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

《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是元代文學家王惲所作的一首散曲。散曲開篇寫他鄉之美,但“終非吾土”;緊接三句以議論抒寫自己內心的思鄉之情;最後以一聲長嘆結束全篇,作者把一種深沉、濃郁的思鄉情懷寫得極為別致。這首散曲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采菱人懷念故鄉的情思,誠摯感人,動人心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王惲
  • 宮調越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越調】平湖樂1
采菱人語隔秋煙2,波靜如橫練3。入手風光莫流轉4,共留連5,畫船一笑春風面。江山信美,終非吾土6,問何日是歸年?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平湖樂:曲牌名,越調。又名“小桃紅”“武陵春”“採蓮曲”等。定格八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四十二字。
2.秋煙:籠罩在水上的如煙輕霧。
3.練:白色的絹綢。
4.入手:到手。流轉:遷延變化。此句語本杜甫《曲江》的詩句:“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5.留連:留戀而徘徊不去。
6.“江山”二句:語本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確實美。

白話譯文

透過清秋的薄霧,傳來了采菱姑娘的笑語。湖面風平浪靜,像白色的素絹平鋪。到手的美好風光可別虛負,我在湖上久久留戀,不肯離去。相交而過的畫船上,佳人對我嫣然一笑,是那樣的嬌嫵。江山確實美如畫圖,可惜畢竟不是我的家鄉,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故土?

創作背景

至元九年(1272年)王惲在平陽路(治所在今山西臨汾)總管任上。這首散曲即作者客居他鄉,秋日江游時所寫。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借江南水鄉的美景抒客居異鄉的鄉愁。
“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營造了如夢似幻的采菱場景。在波平浪靜、平如白絹的水面之上,隱約聽到說話聲隔著秋煙傳來,而采菱姑娘的曼妙身姿則隱藏在朦朧秋煙之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平添一種朦朧隱約的美,讓人生出無限的神往之情,具有一種心理懸念。面對如此讓人神往的美景,作者由衷感慨“入手風光莫流轉,共留連”。如斯美景,請不要那么快就消逝了,我徘徊留戀,不忍離去。“畫船一笑春風面”,其實是承接“采菱人語隔人煙”而來,朦朧神秘的采菱女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一睹芳顏。但作者只用了“一笑”二字,傳神寫照,就像《詩經》描寫碩人之美之後,點出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笑便將整個人寫活了,靈動而不呆板,富有生機勃勃的氣韻。此女一笑,真是讓觀者如沐春風。融融暖意流轉心間,更是神往。
前面做足了鋪墊,只是為後面轉折作陪襯。前五句,極盡所能描繪客居他鄉的賞心悅目。江南好,能挽人衣袖,能讓人滯留,能讓人神往,而後三句語氣陡轉:此處雖美,終究不是我的故鄉。他鄉再好,也終不及故鄉。越是烘托渲染他鄉的美,越是襯托鄉愁的悲。因為,只有家鄉才是讓人心靈安頓的地方。
小令以眼前樂景襯心中衷情,哀樂相形,愈是不堪。這首小令的語言上也頗有特色,前五句明麗風流,頗有江南采菱之曲的韻致,而後半部則轉為平實樸素,誠摯感人,動人心魄。

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賀新輝元曲鑑賞辭典》:本曲前五句全用賦法鋪陳他鄉之美,後三句以議論抒寫自己內心思鄉之苦。樂景哀情,相反相成,謀篇布局,深得王粲《登樓賦》之神思,故藝術感染力強。

作者簡介

王惲(1227~1304年),字仲謀,號秋澗,衛州汲縣(今屬河南)人。元初文學家,金元著名作家元好問弟子。自幼年至老年勤奮好學,手不釋卷。為人耿直,知無不言。詩、詞、曲、文都有佳作。與王博文、王旭齊名。有《秋澗先生大全文集》100卷,《全元散曲》輯其小令41首,《元史》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