驢背上全是釘子,在當時如果有婦女殺害公公、婆婆的,就要騎著木驢遊街示眾。
五連木械,把五個犯人腳放入五連木械,在押解過程中便於管理,防止脫逃和隨意行動。
第五展室,拘系刑具
這個展室的刑具是用於控制犯人自由的,頸枷是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
最殘忍要數這個“翹鉗”,這個始於戰國,止於漢代,在秦代修阿房宮、長城時廣泛使用,把犯人固定在一個地方幹活,並且不能站直休息,因為只要頭稍往後仰,後面的刺便刺入人的背部了。
竹手銬,始於宋代,因竹子遇水愈堅,故一般廣泛用於潮濕地帶,如四川、湖南等,水牢里有時也會使用。
鐵鬼衣,束頸、銬手、拘足,用鐵鏈連環系之,一般用於重罪犯人。
鐵腳跟,始於秦代,套在犯人兩腳踝處,拘束其自由,防止逃逸,鐵腳跟重量不等,最重可達六十斤,厲害時腳踝處皮肉模糊,化膿腐爛。 木腳鐐,始於遠古,周朝盛行,止於戰國。
這張照片上是三人木枷,兩端高中間低,這三人必須互為照應。
第六展室,拷訊刑具
一進門可看到這個大大的“ ”,這個字是宋代木刻板,“氵”是黃河的縮影,水代表公正、去污,“ ”代表獨角獸,傳說獨角獸斷案公正無比,在這裡不止代表公正,並且是權威的象徵,而“去”代表弓箭,因為在冷兵器時期,弓箭的殺傷力是最強的。“法”最早念“廢”。
踏桿、腦規、木籤筒、老虎床、重枷、夾棍、釘床、拶指、刺字刀、鐵鞋、火盆、沙袋、皮板子、木手。
第七展室,處死刑具
凌遲、斧頭、斬刀、射鬼箭、砍頭刀、刑釘。
死刑是剝奪生命的最重刑罰,執行死刑的時間,一般在秋後,取肅殺之意。
從這兒可到大堂,大堂是咱們縣衙的主體建築,這裡是知縣舉行一些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級官員的廳堂,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廳等,也叫“親民堂”,各位可看到“民”字上多了點,中國文字含蓄的表現,親民更多一點的意思。請您看一下大堂的對聯非常不錯: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它的意思就是說知縣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那么在審案的時候不要以為老百姓好欺負,回頭想想,自己沒當官之前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得到一個官職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個官職也不是件恥辱的事,不要說這個官沒有用,地方的興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這個七品芝麻官來打理。
花園
花園以南是糧廳,是縣衙儲存糧食的地方。現開闢為“平遙國際攝影博物館”,從2001年開始每年的9月在平遙主辦“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為了給中外攝影藝術架起收藏、展示交流的橋樑,特設立此館,平遙國際攝影博物館分三個展室五部分內容。
請大家欣賞:第一部分是聚焦·2001,下面是山西省副省長薛榮哲宣布2001平遙國際攝影節開幕的場景,法國著名攝影大師馬克·呂布先生代表外國文化界、攝影界致辭的場面,著名青年歌手林依倫在慶祝大會誕生的歌會上放聲高歌,前美國大使柴澤民先生在與中外攝影家親切交談的場景,本屆大展共展出了法、美、義大利、中國等10個國家58個不同風格的攝影專題展覽,盡顯當今攝影之風采。(下面請到第二展室參觀)
第二部分相擁·2002年
展示了開幕式《三晉文明之光》大型歌會,以及部分領導及遊人參觀的現場,下面是來自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義大利、丹麥、日本、韓國等13個國家和中國及香港特區、台灣地區的94幅作品展覽,風格各異。
第三部分暢想·2003年
2003年,在戰勝SARS之後的金秋,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16個國家和中國近20個省市及香港特區4000多名來賓雲集平遙,9月16日,在平遙古城牆下,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大展期間,各項活動豐富多彩,下面展出的是部分國家攝影家的特色作品,突出本屆大賽主題“生活·文化”。(下面請到第三展室欣賞)
第四部分經典·名家
這是攝影博物館的精華部分,也是2002年、2003年榮獲“中國優秀攝影畫冊阿爾卡特大獎”和“中國當代攝影師歐萊雅大獎”的獲獎作品。
第五部分時空·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2700年前,城內面積2.25平方公里,1997年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成功。下面是攝影師在古城捕捉到的一些反映古城特色的作品。
糧廳旁邊還有一磨房,有一磨盤供衙役磨麵,但磨盤給毀掉了。
糧廳外,還有一個地道“萬吉洞”,修建於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平遙知縣萬逢時聽說太平軍攻打北京城,路過平遙,急忙派人修了這個地道,專供他逃跑,起名“萬吉洞”,意思是姓萬的鑽進去之後,可以大吉大利,逢凶化吉。但是太平軍沒有打進平遙城,也就說在當時這個地道就沒用上,誰也沒想到是,在閒置59年之後,到了1912年,卻救了平遙的最後一任知縣光熙的命,革命軍攻進了平遙城,光熙聽說已經過了風水樓,便急忙開啟萬吉洞,鑽了進去,逃出去了。
這裡還有一古槐高聳入雲,已經是第五代漢槐,萌芽在元代,距今六百多年的歷史,與二堂的槐樹為姐妹槐。
這邊壯班房,是壯班班頭辦公場所,相當於稅務局長的辦公室。
衙神廟
中間獻亭有兩個功能,一是祭祀蕭何廟時擺放供品,二是供知縣坐在上面看戲。
有廟就有戲台,唱給神聽,在這兒是唱給蕭何聽的。每逢重大節日,知縣都會調來戲班來唱戲。
贊侯廟前為寅賓館,是招待上級官員來住宿的。
再往前就到了土地祠了,土地祠是明代建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並且裡邊的這兩副壁畫也是保存下來的,東面青龍,西面白虎,道教的護法神,文革期間保存的時候,上面刷了一層白灰,寫上毛主席語錄,開放縣衙時,一點一點刷出來,也有400多年歷史。
正中供奉的是土地爺,最基層的神,保佑一方水土平安的。
各位可以看到土地祠的格局跟贊侯廟的格局是一樣的,對面也是戲台,唱給土地爺聽戲的。但這戲台下有一通道修的很低,講究人在神前不得不低頭,是對土地爺的尊敬。
過了戲台可看到鐘樓,是報時辰的,晨鐘暮鼓,相對應的還有鼓樓,但鼓樓給破壞掉了,還沒恢復起來。
觀風樓是看風水的地方,在衙門東側,西側原有一戲樓,毀壞掉了,沒有恢復起來。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開放時間
門票
地圖信息
地址:晉中市平遙縣衙門街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